漢留侯張良之後

漢留侯張良之後

漢留侯張良之後

留族世家人丁興旺,西漢後期其子孫就分家析產,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遷徙。每一次分家都意味著舊的居留地得到了極度的開發,每一次搬遷也總預示一塊新的土地的開墾。就是這樣,他們拜祭祖宗,告別親友,懷著創業的宏願,帶著成家的歡心,走向神州大地。遷徙的總路向是由北向南,跨過長江,翻越五嶺;踏上蜀道進入川滇;再由大陸東渡臺灣,南下瓊島。在這裡,我們請親愛的讀者和我們一起追尋張良的第七世孫張壯、張睦兄弟二人的足跡。來閱讀張姓先民們英雄史詩式的拓荒史,共同領略其創業的艱辛與成家的喜悅,重點介紹如下:

一、指向東南

留侯子孫到陽陵公張乘,始居封地陽陵縣(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張乘的兒子張嵩生了五個兒子,舊有的地盤已容不下眾多的兒孫,於是除留下張壯守居之外,其他四人都遷往新的地區創家立業,張讚遷往河北,張彭遷往河南南陽,張述返遷留侯故地沛國(今江蘇沛縣),張睦遷吳郡(今江蘇蘇州)。下面先請讀者以張睦為一世祖,並隨著他的步履來考察留侯子孫向東南地區的遷徙。

依依不捨向江東:張睦遷居吳郡,始向東南地區邁出第一步,但他的兒子張況就北遷襄國(今河北邢臺市)。張況有兩個兒子,次子張協留守襄國祖業。長子張歆遷居汲郡(今河南汲縣)。稍稍南移,而張歆之子張禹又移居襄國。張禹的孫子張存不願做官,隱居吳江(今江蘇吳江縣)橫山,並在他兒子張鎮這一代定居下來,不再北遷。從張睦到張鎮,傳七世,轉居數次,始落業江東。而張歆的弟弟這一支,雖遷清河(今河北清河)、魏州昌樂(河南南樂縣西北),但傳到唐代歷十二、十三世,出了張文璀、張錫叔侄兩個宰相,還是在武城(今屬山東),而不曾南下.因此,張鎮往上七世,可以叫做依依不捨向江東的時期,反映出張姓先民們對北方土地的眷戀。

落業水鄉四百年:一旦立足江東,我們的張姓先祖就發現湖清水秀更宜人.他們在吳江這個水鄉一住就是十代 (包括張存、張鎮兩代),自東漢後期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到唐初近四百年,到第十五世祖張嗣宗,才從吳江南遷到崑山(今上海松江西北)拓展。張嗣宗官至唐朝國子監祭酒.是主管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有十一個兒子:震、濟、謙、遜(一作巽)、律師、小師、統師、豐、仁彥、師瑾、道師,是個多福之人。子孫太多,生存空間有限,只得向新的地區擴展。但他們已習慣於水鄉生活,不願走得太遠,除老二張濟之外,十兄弟都在崑山附近散居,始終沒有離開長江三角洲地區。

西進組曲:當其他兄弟散居長江三角洲時.張濟夫婦帶三個兒子告別宗祠,毅然南下數百里,溯錢塘江西上浙江金華,看到蘭江兩岸山色迷人,泉流潺潺,就在蘭溪安下家來。張濟因此也就成為蘭溪張氏之祖。也許是繼承了父親的開拓精神,張濟的大兒子張王工辭掉饒州刺史之後,又沿新安江西進,越過白際山.來到黃山腳下的新安赫山鎮 (今安徽祁門縣城)安家落業。張王工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潤朝之子寶齡和小兒子游朝之子龜齡都任職金吾衛將軍府。後來龜齡改名志和,罷官之後,自號元真子、煙波釣徒,過起了逍遙自在的隱居生活。他的老兄鶴齡怕他遁入空門當和尚,只好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東門外幫他砌了一套房子.讓他與秦少游等名士交往吟詩,自己則帶著子侄仍居祁門老家。他們與金吾寶齡的子孫,一直拓荒繁衍於祁門、休寧、旌德、績溪、黟縣、涇縣、歙縣、貴池、婺源、德興、樂平、鄱陽、浮樑等地,即今安徽南部與江西東北的青山綠水之間,時至今日,這一地區的張姓人氏大都是蘭溪始祖張濟的後裔。

