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式烦恼:想工作,可是成绩这么好,不保研可惜了……

撒贝宁式烦恼:想工作,可是成绩这么好,不保研可惜了……

辅导君家长汇

辅导君 | 让学习者得到帮助

2013年,江老师考上了距离老家2382公里外的东北师范大学,并就读于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三年后,由于从大一开学以来的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江老师被告知很有机会获得本校的保研资格,于是她陷入了撒贝宁式的纠结:保研吧,自己更想直接工作,不保研吧,自己那么好的成绩又可惜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搏斗,江老师还是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在经过一个暑假的紧张备考后,她顺利拿到了本校的保研资格,随后,她参加了心仪的武汉大学的夏令营,再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考核,取得了武汉大学的保研资格。

这段经历对江老师来说,说得上是值得骄傲的一页,但在对江老师本人的采访中,她却认为,到目前为止,最令她有成就感的是大学这四年没有白过。

一、文学院的日常,就是不断地看书和沉淀

问江老师,大学四年,她究竟看了多少书呢?

回答是记不清了。

首先是学院里要求读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文学院就会有一份“文学作品百部经典”的书单下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上。书单上除了一百本必读文学著作外,还有一整套专业必看的书籍(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推荐,如新闻专业的就是新闻传播类的书籍)。这份书单并不是简单地作为参考,而是和学院的保研政策相挂钩的(作为选拔标准),也就是说,文学院的学生想要获得保研资格,必须熟读这些书籍,并且要仔细地做笔记,对内容有一个细致的把握,而不是同业余爱好者一样,囫囵吞枣式地翻阅即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把读书当作学问去做。

撒贝宁式烦恼:想工作,可是成绩这么好,不保研可惜了……

因此,和其他学院相比,文学院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桌上有书,床上有书,坐地铁时随身的包里也有书,可以说是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现实翻版了。不过,读书也并非时时都是严肃的,空闲的时候,江老师等也会手捧自己心仪的书籍,随意而专注地翻阅。

另外,由于文学院的每个学生都必学“现代汉语”、“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等课程,而其中为古汉语类的课程最有韵味,江老师便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了深深的好感,像很多文学院的同学一样,她最爱的书籍是《红楼梦》,认为作者曹公(曹雪芹)是文学史上最具文学修养的人。当然,采访的时候她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小粉丝遇见超级偶像一样,激动得蹦起来,然后疯狂为爱豆打call,但此处不多说。

撒贝宁式烦恼:想工作,可是成绩这么好,不保研可惜了……

总而言之,说不清读了多少书,但江老师说这可能是她一生当中读书最多的四年,也正是因为如此,她得以积累下深厚的文学素养,得以真正在语言这一门功课上,有所体悟和长进。

读书的好处,是受益无穷却内化于心,无法言表的。

由于这种切身的体会,在教学当中,除了日常的上课,江老师会软硬兼施地引导学生去看书,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在语言上的短板实在太明显了——读书少,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太差。她说,语文是一个慢活,靠的就是细水长流,所以哪怕每天看一篇散文或者微小说都行,但不能不看。

二、自从上了大学,笔没停过

问江老师,大学四年,她究竟写了多少东西呢?

答记不清了,实在太多了。

身处文学院,又是笔不离手的新闻专业,江老师和广大的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一样,得了一种“哪天不写作就跟没吃饭一样”的怪癖。这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养下来的职业病,就像法律专业的学生梦里都在背法律条文一样。

从入学那天开始,他们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动笔——从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到舆论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需要练习写作的。不光要写新闻,还要写评论、传记、采访等等,几乎是不舍昼夜。同时她还加入了校报《东师青年》的记者团,成为一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新闻撰写者。从大一到大三,采访和写作又多占据了她课余的很多时间。(东北师范大学的传媒氛围比较浓厚,《东师青年》作为有名的校报,每月一期,会印发到每个寝室。)

撒贝宁式烦恼:想工作,可是成绩这么好,不保研可惜了……

虽然辛苦,但这种高强度的练习同时也让她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剖析能力等得到了飞速提高,与此同时,江老师从学校《东师青年》报的一名普通的记者,晋升为记者团的团长。

大四的时候,她又成功进了《新文化报》报社实习,负责体育和娱乐新闻的撰写,使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历练。

如今,她已告别东北师范大学,来到了武汉大学继续深造,而在大学四年当中得所学所得,都已经成为了她宝贵的财富。

ps:很多同学会反应写作的时候没有素材,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观察生活、看书读报以外,《读者》等杂志也是积累素材的好工具,但是注意,如果想要切实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应该静下心来多看一些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