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步步高升”居住负担对于许多年轻人,尤其是身在异乡打工的年轻人而言正变得日益沉重起来。看着北上广动辄500万以上甚至将近千万级别的住房,很多年轻人即便每月领着数万薪水也觉得是力不从心。所以,与他人合租甚至群租就成了许多初入社会的打工仔们的首选。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但由于国内对群租房之前一直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这就导致了群租房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消防安全隐患不断,扰民转租转包,甚至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落脚点等等!也正是基于问题太多,要治理起来过于复杂和麻烦,所以基本现在国内是明令禁止群租房的。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那么在住房条件同样吃紧的香港,群租是不是存在?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曾经的混乱之源

香港的群租历史久远,在香港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大量的大陆居民和外来劳工挤进了本就拥挤的港岛,无处可居成了很多打工族的心病,尤其是那些从事基础劳力的工人无力负担不断飞涨的住宅租金,所以,劏房和笼屋就应运而生了。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港版群租——劏房

所谓的劏房就是和我们印象中的群租房一样,将一个住宅单位人为分割成多于两个的独立单位将其出租或出售。这在当时的香港是最常见的租屋形势,尤其是在九龙城寨之类的地方,一间不到30平米的旧屋可能会挤上好几口甚至十几口人呢,对于他们而言回家就是睡地铺,没有隐私,没有独立空间!而且当时的劏房也和大陆之前的群租房类似,完全谈不上管理,各种违章搭建使用易燃材料的问题比比皆是。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1987年,占地仅2.8公顷的九龙城寨居然住着33000多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每平方公里人口占比来算,九龙城寨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是现如今北京人口密度的80倍。九龙城寨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过大的人口压力导致这里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黑帮横行,罪恶滋生,贫困居民挣扎求生。1967年,一场大火席卷九龙城寨,由于大量的违章建筑和私自搭建导致消防人员根本无法靠近火场,最终这场大火几乎将大半个木屋棚户区付之一炬,死伤人数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管理混乱已经无法查知,但从失去居所的灾民超过3000人的数字来看,这场大火是极为惨烈的。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在此之后,香港政府开始对非法劏房展开清扫活动,不过由于封禁劏房牵涉到个人财产归属问题,因此香港政府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管理,对于符合安全标准的劏房网开一面,对于乱搭乱建具有安全隐患的劏房采取打击措施!另一方面则开始加速政府公屋的建设,让尽量多的打工族能够做到居有其所。”

人类动物园——笼屋

相比劏房而言,另一种笼屋则更为恶劣,所谓笼屋,是由铁丝网分隔出来的一个个床铺,一个居住单位往往能被分隔成十几个笼屋。据统计,至今在香港还有近10万人居住在笼屋里。你真的很难想象在香港这样的大都市中,有人会像动物一样住在铁丝笼中!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香港政府一直在试图彻底“消灭”劏房和笼屋,毕竟这些地方无论对于社会安定还是香港这个城市的面子都没有任何好处,但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和劏房一样,香港政府并没有对笼屋进行简单取缔,而是颁布了《床位寓所条例》,对符合安全规定的笼屋发放牌照,尽量保证笼屋在安全的范围内运营。

说在最后

总体而言,群租现象一般都伴随着高房价和居住条件紧张而生,比如国内的北上广深,每年都为打击群租而不遗余力,但却始终难以根治,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一个配套手段能够填补打掉群租之后留下的空白,其实价格更低廉的青年公寓以及最近开始渐渐出现的共享住宅等都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到底是疏还是堵?看看香港是怎么处理群租现象的……

不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正有越来越多 的打工族开始返回自己的家乡,或许随着全面发展的节奏加快,随着贫困地区、广大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群租这样的时代产物很快就将彻底成为过去。

乡村自建别墅?当然要找懿品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