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製造”抗戰劇《區小隊》央視熱播

“非典型”人物演繹可信可感抗戰史

□記者韓莉

近日,地地道道“河北製造”的37集抗戰題材劇《區小隊》先後在央視八套和央視一套熱播,首播時收視率屢屢破2,網臺收視率持續走高,重播時仍能保持同時段領先地位,贏得觀眾不俗口碑。“《區小隊》之前看過一遍,重播時又忍不住跟著追劇,一部‘土味兒’十足的抗戰劇能有這樣的魅力,實在是‘很能打’了。”一位網友這樣留言。

《區小隊》由省委宣傳部、河北影視集團等聯合攝製,著名導演遠澮擔綱總導演,查嶺、陳建忠擔綱總編劇,齊奎、戴玥、紀寧等青年演員主演,講述了抗戰時期發生在太行山東麓的小山村風鈴渡的悲壯往事。一部沒有流量明星和熱議話題的抗戰題材作品,能取得如此播出效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聽兩位總編劇講述該劇的前世今生,又讓人感覺此劇成為黑馬絕非偶然。

在查嶺看來,一部劇要想出新,從創意和佈局上就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燕趙熱土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抗戰故事非常多,我們創作團隊中很多人對抗戰題材也是有情結的,可是單純端炮樓、除漢奸的故事很容易落入俗套,所以我們經過多次修改,決定‘兩條腿走路’,將普通百姓的民間抗戰故事與同樣發生在河北的愛國學生參加抗戰的故事有機結合起來,在情節交叉互融的過程中,使人物顯得更豐滿、更真實,也更有吸引力。”

與許多影視劇中剛毅果斷、自帶光環的抗戰英雄不同,《區小隊》中的人物,似乎是“非典型”的,從區小隊隊長、隊員,到北平來的大學生,再到獵戶、村民,都是混到人堆裡就找不到的小人物。他們家常、平凡,一舉一動透著煙火氣,面對生死考驗,也曾經有過認“慫”的念頭。正如陳建忠所言,該劇著力打造的就是“平民的生死場,草根的抗戰史”,在細微處著墨,“都是平常人,完全不會有臉譜化的擔心”。

這些小人物不但是鮮活的,而且在性格和擔當上都是不斷變化和成長著的。比如大學生佟大川帶著滿腔熱情被上級分派到區小隊參加工作,僅僅因為不能洗澡、會長蝨子就讓他喪氣失落到想要逃離,直到在山洞裡為救“老燒餅”搬起石頭砸死鬼子,才完成從文弱書生到戰士的轉變。再後來他在險惡環境下煉炸藥、制地雷,當面與敵人周旋的堅毅果敢已讓人十分敬佩。“不論是從粗糙莽撞變得堅毅冷靜的區小隊隊長劉大強,還是從扛槍打兔子的獵戶成長為抗日女英雄的李玉鳳;不論是隱瞞身份‘嫁’到村裡的指導員海棠,還是至死都無法與其相認的丈夫張蒙,還有教書匠高先生……每一個人物都在成長中煥發出各自的光彩。”陳建忠如是說。

查嶺表示,《區小隊》始終堅守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力圖突破和摒棄那些“泛娛樂化”的套路,追求真實的力量。該劇故事架構依託於史實,既參照了抗戰時期平山東回舍大槍班的原型故事,也吸收了北平大學生參加抗戰的歷史資料。劇中的諸多細節都有據可查,而不是憑空編造。陳建忠說:“唯其如此,才能讓這部劇擦著地皮,真實可信。作為編劇,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塑造出真實的人物,讓那段歷史可信、可感、可觸,並可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