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政策性資金應去“雪中送炭”,支持民營、小微健康發展

金融領域如何貫徹供給側改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表示,要“守正出奇”,

“守正”是遵循市場經濟的共同規律,“出奇”是通過政策性金融體系和商業性金融體系的協調,來解決中國怎樣超常規發展、出奇制勝地完成歷史挑戰性任務。

2018年12月28日,2018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在“高質量發展與金融供給側改革:邏輯與制度設計”主題研討中,賈康與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彭文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副校長吳曉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共同參與研討。以下為賈康現場分享主要內容。

賈康表示,從對接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方面,要強調“守正”。各個經濟體搞市場經濟可能有它自己的國情、發展階段種種方面的不同,但是共性的規律是不可否定的,中國要推進我們的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這個改革打造的現代市場體系裡面必須要商業性金融充分的發展

商業性金融從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現在,到現在幾十年走下來,已經形成中央銀行作為一個管理部門調控之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間接金融體系,再經過一系列努力之後,又開通了兩個股票交易市場,有了債券交易市場的發展,就有了直接融資。

如何評價商業銀行體系?賈康表示,應該認識到中國的金融體系還存在著過度壟斷因素,並不能夠支撐我們在“守正”的概念之下真正讓市場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幾年前討論的時候,有些觀點認為放眼看去全中國那時候至少一千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現在可能更多,好幾千家,天天在競爭,為什麼還說金融體系壟斷?

賈康指出,金融領域有它的專業性,有風險防控方面特定的要求,一定是存在壟斷因素的,要拿到金融主體這個牌照就比別的領域、別的行業要嚴格得多,要有特許權控制的性質,不否定這種壟斷因素。但現在特別強調的“過度”,壟斷過度是不利於商業性金融充分發展和支持市場決定論的。

過度壟斷怎樣體現?賈康表示,根據2016年數據展示兩張圖表:一是在上市公司方面,中國和美國盈利最靠前的10家上市公司放在一起,美國的第一家不是銀行,而是蘋果公司,第二家是銀行,前十家裡有三家銀行。中國從第一位到第十位,盈利最豐厚的全是銀行。另外一張圖是美國上市公司各個行業排列在一起的利潤率高低,曲線平滑,符合市場競爭要素流動,存在著各個行業的差距,但是有一個市場機制調整之後從高到低的排列狀態,最高的也不是銀行,第一位的是高科技企業,後面是銀行和其他一些行業的企業,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平滑下來的曲線。但是中國則不是,銀行排列在第一位,第二位企業降幅明顯,並且與金融服務有關的,而其他各個行業相當低。這說明,要素流動在中國的市場上還是明顯不充分的,只有要素流動受到了過度壟斷、遏制,才會出現中美之間對比之下可以看得出來的過度壟斷特徵,這個

過度壟斷是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作用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堅定不移的改革過程中間促進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多元化,讓要素流動能夠充分起來。例如,三農、小微、科技創新活動的金融支持不足,多少年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經濟生活當中很多短缺經濟都消退掉了,但在金融服務方面十多年之久這個短缺始終不能克服,這也反證過度壟斷因素對於實際績效水平提高的阻礙。在供給側改革中間,我還是願意用“金融多樣化”這個概念來描述,怎麼樣在金融的供給體系視角表現出供給質量效率的提高。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出奇”,中國一定要追求趕超戰略,超常規發展而縮小跟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的距離,到了2049年建成現代化強國,希望能夠進入世界經濟體的最前列陣營。如果從信用來說,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處理商業化金融能夠繼續通過創新發展,擴大邊界解決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塊註定商業性金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必須通過政策性金融體系和商業性金融體系的協調來解決中國怎樣超常規發展

賈康以近期決策層提出指出民營企業發展舉例,多個部門表態,但是一線人員反映,一些約束條件沒有變,貸款責任終身追索沒有變,銀行業務在具體流程裡面,風險環節必須過關,要有人簽字、責任沒有變。另一方面,風控過不去,責任終身追溯,這個壓力受不受得了?

怎麼解決兩難或者多難?賈康表示,一定要有解決商業金融擴大邊界以後仍然不能解決的,那些雪中送炭的任務。靠大數據、雲計算、小貸,在沒有政策支持情況下邊界是擴大了,但是仍然留下沒有電子痕跡的或者電子痕跡不足的放出去,但這些恰恰是以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需要得到融資支持的任務。應該有一套對應於雪中送炭、有別於錦上添花的政策機制讓它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個初期我們做過多年探索,從財政的貼息、政策信用擔保、週轉金是最初的形態,後來更多地和銀行合在一起,用財政貼息的方式去支持,又到現在大家都在探求的母子結構的產業引導基金的。地方曾經高達1萬多家融資平臺是做什麼呢?也都是做政策性融資。這些政策性融資怎麼樣健康發展是真問題。所以在初期這方面要真正通過政策性融資體系的支持,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槓桿式放大,來逾越前面商業金融已經看到的商業邊界,能支持可持續的一定是財政資金為後盾。

這方面探討了這麼多年,出奇階段一定要把它釐清,怎麼在防範風險、多重監督度的機制、集體決策的機制、風險共擔方面等都應該進一步探索。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