東返浙江:也許是皖南贛北的山水太誘人了.張氏子孫東返浙江之程競歷二十代近五個半世紀,到明代末年才完成。據清乾隆六十年蘭溪《張氏重修族譜·重修譜系考》記載,第二十世祖張志和的後裔,第二十六世祖張英雄曾率妻子東返婺源金華(今屬浙江)石門塘,他的兒子張成業又遷常山音鏗報效裡(今浙江開化)。張成業有四個兒子,其他三個兒子留居浙江。但第二個兒子張榮又西遷今安徽休寧郟溪,傳十八代,到第四十六世祖張宏範始東返故里蘭溪。此後宏範子孫遂落業於蘭溪、金華、建德等地區。

二、輾轉遷徙

當四弟張睦遷居東南水鄉的時候,大哥張壯仍在關中守護祖宗家業。然而,陽陵封地離首都長安實在是太近了,皇親國戚,王侯巨族擁到一起,使生存空間顯得很擠,位居公爵的張氏已不同於漢初的留侯世家,在競爭中往往感到力弱氣短,因此,張壯的後裔也很快開始了搬遷。

輾轉再三走嶺南:與張睦裔孫依依不捨遷江東一樣,張壯的後代移居嶺南.也是輾轉再三之後才得以完成的。自第一世張壯到三世張皓,已南下秦嶺,越過巴山,安家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張皓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張綱子孫在此留居四世,然後回遷三晉故地下邽(今山西富平),是為唐中宗宰相張仁厚之祖。而大兒子張宇可能是由於逃避仇人的追殺,成年之後就不惜再走一次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急急地“避地”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了。這裡地處張氏祖居之地清河張城的北方,其環境對他們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一百六十餘年,繁衍六代。西晉末.北方大亂.戰火連年,安身之地的安全多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九世祖張韙就隨晉元帝南遷,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復還河東、洛陽,傳至第二十一世,出了歷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張說。張韙的哥哥張禕則仍留守方城祖業,堅持到第十二世張安之手上,才率部分族人南移襄陽(今湖北襄樊),這時已是南北朝初年了,距張韙東遷江左又有百餘年,可見張氏子孫對祖居之地北方土地的眷戀是何等至深。

襄陽不僅是聯繫中原與西南的樞要,還是長安溝通兩湖、東南、兩廣的必經之道(從秦始皇建都關中修建驛道開始到近代鐵路開通以前.這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這樣),是一個交通東西南北的地方。這裡的自然環境也屬於南北交有的過渡型,因此避亂南遷到此的張氏先民們很快也就適應並又深深地附著於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上了。因此,儘管南北朝時代這裡成為南北各朝必爭的戰略要地,常有戰亂髮生,但他們還是亂中求存,作為南朝的臣民,歷宋、齊、梁而到隋代,凡一百餘年,堅持四代,繁衍了眾多的子孫。到唐代,已傳至第十六世,除張君政南移曲江外,其他各支仍居襄陽,號稱望族,並於第十七世出了歷任武后、中宗兩朝宰相的張柬之。

