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阳节流传于民间的背后惨案是什么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让重阳节流传于民间的背后惨案是什么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但是,当时只是庆祝秋季丰收的活动,过程十分简单,就是在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祖先,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到了西汉时期,重阳节的活动才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养生延寿为目的的活动。相传这种求寿之俗是受到古代道士追求长生的影响。从此以后,就有了重阳求寿饮宴的风俗。

然而,西汉初期重阳求寿只是皇宫中的娱乐节目,它是怎么流传到民间的呢?

让重阳节流传于民间的背后惨案是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的皇宫中发生了一起后妃争宠的惊人惨案,才使重阳求寿饮宴活动在民间流传开来。这起惨案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将与自己争宠的戚夫人摧残成“人彘”的事件。

在吕雉将戚夫人的儿子毒死,又不断摧残戚夫人的时候,戚夫人身边的贴身侍女贾氏也被逐出皇宫,嫁与一位贫民为妻。每到九月九日,贾氏不仅在家中佩戴茱萸、做重阳寿糕、饮菊花酒,还对周围的百姓说,皇宫中也是如此,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逐渐地流传开了,这才有了天下同庆的重阳节。

让重阳节流传于民间的背后惨案是什么

三国时期,开始有了“重阳节”名称的记载。同时也有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三国魏晋,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直到唐朝,重阳节开始被正式定为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风俗活动。当然也流传了不少的诗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让重阳节流传于民间的背后惨案是什么

两宋时代,重阳节更为热闹,甚至已经有了放假一天的诏令,还有登高、戴花和吃糕的活动。明清两朝,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当时借重阳节之日明志,也已成为有识之士过节的重要活动。

这大概就是重阳节整体的由来了,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么,你的家乡过重阳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