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在開始本文的分析之前,先來問一個問題:是不是一個地區的恩格爾係數越低,居民就越富裕?

我們不妨從數據中尋找答案:2016年,黑龍江與廣東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27.7%和32.9%,而兩個省份無論是經濟發展狀況還是人均收入水平,都不能相提並論。

現象的背後是恩格爾係數的侷限性正日漸凸顯,而我們也有必要轉換思路,找到一個能夠超越恩格爾係數的新指標來度量居民的生活水平,於是便有了此文。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恩格爾係數的侷限

恩格爾係數,表徵的是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所佔的比重,該指標是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在對153戶比利時家庭的家庭預算和支出做了詳細分析後,於1857年提出。

按照恩格爾的觀點,“越是貧窮的家庭,其消費支出中的食品開支比重就越大”,這一規律也被後人命名為恩格爾定律。基於此,恩格爾係數的大小便被人們作為判斷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據。後來,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統計和研究工作,並大都認為恩格爾定律具有普適性。

就我國而言,改革開放至今,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均呈現出極為明顯的下降態勢。

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由1978年的57.5%降至2017年的28.6%,而同期的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也由67.7%降至31.2%(參見圖1)。2017年,我國國民整體恩格爾係數為29.3%,理論上已進入富裕國家行列。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然而,今年以來,從社零增速下降到榨菜泡麵業績亮眼,再到汽車市場“金九銀十”的慣例被打破,無一不在提醒著:全國範圍內的大部分人,還稱不上富裕。也正因為如此,恩格爾係數指標的侷限得以顯現。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便體現在食品支出佔比的下降,並不必然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具體而言,恩格爾係數的算法之中並未解釋食物消費支出佔比減小的原因是什麼。倘若是出於某種原因,讓人們節衣縮食,從而能夠省出錢來應付一些必要的大額剛性支出,那麼從這個角度看,恩格爾係數的減小很可能反映的是居民生活質量的降低。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些年房價的大幅上漲,讓不少人在收入增幅趕不上房價之時,為了買房而揹負上房貸(參見圖2)。鑑於人們每個月的收入當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償還房貸,那麼在飲食方面就會減少開支,這便造成了恩格爾係數下降的“表象”。當然,日漸增長的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同樣會產生類似效果。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此外,除了收入,食品價格指數、文化傳統、生活習慣乃至政府推行的各種政策,都是影響食品消費支出佔比高低的關鍵因素。所以,恩格爾係數的下降只能說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

恩格爾係數侷限性的根源是什麼?

事出必有因,恩格爾係數的侷限也必然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而這要追本溯源,從恩格爾為什麼要將食品支出所佔比重作為衡量標準說起。

在恩格爾所處的年代,全社會範圍內的物質財富較為匱乏,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對低下。如此一來,人們對於消費的次序安排勢必要從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開始,“吃”自然是排第一位的,這是因為食品消費是最基本、最基礎的消費,所有個人的學習、創造和社會集體活動,都必須以生命狀態及其活動能力的保持為前提。

此時,食物的邊際效用無疑是極大的,而同其他奢侈品相比,其彈性也是較低的。故用食物支出所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能最為直接清晰地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真實情況。

倘若定義食品具有“維持生命”與“享受生活”的雙重屬性,那麼按照恩格爾的本意,食品應是“維持生命”所需,且是一種生活必需品。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天的人們對於食品消費的要求也有所變化,不再滿足於“維持生命”的層面,而是需要升級到“享受生活”的境界之中。

舉例說明,現今的不少人在飲食方面已頗具健康與休閒意識,比如熱衷於購買進口奶粉與橄欖油,或是願意在環境品質較好的餐廳消費等等,這些也反映出,人們的消費已經由物質層面的滿足,上升至精神層面的享受。

更進一步說,恩格爾係數的降低,本質上反映的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而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又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邏輯。

該理論是說,人類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可以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參見圖3)。這些需求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

回望改革開放至今的歷次消費升級,從解決溫飽到“新老三件”的更替,再從汽車與住房消費到更加註重個性化與體驗式消費,不難發現,每一次消費內容的變遷正是反映了人們需求層次的昇華,這也恰好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一種真實的外在表現。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倘若過去,人們消費是為了解決溫飽與基本生活(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初級階段”),前十年出現的“名牌購物潮”是人們為了滿足虛榮需求(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中級階段”),那麼到現在,人們就慢慢進入到了“為了自己的快樂”這一階段(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高級階段”),即由生理需求轉向精神層面的需求。

如果說“總體達到小康”表明的是人們徹底解決溫飽問題,那麼“全面建成小康”則應是包含物質與精神在內的全方位的生活質量提高。因此,在更加關注精神層面消費需求的現階段,恩格爾係數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形勢,我們有必要尋找一個新的指標來加以詮釋。

超越恩格爾係數的“新恩格爾係數”

相比於傳統的實物性消費,眼下服務領域的消費無疑更受人們青睞:它既滿足了人們在精神上對於生活質量改善的需求,又有利於人力資本積累和社會創造力增強的服務消費的迅速增長。

根據麥肯錫《2016中國消費者的現代化之路》,國內消費者在增加支出的同時,消費形態也在悄然變化,具體表現為消費者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及體驗的提升,諸如文化、旅遊和休閒娛樂的支出增多。

如果把消費分為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三大類,那麼服務性消費將屬於精神層面的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而食品消費則應歸於實物層面的生存型消費。

此外,服務性消費還不包括人們的剛性支出——房貸,故更能直觀地反映人們的消費升級與生活改善狀況。而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同樣表明,居民消費升級與生活質量改善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便是服務性消費逐漸取代商品性消費的主導地位。

於是,在筆者看來,用居民服務性消費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作為衡量當前居民消費升級與生活水平的判定標準,顯然要比恩格爾係數更加適合,我們不妨將其稱為“新恩格爾係數”。與恩格爾係數相反的是,“新恩格爾係數”越大,表明居民生活質量越高。

我們可以看一下不同國家的“新恩格爾係數”變化情況。

數據顯示,自1981年以來,美國的“新恩格爾係數”長期保持在60%以上,日本也處於55%左右的高位,這便充分反映出美國與日本居民的精神消費需求正在日益得到滿足(參見圖4)。

我國自1995年至今,“新恩格爾係數”實現了從21.07%到41.42%的躍遷,但是與同期的美國和日本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超越恩格爾係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早已不是食品消費

因此,在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如何以“新恩格爾係數”為參考、完善居民服務消費市場的供給端將是未來我國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抓手。

具體而言,我們需要著力推動技術進步、生產效率改進以及服務產品質量的提升,以此來提高國人自身的邊際消費傾向,在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得到滿足的同時,消費潛力也能得以釋放。

同時,還應在提升消費市場軟實力方面多做文章,比如構建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在支持企業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實政策,強化監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等。

當然,同恩格爾係數相類似的是,“新恩格爾係數”同樣也會因消費習慣、文化傳統與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差異,從這個角度看,該指標也並非盡善盡美。

因此,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居民生活水平時,還是應該充分結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基尼係數等其他統計指標來加以綜合分析,並將各地的政策環境與居民生活習慣等數據無法反應的因素納入考慮範圍,如此方可得到真實可靠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