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年為何錘殺父母:“我不該出生”

結合我親歷過的大量的失智女性的案例,當時我就斷言,這個少年即使智力健全,在這樣的家庭裡(因為母親沒有撫養能力,情感亦不能正常溝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會有很大的問題,精神狀況堪憂。

今天,北青深一度的調查來了。

13歲殺雙親的少年說:“我不該出生。”

13岁少年为何锤杀父母:“我不该出生”

好的調查呈現出足夠的事實,我們現在從這些新聞事實裡,讀出這個故事的心理真相。

一個13歲的男孩,為什麼會對自己的父母痛下殺手?

而且,從初步調查來看,看起來,他並沒有遭遇到嚴重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

從一個細節說起吧。

命題作文:“請說說你的母親對你的影響有哪些?”

這是一個常見的學生作文命題,實際上,也是一個人終身的命題。

母親。

他一生的生命起源,雛雞雛鴨出殼,盯上的第一件移動物體,就是它終身追隨的對象。在這個本能上,人類並不會聰明更多。

童年就是一個人的生命底色。

底色越明亮,未來越斑斕。

底色越灰暗,未來越悲觀。

13岁少年为何锤杀父母:“我不该出生”

當然,悲觀的花朵也能開出不一樣的美,生命永遠是有無數個選擇的。《復仇者聯盟3》奇異博士窺看未來,停下他轉動的腦袋後說:“我看到了一億八千萬個未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人類的隱喻,個人或全體都面臨“無數種未來”。

但羅某的人生底色上,是一個失智的母親。

也是一個不被丈夫尊重的母親。

他還有一個從小隻上過幼兒園的姐姐,剛剛長大就被嫁了出去,但據熟悉他們的網友留言,嫁出去後,因為生育的孩子不正常,又被退了回來。

網友還留言說,除了羅某和姐姐,中間還有一個女孩,但聽說也不正常,就被丟了。

這幾句話寫來真的似乎平常,而仔細品讀一下,是何等血腥?

那個被丟掉的孩子,活著嗎?是活在某個福利院,還是就是在被丟棄在荒野,然後凍餓而死?

放在生活裡,悲慘的故事娓娓道來甚至有點兒稀鬆平常。

我聽了無數個人來給我講這些稀鬆平常的“以前我家附近,有一個......”

在路人眼裡,不過是一個睡前的恐怖段子,而在當事人身上,是真真實實的地獄。

落在個體身上,按照海靈格的家庭排序理論,一個在這樣的家庭序列里長大的孩子,他的底色是隱秘的血腥。

13岁少年为何锤杀父母:“我不该出生”

所以,小羅給自己虛構了一個母親。

他在作文裡,在同學面前,甚至在自己的幻想裡都是虛構的母親。

出於見識的限制,他也編造不出更豐富的母親形象,如《我的前半生》裡那些子君一樣堅強、時髦、身後有一個文明都市的母親。

他編造的母親,也許是大多數底層家庭的夢想:“我的母親是外地的,說話有鄉音,但在小區鄰居面前很親切,很賢惠,在家中是個好媽媽好妻子。我的媽媽讓我心變得堅強了。”

而在和同學聊母親時,一個失智低能的母親顯然是他不能承受的現實,他對同學說自己父母離婚了,母親是一個工程師,在外地。

而和更接近一點的同學,他吐露心聲:“他埋怨母親不該把他生在人世。”

而在初一的作文中,他構想了一個完全不存在的遠方的親人。

寫這篇作文時他一定是愉悅地做著夢的:爸爸給了我一個大紅包,送他坐高鐵去了雲南,見到了健壯、輕巧的外婆。

而事實上,小羅的外婆早已經去世。

我很懷疑,小羅出生後,可能是外婆撫養他長大的。

因為,他父親忙於外出幹活,有時候夜裡9點10點才能回來,而失智的母親恐怕很難獨自撫養孩子。小羅似乎沒有奶奶,很可能,外婆是出現在小羅生活中最親密也是最正常的女性。而後來她死了。

他這篇作文中,明顯是在拒絕外婆的死亡,他相信外婆活在某個春暖花開的地方,仍然健壯輕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儘管這已經是事後的分析,這樣的家庭,以及他明顯拒絕接受的失喪,“沒有完成的哀悼”,都是非常脆弱的、可能導致極端行為的信號。

他的父親恐怕也不知道如何與之前生活在大山裡的兒子溝通,更不能夠象一個有血有肉的父親一樣對待他。

作為13歲的少年,他很自然地走向網吧。

13岁少年为何锤杀父母:“我不该出生”

和所有的網吧少年一樣,那裡有大量快速、廉價、成癮的東西,可以短暫地填補他內心的黑洞。“為什麼是你?”——你有洞,我有毒品

沒錯,他們幾乎都做了同樣的選擇。

刺激的遊戲,和小夥伴們。

小夥伴們在這個年齡,非常容易讓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另一種“強烈的關係鏈接”,它甚至有時候比家庭更讓人安全、放鬆和愉悅。

