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故事 李清照逃難到金華

宋詞故事 李清照逃難到金華

雙溪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其時金兵進犯,丈夫已經去世,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她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詞中借暮春之景,寫出了內心深處的憂愁與悲苦,非一般的閨怨詞所能比。

紹興四年(1134)十月,李清照自杭州出發,沿富春江溯流而上,來到金華。在金華的幾年間,李清照對金華風物名勝、民俗風情和當地人民的熱情好客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產生深厚的感情。

宋詞故事 李清照逃難到金華

李清照

婺江流經金華,與南來的永康江(義烏江)匯合,在兩江匯合處有一片三角洲,叫燕尾洲。人們說,這裡古時候就叫“雙溪”。

我們來到這裡,發現這裡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濱河公園,名字是婺州公園。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江上南北橫跨了一條壯觀的“彩虹橋”,它一頭連著婺江公園,另一頭連著燕尾洲公園和金華的中國婺劇院。大橋是彎曲的流線型,五彩斑斕,真像一道凌江飛架的七彩虹,美輪美奐。漫步在上面,好似置身於人間仙境,令人陶醉。

望著滔滔的江水,我們想,當年李清照在極度愁苦之餘,是很需要到外面走一走的,讓燦爛的春色來撫慰一下自己受傷的心靈。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雙溪這裡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無疑是最佳選擇。然而,她的內心卻已承受不了那太多的愁緒,以致擔心雙溪的“舴艋”小舟,無法承受這一份沉重。

宋詞故事 李清照逃難到金華

雙溪上的彩虹橋

這首詞,讓人讀到了她絕望的心境。

李清照在金華還留下了著名的《題八詠樓》七言絕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於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思緒如天馬行空,氣勢可排山倒海,令當時人擊節稱絕。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後改元暢樓,位於金華市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樓高數丈,屹立於石砌臺基上。此樓是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竣工後沈約曾多次登樓賦詩,先後寫下了八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稱為《八詠》詩,是當時文壇上的傑作,廣為傳唱,故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元暢樓為八詠樓。

八詠樓就在婺州公園這裡,我們登了上去,這裡有沈約的雕像。進入大殿,裡面非常整潔,擺放著許多歷史資料,牆上掛著歷代字畫及情況介紹,重點介紹了歷代名人和八詠樓關係,李清照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她當年登八詠樓寫下的《題八詠樓》詩就懸掛在這裡。

宋詞故事 李清照逃難到金華

八詠樓

站在樓上遠眺,遠處南山連屏,近處雙溪蜿蜒,盡收眼底。

如今的八詠樓上,李清照留於後人的憂愁已煙消雲散,而八詠樓仍在,會永久延續它的千古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