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數九寒冬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北方有暖氣,南方有驕陽,只有位於中部的湖北、湖南一帶過冬靠的是一身正氣。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其實,除了一身正氣,我們還有羽絨服、暖寶寶、蠶絲被。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比現在更加寒冷,路有凍死骨的現象不是少數,古代人們沒有這些取暖工具,他們是如何過冬?

富人有富人的禦寒過冬的方式,窮人有窮人的禦寒過冬方式。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上圖是西漢的皇后臥室專用的椒房殿,殿內牆壁使用了一種稀有塗料——花椒樹的花朵所製成的粉末,據說這塗料能夠讓屋內四季如春。

不管在任何時代,富人都能夠吃飽穿暖,下面邦幫俠就分享古代窮人是怎麼禦寒過冬的。

加衣服

原始社會:靠動物皮毛製作衣服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禮記·札記》有記載“未有絲麻,衣其羽皮”。可見在絲、麻出現之前,人們是用動物的羽皮來禦寒。

先秦時期:主要用麻、葛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上圖是用麻製成的衣服,質地均勻,舒適保暖,至今也有棉麻製成的衣服。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到了先秦時期,普通老百姓主要用麻、葛來禦寒。因為人口數量的激增,動物羽皮不夠用,麻、葛一類的草本植物更加容易獲得,價格也較低廉,普通老百姓基本都能穿上葛麻製成的衣服,但保暖效果並沒有動物皮好。

明朝:棉花開始在民間普及開來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直到明朝洪武年間,人們終於獲得了一種平價又禦寒的農作物——棉花。棉花易於種植,很快在民間普及開來,明朝的人們不用像衣衫襤褸的先人們穿著草本植物在寒冬中瑟瑟發抖,明代學士邱浚對此讚歎“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利用棉花製成的衣物禦寒,一直沿用至今,可見其棉花在禦寒過冬上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吃火鍋

在中國,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還沒有鍋,只是用鼎來煮食物。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不像現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火鍋,古代人吃火鍋主要是在冬天,冬天過年殺牛宰羊,放在鼎裡煮著吃,一家人圍著鼎,又香又暖和,配上一罈好酒,簡直是人生一大美事,不管是皇室家族還是平民布衣,對火鍋都是極為喜愛。

喝酒

中國人喜歡喝酒,文人喜歡喝,皇室家族喜歡喝,普通老百姓喜歡喝酒,一年四季都喝酒,喝酒不僅能夠直抒胸臆,擺脫暫時的愁苦,還能身體發熱抵禦寒冷。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常常在電影電視劇中聽到臺詞“喝點酒暖暖身子”,就是因為酒精能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讓身體發熱,抵禦冬天的寒冷。

燒火炕

火炕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朝以後,滿族人入侵中原後,把最先進的火炕技術帶到了中原。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炕是北方人家裡的必需品,在炕上吃飯,在炕上睡覺,家家戶戶都有炕。至今在東北、河北等地的農村家庭,還有火炕。

點爐子

點爐子也是古時候老百姓常用的一種過冬取暖的設備,爐子的優勢在於隨身攜帶,在爐子裡放一些炭燒著,炭燃燒釋放的熱量用來烘手取暖,抵禦寒冬。

沒有暖氣和羽絨服,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

面對寒冷,一身正氣肯定是不夠用的,抖腿也是不現實的,只有不斷嘗試各種取暖設備,才能讓自己吃飽穿暖,免受飢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