曲江張氏:曲江在五嶺以南,今屬廣東韶關。高山峻嶺不僅抵擋了北方的寒冷氣流,而且似乎也排拒了連綿數百年的戰爭烽火,當北方兵禍不斷時,這裡相對來講是一個安定平和的世界。其自然環境優美,溫暖溼潤的氣候使這裡四季常青,萬物競生,還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屬於早期智人的馬壩人(比藍田、北京人先進的原始人類)生活於此。到距今一千三百餘年的唐代。這裡已得到了相當的開發,開通已久的湘、贛兩條聯繫北方的要道在此匯合,而順北江南下則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相通。因此.當我們累受戰亂的張姓先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這裡時。看到的是一幅動靜相宜的山水畫。旅途勞累,水土不服等困難都在賞心悅目的享受中消失了,他們在這碧水青山、草肥花豔的如畫世界中,勤奮耕作,辛勞開拓,很快就興旺起來。張君政生有六個兒子,十四個孫子,二十九個曾孫。曾孫輩中以張九齡最有名.開元二十一年起任玄宗宰相四年(733—736年),以剛直、能幹聞名於世,史書上說開元以後天下只知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齡.可以視為曲江張氏的傑出代表,也是張壯十九派孫中的佼佼者。在京師當官時,他曾與玄宗早期宰相二十一派孫洛陽人張說“通譜系”。曲江張氏人口眾多,後來除張九皋等少數支派北返之外.絕大多數散居廣東各地,始興張氏即源出於此。唐代有人作《曲江張氏家譜》一卷,以敘嶺南張氏之盛。張九齡著有《金鑑千秋錄》,其後人多以“金鑑”作為其祠堂的堂號。

重返北方:張九齡的大弟弟張九皋,官至嶺南節度使,封南康縣伯。他似乎不戀嶺南的山水與官職,當九齡與族人張說通譜系時.他已率子孫北上,移家首都長安(今西安)。這時距第三派祖張皓遷出長安附近的陽陵(今咸陽市),已閱十六世,也就是說.經過七百年後,留侯子孫繞了一個大圈又返居北方故里。長安張氏自第十八世傳至二十六世,歷八代,共一百五十餘年,族眾也很發旺。張九皋就有九個兒子,三十九個子孫。孫子輩中以仲方最有名.歷仕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諫議大夫,封曲江縣伯。

再度入川:到唐代末年,階級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農民軍逼近長安,僖宗李儇只好率群臣到四川避難。蜀道難走,後有追兵,倉皇逃亡的苦處可想而知。在這逃難的隊伍中,有第二十六世祖張磷,他當時是國子監祭酒.不但要照顧一家老小,那些國學生也要照管,拖娘帶崽,外帶一幫學生,箇中之苦就更難以語言形容了。好不容易到成都.才安下家來,好在陽陵公的子孫對巴蜀並不陌生,從其家族的歷史上講,這是第二次入川,儘管比起第一次來是有些狼狽不堪,但還是很快就適應並落業於成都附近了。傳至第二十八世張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由夫人楊氏帶著北走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縣仁賢鄉,歸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這一支因此而移居綿竹。在綿竹傳三代至第三十一世,已到了南宋.張家出一個堅決抗金的宰相張浚,他立誓要收復北方領土,打敗金兵.以雪靖康之恥。但壯志未酬,自覺無顏見先祖於地下.因此立下遺囑.死後葬於他曾奮鬥過的衡山腳下。於是,張浚這一支又從四川東進,落業湖南了。