剛剛長出第一縷唇角絨毛的年輕人,相信,他和他的小夥伴,可以去到世界的盡頭,而因為有小夥伴,他就可以成為海賊王。

為了餵養這樣的關係,孩子會不顧一切從家庭拿資源。如果家庭不能餵養他的話。

果然,我們就看到了小羅在不停地要錢,騙錢,甚至帶著朋友去自己家裡偷錢,就是為了能夠和他們繼續在一起玩耍。

“他出手很大方,一塊錢一塊錢地把錢鋪在同學的桌子上。”

他總是請客,買單。

而在事件爆發前,老羅剛剛發現,兒子把交學費的1000塊揮霍得只剩200塊。

請注意另一個細節:老羅自己,很可能也是一個付出型的人。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老羅朋友說,我家建房子缺錢,也知道他家的情況,所以沒有跟他借錢,但老羅自己騎著摩托車主動送來了幾萬元錢。老羅自己家中日子非常清寒,只有老舊的電視機和舊冰箱。

小羅的行為和他父親是不是有相似之處?

他們在自己的家庭、親人面前都很冷漠,但對外人,金錢上都很慷慨。

他們都尋求在家庭之外的關係中,獲得承認與存在感。

很多人會說,羅父老羅很寵愛兒子。因為寵愛才會把兒子養成了殺人惡魔。

他們可以找到很多證據,比如,老羅一度一直每天接送兒子上學放學,別的孩子都住校。比如,老羅花錢為兒子買了臺學習機。老羅花錢把兒子送進了更好的鎮上的中學。老羅在生活上厚待兒子。

這個恰恰是一個更加危險的訊號。

也是中國很多男孩家庭養兒子時最容易犯的錯:物質上超出家庭的條件許可供給,精神上卻是乾枯萎縮的,肉體上動不動打壓懲罰。

說白了,大棒加胡蘿蔔,是訓狗的。不是寵愛孩子。

至少絕對不是“真正的愛。”

大棒加胡蘿蔔,可以讓狗在一段時間聽話,但更有可能會激發狗的攻擊性,只要你手裡沒有大棒或胡蘿蔔時,鎖鏈就斷了,狗就會跳起來攻擊。

13岁少年为何锤杀父母:“我不该出生”

這裡也回答了讀者們一直在問的問題,什麼是寵愛,什麼是溺愛,什麼是真正的愛。

寵愛或溺愛,都是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按照自己想當然的方式,物質上,或行為上,反常態地予以滿足。

比如那種家庭貧困,明明消費不起很貴的手機,家長無力在情感與思想上滿足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是靠糖果,衣服,遊戲機彌補黑洞,養成了孩子透過物質向父母索愛的反射關係。孩子內心已經把物質=愛。

當物質斷裂(斷裂是必然的,普通家庭經濟上不可能無止境地供養孩子的黑洞),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完全黑暗,他陷入絕望與躁狂,會用最大的攻擊性,去傷害他認為造成了現在的他的人、必須為他的人生負責的人。

簡單地說,就像在某個實驗室裡,一個科學怪人造出了一個殺人機器般的生物,它一旦失控,可能就會殺死自己的造物主:你為什麼要把我造出來?!!

真正的愛是陪伴,看到,瞭解,接納。

陪伴他的成長,看到他的需求,瞭解他的心靈,接納他的一切。

這其實是非常難的。

尤其是,在一個把“男孩當成血脈”的家族裡。(羅的伯父說,希望他回來參加父母的落葬,畢竟他是羅家的血脈)

老羅也是對這個兒子極盡“寵愛”,但他寵愛的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孤獨的、惶恐的、母親有嚴重問題的孩子,而是老羅自己看重的“男丁”“血脈”“傳後”。

那與孩子自己有什麼關係呢?他甚至為此要額外承擔許多他根本不明白的虛妄壓力。

他會看著自己的姐姐被嫁出去,生了有問題的孩子(那孩子又下落不明)再退回來。他可能也隱約知道有另一個姐姐下落不明。

他被生出來,要繼承一個“血脈”,鬼知道那是什麼。而為此,他必須完成那些他根本無力完成的任務,學習,上進,養家,未來給父母姐姐養老送終。

殘忍一點分析下去,學習上他資質平平,家境又如此貧寒,再加上母親和姐姐,他大約是很清楚自己,是談不上有什麼未來的吧。

如果,孩子在被生出來之前,有覺知有選項的話,這樣的孩子,會在選“投胎”這個鍵嗎?

一顆本來就不該進入失智女性的子宮的精子,

一切就不該開始。

而全社會,都為此震驚並疼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