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小时候,“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老去后,“懂事的父母”却没人疼。

文|MISS嘿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11月25日,一位上海父亲,在临终之前,在医院里立下了这样一份让人费解的遗嘱:

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元,全部留给陈女士。

陈女士是谁?女儿三个月前,请来照顾他的保姆。

必须郑重声明的是,在这个故事里,不存在什么“老人爱上保姆”的狗血桥段!

这样所谓“奇葩”的遗嘱背后,藏的只是求而不得的陪伴。

为了女儿,父亲戒烟,这一戒就是整整28年;为了女儿,父亲遭遇婚姻危机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女儿跟我;为了女儿,父亲半夜抱着发了高烧的女儿,一步一个踉跄但死死护着怀里宝贝,往医院跑;为了女儿,父亲对那个女儿带回家,口口声声喊女儿“宝贝”的男人,没有什么好脸色,尽管他是女儿的男朋友,尽管他知道他对女儿也很疼爱。

……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直到女儿结婚、生子。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她都是妈妈了,可在父亲眼里,她还是个孩子,是需要他呵护、陪伴的孩子。

其实啊,那么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就从陪伴给予者,变成了陪伴需求者。

可是,组建了家庭的女儿,只顾着在自己的生活里手忙脚乱着……

于是,给父亲的电话从一周一个,到一月一个,到三个月一个;回家看父亲的次数,从半月一次,到一月一次,但三月一次,到半年也未必能见一次。

可他们的距离,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啊。

终于,父亲生病了,躺在医院里的他甚至有些欢喜地期待着:这下,女儿总算能陪陪我了。

可是,他日盼夜盼,盼来的是女儿请来的保姆;他日思夜想,女儿三个月里只来了两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

50年不如3个月啊,临终之际,心如死灰的父亲,立下遗嘱:

上海房租太贵,爸爸决定把房子留给她,爸爸存款也不多了,你结婚生子耗尽爸爸所有的积蓄,只剩下80多万养老钱现在也用不上了,也留给阿姨吧。

只因为,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这个陌生的人照顾他、陪伴他3个月。

那位父亲知道,保姆是花钱雇来的,可又则那样呢?女儿是就算给钱,也没能抽出时间来陪伴他啊。

父亲留给女儿的那一块,不是钱,是到死都没能求来的陪伴啊。

“一块儿吃个饭吧,一块儿说说话吧,一块儿聊聊遇到的开始事儿,一块儿倒到生里的苦水吧”

一句“50年不如3个月”,真的锥心无比。

我想起了老爸跟我说的那句话:“爸爸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希望你快点长大。”

因为对父母而言,你出生时,他们的全世界都被你照亮了,而你长大了,他们的全世界好像都被“夺”走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真的悲哀。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之前曾看过一位老母亲留给四个儿子的遗书,她说:“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下了你们!”

遗书里这样写道:

我生了你们4个,又帮你们带大8个孩子,也就是说,我这一生亲手抚养儿孙12个人。 可老了,你们父亲走了,你们对我却越来越不耐烦,我等了两个月,没有人肯接我去你们家。 你们4个决轮流照顾我,每人一星期,可你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来了,不说一句话;走了,依然沉默不语。 终于,熬过2年,我80岁了,你们排着队、端着酒杯、机械地说着“长命百岁”的祝福,我笑了,苦笑,
因为我觉得“长命百岁”才痛苦。 最近,我的心脏越来越难受,可我对谁都没说,我不想添麻烦,更不愿被亲生孩子嫌弃,就这样吧,感谢你们的照顾,但如果有来生,还是别再见了。

我一直以为,父女母子匆匆的一场目送之后,都会期待有来生。

但我想我错了,在看到这封遗书之后,在奶奶生病之后。

因为,他们最不愿意,但又无能为力地变成了“儿女们的大麻烦”、变成了“儿女们最沉重的负担”。至少,在老去的他们看来是这样。

奶奶那个年代的人,都希望“养儿防老”,所以像上文里的老母亲一样,她多子多孙。

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孙子孙女加起来共12个。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奶奶身边总是围着小孩子,我们一个一个几乎都是她带大的。