繁衍三湘:張浚有兩個兒子:張栻、張杓(一作木勻)。他們將父親葬於寧鄉龍塘,遂以寧鄉為家。張杓二子:忠純、忠恕皆遷到浙江錢塘江畔。張栻三子:焯、炳、娘(多數族譜不列娘。後代無考)。炳之後裔居湖北江陵、福建、浙江錢塘等地,其中江陵一支十一世傳至第四十四世張居正(見光緒二十八年長沙閱田《張氏四修族譜》)成為明代名相、中國著名的改革家。居福建者八世傳至第四十一世祖,有五兄弟:本鬱、本義、本理、本智、本道,及其堂兄張瀚、張燻共七人返居湖南益陽七里江、大竹山、水莽衝,寧鄉龜山衝、北風坪、大塘衝、龍潭橋、龍陽(今漢壽)軍山鋪等地,傳至第六十二世張正湘於民國五年(1916年)修有寧鄉、益陽、龍陽《張氏三修族譜》,其後代繁衍至今。張焯不同於父親張栻,不僅長於斯,也生於斯,所以張氏後裔都讓他做寧鄉龍塘始祖。他有三子:明義、明羲、文吉。明義子孫除遷贛、浙兩省外,多數居住湖南,散於沅陵、辰州、瀘溪、漵浦、邵陽、衡陽、祁陽、龍山、益陽、寧鄉、善化(今望城)、長沙各地,傳至第六十世長沙閱田雲鶴橋張永言於清光緒二十八年修有閱田《張氏四修族譜》。明羲之子多數居福建,有部分分居湖南安化、新化、益陽,如第三十六世張惟考就是安化三州支祖。文吉為張焯之子則見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裕裔堂版浙江餘姚《張氏家譜》,其子孫分居浙江。

落業贛浙:在江西落業的陽陵公後裔始於第三十五世張鏗。張鏗,字毅甫,任南宋九江道。是明義的兒子。宋末元初之際.宋丞相文天祥組織軍民抗元,兵敗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被害於紫市口。張鏗, “憤然仗義”.揹負著其骸骨南下,葬於文氏的家鄉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他以宋遺臣自居而不仕元,寄居泰和縣壩上,死後與夫人顧氏同葬於泰和,於是其子孫就在江西各地安家,散居豐城、廬陵等。遷居浙江的陽陵公之後始於第三十四世,張忠純、忠恕移錢塘江:張炳之子移錢塘太平裡;張文吉移鄞縣,傳二代移餘姚雲柯里。三十五世張翱(明義之子)移錢塘湯溪,稱為湯溪始祖。

東向閩臺:陽陵公後裔最先人閩的是張炳之子明謙(第三十四世)。明謙字寓山,號建城,歷任貴州都勻府尹,中丞大夫,退休之後到江西貴溪龍虎山拜謁張天師張道陵的墓及天師府,沿武夷山南下至汀州寧化縣(今屬福建),愛其山水之勝,遂遷居石壁堡。他有八個兒子:棣、極、校、松、杜、束、梁、棠。張棠後裔,六代傳至四十一代本鬱等返居湖南。其他兄弟七人繁衍寧化外.又東遷至漳浦縣城、平和縣小溪、永福(今永泰)縣小竹園、南靖縣水西等地,已經靠近海邊,其後代在明清之際多有涉海東渡臺灣者。明羲之子張鏜(有誤作唐者),宋景炎二年(1277年)響應文天祥的號召,在湖南安化、寧鄉各地招募民兵抗元,並收復衡山、湘潭、攸縣三縣。次年兵敗被俘。以無臉見先祖張浚於地下而拒降.大罵元將崔斌,被殺害。其子惟孝、惟考遺三人。惟考因避父難隱居安化三州,惟孝五傳至四十一世張緯也遷居福建。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張紹曾(彬王圭)撰福州《清河張氏家譜》記載,遺字繼宗,抗元兵敗即東逃來到福建。元政府通緝追捕,逼得很急, “遂匿名逃永福(今永泰),人呼之為六郎,是為居閩始祖。”其子孫後來遷到福州,又東渡臺灣海峽,移居寶島臺灣。我們據以考列世系的這本福州《清河張氏家譜》就是從今居臺北市的張嘉惠(嘉藩)先生手上輾轉而來的。

