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傳筋骨開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蓄者,藏也,太極勁不在外,藏於內,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不射之圓滿,猶皮球有氣充之,敵人伏我膊,雖綿軟而不能按下,使敵莫名其妙,敵疑心時,不知我弓上已有箭要發射矣。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典傳筋骨開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欲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則一身必備五弓,統一不可,而且還必須做到五張弓的統一與合一。統一者,一弓張之則其餘四弓無有不張,一弓放之則無有不放,一弓停之則無有不停。合一者,以主弓為率,一身之勁猶如一張弓,有腳而腿、而腰、行於手指,達到完整一氣,能完整一氣,勁才能集中往一處使。蓄為吸,發為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乃離不開五弓合一之妙。

顧留馨先生講:“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五弓具備,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髮相變,滔滔不絕。功夫極深者,觸處成圓,但依著何處即從何處放勁。

五弓合一是內外整體勁的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都應該一動勢即五弓具備。五弓合一則“靜如山嶽,動若江河”,“立身須中正安舒,能八面支撐”,“勁以曲蓄而有餘”,“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勢即可呈現。”

「典傳筋骨開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太極拳無論是在盤架、推手、技擊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據人體的間架結構、生理特徵有效的使內在的機能得以充分得發揮。古人把人體劃分為五張弓,也就是通過這五張弓使人體的下、中、下三節節節貫通,把人體的力量送出去或引進來,力量不僅可以作用自身的內部也可以延伸到身體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有效的利用人體的五張弓不是單一的肢體運動,而是需要周身各個方面有效的配合,也就是說手、眼、身、法、步、精、氣、意、力、神結合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共同作用。練拳如果不懂得勁力的起落開合、收發、呼放等上述一些方面的內在原理可以說是走的是空架。以下就幾張弓分別進行論述:

主弓

主要是人體的脊柱為主體,大椎與尾椎骨上下兩端為弓梢,腰椎(命門)為弓把。脊椎是人體的大梁這張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五弓齊備的效果,無論是在盤架、推手、技擊中主弓為統帥,也是與其它的四張弓緊密相連的,大椎為身弓與手臂的兩張弓重要的結合點,尾閭為身弓與腿部的兩張弓結合處,初學者切記。無論收發呼放主弓一動其餘的四張弓無一不動,周身之力如同一張大弓。俗話說:“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主弓的形成也需要其它方面的配合,如:含胸拔背、塌腰、微卷尾椎骨、重心穩定、身體柔韌富有彈性

「典傳筋骨開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上肢弓

上肢弓有兩張弓,是左右手臂各有一張弓。整個手臂分三節:手(神經末梢),為梢節;肘,為中節(為弓把);肩,為根節,根節又與脊柱的大弓相連接。肩、肘、手要相互呼應,手臂在運動當中要有個尺度:力不出尖,形不破體。同時要保證手臂的靈活性,並具備一定的彈勁。弓不可僵,要得是韌和柔,柔韌勁越強彈力越大。

手要做到領、塌、吐等勁道。太極拳有一種練法是以手領勁,周身相隨。所以領勁不可丟。但是領勁只是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運用。肘為弓把,也可以說是手臂這張弓的樞紐,沉肘有利於身體的內勁內含,同時也有助於氣血下沉,增加手臂這張弓的彈性。沉肩有利於氣沉丹田,與墜肘相互配合有利於肩關節的骨縫拉開,避免重心上浮,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下肢弓

下肢弓有兩張弓,是左右腿各有一張弓。整個腿分三節:踝關節為弓梢、膝關節為弓把、胯關節要與尾閭骨息息相連。尾閭是連接下肢關節主要部位,太極拳要求勁力下沉沉入腳底、逐漸的穩定重心,只有下盤穩定才能是不倒翁。太極拳又要求:力起於足,行於腰,達於梢節,雙腿之弓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力道的傳遞的質量。腳要五趾抓地,在旋轉中要與地面產生相吸相合的感應。梢節的變化直接關係到與地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質量的好壞。

膝關節為腿部的弓把它將起到軸心的作用,膝要有內扣外彈之力,與腳部的擰轉相輔相成,這樣才有利於力傳於胯。

胯關節是穩定下肢的重要環節,也是以主弓主要相連之所在,此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胯要松、要旋鬆才能使氣血下沉穩定重心,使身體增加了一定的彈性。旋實際就是螺旋擰轉之力--周身的力擰轉到一起。如果要達到五弓齊放,也就是周身的各個環節要同頻形成一體。

「典傳筋骨開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發力如放箭,在此筆者從盤架開始講一下自己的拙見。有些初學者在自身拳法的要求尚未領悟,更達不到力的起落、開合、轉換(也就是說勁中有勁,法中有法),但他們在拳架中帶有很多發力的動作,說起來還振振有辭,這是陳氏太極拳的特點,看某某名家。實際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筆者人微言輕,又能說些什麼呢?筆者傳授弟子太極拳法時,沒達到一定要求時嚴禁發力。因為太極拳講究松、活、抖、彈。首先在盤架中要使身體鬆柔開,自身的一身僵力還沒有去掉,又如何能夠打出鬆柔之力呢?從松到柔,無柔何談彈性。周身的關節必須要具備開合旋轉的一種靈活而不拘泥,抖彈。有些太極拳愛好者的發力看起來很兇猛,在發力時,兩手抖來抖去,甚至全身都在抖,外行看著的確很厲害,實際在筆者看來只是一種自我欣賞,是否能夠真正用於實戰還有待考證。筆者有一個朋友也是練太極拳的,平時拳法的發力看起來也是很不錯的,有一次他在和別人的實戰交手中,他這種抖力打在對方身上,並沒有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反而挫傷了自己的手的關節。筆者對發力是這樣認為的,發力應該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決不可自己顧做姿態,抖彈實際是把自己的勁力抖入對方體內,挫傷對方,而不是自我欣賞。在實際交手中,雙方轉換的頻率是非常快的,如果在交手中抖來抖去,很可能早被對方擊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