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中國香港地處中國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東側,由香港島、九龍、新界以及周邊島嶼組成。在香港千餘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內承載著數百萬人口,而為了解決人口稠密和地少人多的局面,香港一方面將樓房建得高高的,另一方面則向大海要地。現今香港的陸地面積約為1108平方公里,其中填海所得為75平方公里(已超過兩個澳門的面積),佔香港陸地面積的6.7%。

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香港填海已經歷時百餘年,並且逐步從初期的零敲碎打發展到了規劃性極強的規模化運作。二戰後,香港填海工程的規模開始擴大,用途也更加多樣化。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填海範例包括啟德機場和葵涌貨櫃碼頭等。

啟德機場位居維多利亞港之濱,除西面緊鄰九龍城鬧市區外,其他三面均為數百米高山。所以在高山、民居和港灣的簇擁下,小小的啟德機場可謂是世界上使用頻率最多、效率最高,同時又頗具危險性的機場之一。啟德機場用地源自九龍灣填海工程,其最早是英國空軍基地,1936年的時候改為軍民兩用機場。後來經過數輪填海,啟德機場的規模逐步擴大。1958年,長2194米,從九龍灣延伸到維多利亞港的新跑道啟用;1970年,為適應新一代大型客機,如波音747的起降,跑道增至2541米。而到了1998年7月啟德機場正式壽終正寢的時候,其面積停留在了2.14平方公里,跑道長度也停留在了3390米。

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現在的香港國際機場位居大嶼山北部的人工島上,該人工島是在剷平赤鱲角和填埋鄰近海床的基礎上形成的。國際機場建成後,不僅給香港增加了9.38平方公里的土地(約為香港總面積的0.9%),而且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價值,使得香港的客運和貨運量攀升至世界前列。

香港填海的另一個代表作是葵涌貨櫃碼頭,葵涌貨櫃碼頭的誕生是香港海運步入集裝箱時代的標誌。1985年,葵涌貨櫃碼頭的吞吐量成功躋身世界三大集裝箱港口之列。1986年,超過紐約港位居第二,1987年更是超過鹿特丹躍居世界首位。後來為了解決貨物量激增和港口設施相對滯後的矛盾,葵涌港不斷填海造陸,先後興建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號碼頭。時至今日,葵涌港的範圍已經從最早的荃灣附近向南延伸到了青衣島和昂船洲,佔地面積為2.7平方公里,每年可處理18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葵涌港可謂香港填海史上的輝煌篇章。

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香港在拓展工商業用地的同時,也在著力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香港政府為了緩解舊城區人口稠密的現狀,在新界沿海地帶展開了規模龐大的新市鎮建設活動。而新設的市鎮大多建立在填海造陸的基礎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荃灣、沙田和屯門。比如在沙田城區17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就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為填海所得。除此之外,很多供居民休憩和娛樂的地方也是源自填海造陸。比如香港島最大的公園,即維多利亞公園就位居銅鑼灣填海區。

從歷史上看,經年的填海工程促進了香港的持續發展。其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城市用地,滿足了機場、港口和陸路通道等重要設施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則創造了鉅額的財政收入和經營利潤。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香港政府通過售賣填海所得的土地就可以收穫滾滾財源。當然大規模填海也會產生很多負面作用,涉及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等各個方面。比如,香港填海就會使得維多利亞港的水域面積減少,航道變窄和潮汐動力減弱,進而威脅到往來穿梭的船舶的安全。除此之外,填海還會產生水質惡化和海洋動植物棲息地消失等環境問題。現在的香港雖然仍在填海造陸的道路上行進著,但其已經開始秉承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力求將填海的弊端降到最低。

圖說香港填海,百餘年時間新增75平方公里土地,比兩個澳門還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