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疫情衝擊下的短期速度問題與中長期戰略目標追求

賈康:疫情衝擊下的短期速度問題與中長期戰略目標追求

本文系賈康先生2020年3月26日上午在線上研討會上的發言。

前面很多專家都強調現在的形勢十分嚴峻,我深有同感。說到從經濟視角上講的年度增長速度問題,現在先說明一下其定義。……(此處刪去101個字)。那麼現在我們的討論中,這個問題只能先放在一邊,我們還是得用現在大家一般討論速度問題的統計局口徑。在這個口徑之下,看到的現在一些說法:包括前面曉華也提到的悲觀預測,還有彭博的預測——它是把今年中國的增速從5.2%下調為1.4%,野村、渣打也下調了,瑞銀是由4.8%下調到1.5%,中金是從原來的6.1%下調到2.6%,等等;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兩位研究者高路易和胡東安的預測,是認為今年如果中國不採取比較有力度的刺激措施的話,增速只有1%。這些量值預測還不是處於曉魯所說的那個參照系,但已經看得出來,都是相當悲觀的。

那麼在這樣的全球疫情衝擊嚴峻局面之下,我們還是得考慮2020年怎樣實現或者基本兌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目標,這不僅有經濟意義,還有更豐富的社會和政治意義,而且在中長期看,要特別注意面臨著“門檻效應”情況之下,我們中國怎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20以後,緊接著5到8年、10年這個時間段,我們要力爭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雖然對“中等收入陷阱”的表述還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怎麼選擇用語可以討論,它所指的統計現象表現出來的對中國的警示意義,是絕對不能夠低估的。

把這些在一起考慮的話,怎樣爭取必要措施支撐今年一定的經濟增速和引導預期的問題,是非常突出的挑戰性問題,預期處理得不好,經濟問題可以社會化和政治化,公眾害怕的不良前景會“自我實現”。前幾天莫干山研究院討論曉魯教授大作,是對大蕭條和新政做的回顧,我覺得討論下來,有非常好的啟示:我們在當下,總結當年“新政”經驗,也是“百年一遇”的這種巨大沖擊之下,在宏觀調控方面可考慮的技術路線上,除了適當擴張需求之外,應該特別注意的,就是結合著供給管理來引導預期,做好預期的管理。在中國,現在官方所說“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這個表述裡面,確實是包含著合理內核的,我們確實還有發展的韌性、騰挪餘地與增長的空間,但是怎麼樣用好這種潛力空間,是非常關鍵的大問題。我的基本看法就是,既然遇到了非常之時,一定要有非常之策,我們不能只看當下而聽任速度過低,一定要把當下形勢不好所可能產生的預期和這個預期有可能出現的“自我實現”這種危險,放到高度重視的戰略位置上來考慮,要力求消解這種不良預期的自我實現,以追求中長期的現代化既定目標

。那麼,在我們可做的事情這方面,一定要有積極的考慮。從借鑑來說,美國的無底線量化寬鬆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一段時間不到十天之內屢屢大力度出手,朝野認識達到空前一致,包括美聯儲跟總統都達成了高度的一致,而總統民意測驗的那個支持度一下躍到了百分之五十幾——他們的這個“非常之時出臺非常之策”,當然有美國特定的底氣,我們不能簡單地學,但對我們的啟發是:自己可用的空間是什麼?我們自己確實還有調控政策工具箱裡可用的手段,還有自己在降息降準和財政政策發力提質增效、特別是優化結構這方面結合著機制轉變優化可做的很多事情。借鑑美國的啟示,主要是把握大戰略方面的思維,實際上要更多考慮中國自己的可用空間,以及1998年、2008年我們一些經驗的鋪墊,再加上供給側管理、供給側改革的明確思路與要領。

關於今年保持一定速度而採取非常之策的主要考慮,建議方面,我想簡單提下面四點。

第一條,今年要積極考慮發行長期特別國債和適當提高赤字率

第二條,

要下決心儘快安排加大有效投資,比如“新基建”,這是與新技術革命的一些重點息息相關形成硬件支撐、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升級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條,結合著前面兩點,一定要積極促進政府少花錢多辦事、“四兩撥千斤”的PPP等等這樣的創新機制、政策性投融資機制的健康發展

第四條,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按照中央所說2020年配套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這個取向,繼續做出一切攻堅克難努力——雖然宣傳上似乎不提這個時間表了,但這個任務絕對沒有消失,而且實際上作為“最大紅利之所在”,對於中國的現代化顯得更關鍵了。

謝謝!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一帶一路PPP項目開發委員會委員,中關村公共資源競爭性配置促進中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