可老了老了,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奶奶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对,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

奶奶傻了,傻到我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只会笑;傻到我上大学隔几个月回家的时候,她根本认不得我;傻到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傻到她的身旁必须24小时不离人……

难得的是,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们,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魔咒。

没有办法的是,因为工作,他们也只能轮流照顾,一家一个季度,但他们的细心和耐心,我们都看在眼里。

尽管他们万般体贴,那天晚上,奶奶还是丢了……

因为婶婶有急事出门,而奶奶正在熟睡,一时半会她又找不到人替,所以锁好门窗就匆匆出门了。可等她急急忙忙赶回来时,奶奶已经不见了。

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发动了能发动的所有人,几乎跑遍了整个小城。

凌晨3点,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奶奶,她手里死死拽着的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一兜青菜。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偶尔清醒的奶奶大概是想去买菜做饭吧,奶奶应该是想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做点事吧,可是出门之后,她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其实,换位思考,当照顾别人变成被人照顾;当抚养孩子变成被孩子赡养;当忙碌碌为儿女变成儿女的匆忙都是因为自己……

那种无力感大概不是“我养你长大,你就该伴我变老”的理所应当吧。

因为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付出”使他们为儿女做了一辈子的事,但他们从未学过“索取”,即便她都记不得谁是谁了,她还记得要买菜做饭。

“无条件的付出”,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

可,不是父母不要,我们就不给了啊!

小时候,“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老去后,“懂事的父母”却没人疼。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2018年8月18日,芜湖鹰都花苑小区内,一对老夫妻死亡多日后,才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而他们的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 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时,留在家中遗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我住在马路对面,却不知父母离世很多天”。

多悲哀啊,可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父母养儿女长大,却独自变老,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2017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 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 50%的老人感觉家庭关系尚且融洽,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这让我想到了那年中秋节的一个故事:

那天中秋,老人拿着手机去店里维修,工作人员告诉他手机并没有坏,老人突然哭了:“那为什么总接不到孩子的电话呢?”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在这场注定错过的亲自追逐里,我们努力往前跑,父母在身后拼命追:

他们学着去用智能手机,他们也学会了自拍,他们甚至时不时地就要发个朋友圈……

因为,那老年机没有办法视频通话; 因为,他们看不见你,就想让你看到他们; 因为,他们在努力赶时髦,不想让那句“你什么都不懂”变成了亲子间跨越不了的鸿沟。

可我们呢?

我们的通话记录里父母排到第几页啦?

我们的相册里很少有与父母的合照吧?

我们的朋友圈是父母不可见吧?

我知道,也能理解,儿女们的生活压力有多大,有车贷、房贷在身,有工作、应酬离不开你……

可是,年轻时候的父母,也很忙啊,他们甚至忙到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又养不起你,和我们并无差别。

但他们还是尽己所能地让我们在爱里长大,而不是孤独里。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从来都不该只是一个口号,父母践行了前半句,后半句应该我们来。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最后,我觉得我该为那些很努力但又很无力的儿女们说句话。

“保姆陪我3个月,我把房子、存款都给她,留给女儿1块钱”

这张照片是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名为《独生子》。

左手是爸,右手是妈,儿子坐在中间,守护着自己的父母。一家三口在医院的病房里相互凝视,看起来是那样的无助和无奈。

而不光是独生子女,那种无助和无奈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照片里,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子女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赚钱养不起你,赚钱没人管你

两难啊,可并非无解。

多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吃团圆饭别玩儿手机……

对我们,是想到了就能做到的事,对父母,那是梦想啊。

不让父母的梦想变幻想的,只有我们,只有我们。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但我们要努力一点啊,别把背影留给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牵着他们的手,一起慢慢走。

就像当年你拉着妈妈的裙角、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