 三、由閩入粵

張壯、張睦兩支家族的遷徙史歷時千餘年,傳數十代,時間跨度太大,雖可明大趨勢,但疏於細節,這裡我們再選取一個普通家族祖孫三代的行跡.再來分說張姓的遷徙。在南宋後期,福建上杭縣有一戶張姓人家,兄弟三人。他們是唐代張九齡的第十六世孫,也即是張壯的後裔。老大叫張化孫,字天衍,號起鳴.進士出身。官至中憲大夫。他生於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二月十二日末時,卒於鹹淳三年(1267年)五月二十九Et申時,享年九十三歲。作為長兄,他留居老家,守著祖宗產業,死後葬於上杭縣西洋山。老二叫張化龍,字天地,考中舉人,做了文官,遷居泉州。老三叫張化鳳,字岐祥,從小習武,考中武魁,做武官,遷居福州。

張化孫子孫眾多,計有兒子十八人,孫子六七十人。人丁興旺,老家已容不下,兒孫輩們又像其叔父、叔祖一樣。遷往別處,再闢新的家園。據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化孫的兒孫除留守老家的外,分別遷泉州、清流、晉江、永安、潮州、廣州、惠安、漳州、福州、德化、鎮平、嘉慶州、興寧、大埔、豐順、海豐、陸豐等地,僅三代就發展到閩、粵二省的二十個州縣,其遷徙的具體情況如下: 長子張吉雲,字瑞世。生有騰文、騰光、騰先、騰鳳、騰蘭五子,分遷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潮州(今廣東潮安縣)三地。

次子張慶雲,字瑞興。生有騰佐、騰侶、騰伯、騰仲、騰伍五子,舉家遷福州。 

三子張禎雲,字瑞亮。他有九個兒子,分遷福建泉州、晉江、德化、惠安、福州蓮塘等地。

四子祥雲,字瑞庭。生於宋嘉定二年(1209~)二月十七日巳時,卒於元至十八年(1281年)五月初七日辰時,享年七十三歲。生有騰輝、騰萬兩個兒子。他們均留守上杭老家。

五子張集雲,不詳。

六子張從雲,字瑞明。生有騰昇、騰陸二子,遷往嘉應州(今廣東梅縣)勝運裡黃竹頭落業。

七子張龍雲,字瑞華。生有騰純、騰、騰紳、騰紱四個兒子,遷嘉應州勝遠裡看坑。

八子張福雲,字瑞路。生有騰羲、騰義、騰群、騰羔、騰美、騰羨六個兒子,遷往嘉應州下圩、鎮平(今廣東蕉嶺縣)兩地。

九子張白雲(一作自雲),字瑞山。生有騰貞、騰地、騰貴、騰貫、騰貨、騰負六個兒子,遷到廣東大埔三河壩。

十子張綿雲,字瑞九。生三子:騰超、騰趨、騰赴,遷嘉應州鬆口。

十一子張景雲,字瑞亮。生騰梅、騰柱、騰松、騰柏、騰槐五個兒子,分遷廣東豐順、海豐、陸豐三地。

十二子張星雲,不詳。

十三子張昭雲,其子分遷福建泉州、清流、晉江等地。

十四子張帝雲,其子分遷福建永安、泉州及廣東潮州等地。

十五子張闕雲,字瑞發,他有五個兒子,分遷廣州、潮州。

十六子張倬雲,遷泉州。

十七子張彼雲.字瑞崇。生有騰瑤、騰王禹、騰瑛三個兒子,分遷廣東鎮平神崗、嘉應州石扇。

十八子張定雲,其子分遷福建晉江、惠安、南安。

經三代人就分佈於二省二十餘個州縣,其遷徙速度之快和分佈範圍之廣都是驚人的,它體現了張姓子孫的積極進取和開拓精神。上述留守上杭的張祥雲這一支,到他的孫輩也開始遷往粵東大浦、嘉應各地。再後來又有漂洋過海遷臺灣嘉義、屏東等縣的。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敘述這段歷史,就全憑了張化孫遷居臺灣屏東的裔孫所修的《清河百忍族譜》。這說明,在張氏家族的發展史上,安居只是暫時的,進取、開拓才屬永恆!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標有長弓徽號的大旗才得以飄揚於神州大地

|資料來自網絡,感謝網絡宗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