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電話談起……——親歷改革四十年 點滴

聊城市委老幹部局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徵文

從打電話談起……

——親歷改革四十年 點滴

朱士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盛行過這樣一句話,共產主義社會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其中,家中能有部電話成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大嚮往。

1978年3月中旬的一天,那時我正在部隊服役,連部通訊員跑來通知我,到團部去接一個長途電話,說是從我家鄉打來的。這是我入伍近九年來第一次接家裡的電話,當時心裡一陣緊張,不知家中出了什麼事。我匆忙趕到團部,接過電話,是師部打來的。"喂,你是朱世法嗎?"我說:"是","你老家來的長途電話,我給你接上。好,說話吧。"我對著話筒大聲說:"喂,喂",可是話筒裡對方聲音非常小,根本聽不清說的啥。師部接線員見狀對我說:"這樣吧,我把那邊的話傳給你吧。你家屬給你生了一個女兒,大人孩子都很平安,你就放心吧。"過後我才知道,女兒出生後是愛人委託她的工友(聊城軍分區的家屬)通過軍分區部隊內線打到蘭州軍區,後又轉到六十二師,等轉到我們團,就什麼也聽不清了。

1981年底我轉業到聊城地區紀委工作,我們科與地委收發室同用一個手搖的黑色電話,要打電話,首先要搖幾下,打通後再由地委總機班接線員接到你要找的部門,你還得搖電話,才能接通,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是佔線、斷線,就是聲音太小,你這邊嗓子喊啞了,那邊還"啊,啊""喂,喂"地聽不見或聽不清。幾年後,電話換成撥號的,就方便多了。

八十年代末,地委機關按照職務級別統一為家屬院按裝了電話,從此,我也能足不出戶打電話了。

1995年,社會流行BP機,因工作需要,我室也每人配發了一部。BP機,是無線尋呼系統中的用戶接收機,通過基站發射的尋呼信號,使BP機產生音響(或振動),顯示數字(或字母、漢字)消息。據統計,1998年中國尋呼機用戶突破6500萬,名列世界第一,它將人們帶入了沒有時空距離的年代,你時時處處可以被找到,大大加速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效率。但也讓人無處可藏,人們對它又恨又愛,但又離不開它。

尋呼機出現不久,便出現了另一種通訊工具"大哥大",一部"大哥大"一兩萬元,腰帶BP機,手拿"大哥大"是那個時代最令人崇拜的形象寫照,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2000年6月,我與高唐縣委組織部的幾名同志到大賽參觀,站在虎頭山上,我用愛人廠裡配發給她的早期生產的摩托羅拉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隨行的人很是羨慕,自己也覺得很人物、很得意。很快,國產手機在社會上流行。有一次,我有公事找某局局長,電話接通後,我問他在哪裡,他說在英國,我感到很驚訝,這麼遠的距離聲音那麼清晰,手機太神奇了。

2001年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機,三星牌的。後來隨著通訊事業的發展,手機更新換代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換了七部手機,現在交電費、電話費、網購、現場購物、照相、資料查詢等全部用手機。如果今天一名外國人來到中國,有很大的概率會驚訝於中國人在消費時的支付方式——出門不帶現金只帶一部手機就完成了所有消費的支付。不管是吃飯、打車、買衣服,還是投資理財,甚至連向路邊的乞討者捐助,都是通過手機和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完成。各行各業,都在無現金化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據某報紙報導,有兩名劫匪千里迢迢飛到杭州搶劫,一晚上連搶了3家便利店,但結果讓他們很崩潰,三家店根本沒有多少現金,加起來才2000多元,連路費成本都不夠。僅僅最近5年的時間,中國的移動支付伴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開始爆發,年年都要增長好幾倍,據統計到2016年達到58.8萬億人民幣,這個數字大約是美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規模的90倍。

人常說"滴水見太陽",從打電話這一人們生活中平常事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這4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改變、令世界為之驚歎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

40年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