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標”賣電,首單價差4分半:一個不一樣的長協開端

廣東省經信委10月12日發佈《關於2019年廣東電力市場年度交易安排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交易系統雙邊協商合同電量按照價差模式申報,申報開始時間為2018年10月12日9時,截止時間為2018年11月8日17時。雙邊協商交易電量由發電企業發起申報,並經電力大用戶、售電公司確認,不可自行退回。新一輪長協大戰開始了。

據“匯電雲聯”微信公眾號消息,廣東長協開戰第二天,首家電廠以“邀請徵詢”方式向售電公司和電力大用戶開始了2019年度雙邊協商交易電量的合作洽談工作。

這是廣東開啟現貨市場前的最後一個“傳統長協年”,以發電企業招標賣電為開端,似乎註定了它將與“眾”不同。

自2016年開始,廣東一年一度的電力中長期雙邊協商市場始終牽動人心,參與其中的市場主體每每到了國慶之後,內心便開始承受理性與衝動的撕扯。隨著現貨市場規則出爐,最後一次現貨前的年度雙邊協商交易再次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即使降價,也努力做個賣方市場

業內人士介紹,這次“邀請徵詢”有30多家售電公司和電力大用戶響應,成交電量近20億千瓦時,電廠讓利幅度在4分半左右。

據悉,這是廣東省屬國有發電企業旗下電廠的一次長協“招標”,與以往用戶招標購電、多家售電公司和電廠爭相申報高價差的場景截然不同,此次為電廠主動、公開邀請購方參加協商,釋放了電廠的強烈信號:“我要活下去”。有業內人士透露,一夜之後的今日,其他許多電廠報價紛紛收緊。而多家售電公司也表達了同樣的訴求:活下去。

一位市場主體指出,今年電廠主動出擊,一反過去被動“協商”的境地,即使降價,也要降得有主動權。

根據廣東省經信委《通知》,年度雙邊協商交易規模為1200億千瓦時,發電側交易上限為1320億千瓦時,供需比1.1。從電量上看,仍然是個買方市場,但歷經多年“廝殺”,發售雙方均承受了一定虧損,在協商一開始取得主動權對改變“局勢”至關重要。

但也有電廠人士告訴eo,開場價格不知能否“堅守”到最後一刻。已有售電公司明確表示,沒有價差寧願不接,電廠對能否在穩住價格的情況下,順利對接出市場電量有一絲擔憂。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此前發佈的2018年市場半年報告寫道,2018年1-6月,用戶實際結算獲利分成超過94%,部分售電公司面臨虧損,虧損面每月均超過20%,最高達到39%。

“售電公司始終夾在電廠和用戶之間,用戶的預期沒有那麼容易降下來,現在許多還處在觀望之中。”一位業內人士說。但毋庸置疑的是,售電在用低價爭取用戶前,不得不理性地算筆賬。

現貨漸近,必須時刻準備著

2019年的長協除了不凡的開端,還要面對不定的未來。

《通知》中提到,2019年廣東電力市場擬分為兩階段運行:第一階段,市場保持現行中長期交易模式正常運行(結算),市場進行現貨模擬運行(不結算);第二階段,市場進行現貨試運行(結算),現行中長期市場轉為備用運行,市場進入第二階段的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這意味著2019年市場主體將在學習模擬現貨的同時,從2018年末就要開始思考如何時刻準備著切換模式。

一位售電主體認為,現在與用戶簽訂的大多為固定價差,如果現貨運行之後,用戶低谷價甚至低於合同價差,會有用戶認為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無法充分享受到現貨釋放的紅利;反之,如果價格較高,售電公司也無法動態調整合同,可能出現許多糾紛。電廠人士則認為,現貨到來,初期會增加電廠之間的競爭強度,挑戰甚大。

“明年轉換現貨或許會從增量用戶開始,做時間點切分,以降低舊模式與新模式之間的銜接難度。”上述售電主體說。

目前官方的第二場現貨培訓正在進行,有培訓機構坦言,在理論講授階段過去後,需要為市場主體儘可能提供實操、試錯的機會,使參與者心中有底。

前些年的“瘋狂”拼殺,加上現貨的不確定性,也許會讓廣東迎來一個最為平和的長協市場。

《南方能源觀察》記者 姜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