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2018年11月2-4日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作了题为“科学选才,育人为本,一流大学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报告。其中就解决“新高考物理遇冷”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跟随 i 思君一起来看看。

具体建议

新高考试点省份开始招生后,上海交通大学新一届学生(尤其来自上海、浙江)的物理成绩普遍有所下降,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提出了三点建议:

  1. 将物理知识纳入高考的主科目;
  2. 物理与数学合并成数理基础科目,加大赋分的权重;
  3. 鼓励高校设立更多专业的物理选考要求,甚至扩展到医药、人文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7亿中国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高考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41年过去了,高考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原因是全社会对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充分肯定。

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当然,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对一流大学而言。仅凭一次高考成绩录取学生,难以选拔最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学生,难以录取到最具潜力的学生,也难以满足寒门学子入名校的政治要求,难以支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要。

因此,21世纪以来,我国一流大学纷纷开展了自主招生、保送录取、重点培养等一系列改革探索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作为总体定位,明确了五大任务:改计划、改考试、改录取、改监管,并在上海和浙江开展综合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试点。

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其后,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和浙江两地公布了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其核心是用 “431”的模式选拔学生,也叫作“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学生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2017年两地首批改革后的学生参加了高考。总体来说,改革平稳有效。

当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3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一流大学选才?

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在录取阶段,以笔试成绩支撑,同时也给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一流大学而言,面试(包括有挑战性的笔试),对于选拔优秀学生具有更重要意义。

建议不断提升面试的水平,考虑拓展面试考察的范围,增强对体育、美育等能力的综合考核,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鼓励一流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培养目标,选拔最适合在本校就读的学生。

要引导学生注重本真的驱动力,选择能够最大程度激发自身潜力的大学与专业,缓解社会的名校焦虑。

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要认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经验,不断提高面试组织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逐步建立一支职业化、高水平的面试骨干队伍。

同时,也要警惕应试化的面试,不要让过度包装、突击面试等功利性行为遮蔽了选拔的视野。

如何应对高中物理不受重视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后,使得一部分学生降低了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并且出现了选考物理人数下降的情况。

为此,我们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在上海高考物理组中所录取的学生一年的学业表现。发现对比此前的两届学生,新一届学生的大学物理成绩有所下降。

同时,我们也发现,考生的物理成绩与在校总体学业成绩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人文社科和医学类学科也存在这种情况。

中学物理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可估量。为此,应推动全社会强化中学物理教育,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完善考试科目设置。

进一步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将物理知识纳入高考的主科目,可考虑将物理与数学合并成数理基础科目,并加大其赋分的权重。

鼓励高校自主确立更多专业的物理选考要求,不仅覆盖理工科专业,而且也要拓展到医药、人文学科的专业。

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一流大学如何实施好国家及高校专项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国务院扶贫宏观战略部署,教育部等五部委决定自2012年起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高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学生进入本科一批高校学习机会。

2014年,为进一步解决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偏低问题,教育部决定在继续扩大实施“国家贫困专项计划”的基础上增加“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本科教育。

三大专项计划的实施显著提升了重点高校中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成为解决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措施之一。

冷静对待物理“遇冷”,物理或将成为高考主科目


如何提高专项生的培养质量?我们曾对5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表现不尽理想,专项计划生入校后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显著地低于普通招考生和自主招考生。

此外,经过一年大学学习后,仍有较高比例的专项计划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大学学业环境,存在过渡适应期偏长现象。

分析原因,大部分专项生是通过降分录取进入一流大学的,学业基础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专项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心理,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加剧了适应性失调的情况。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详细的补偿教育实施方案,考虑在全国统考之前增设面向专项生的单独考试,使高校提前完成录取,安排专项生提前3个月左右入学就读,以便高校通过面对面的测试,夯实专项生的学业基础,提高专项生适应性和成功率,真正实现从入学机会公平到发展机会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秋翔基于研究建议,一方面,应加强高校专项计划的政策宣传力度,找到贴近农村学生特点的信息发布方式;另一方面,应完善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在以招录政策为主的同时,辅以资助政策。

总之,一流大学在选拔环节上,应积极凸显自身的培养特色及理念,将招生培养结合到入口关,选拔符合自己培养目标和学校精神特质的学生,实现从“招分”到“招人”,学生进校后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您对此怎么看?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查看更多高考资讯,请登录 i思志愿官网www.isiz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