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编者按:“1987年4月11日上午大约10至1015分之间,位于马塞纳街73号的警察总部接到了一个电话。它是通过紧急报警电话113转来的:出事了。警察机动小组及一辆救护车赶到了翁贝托国王大街75号。这是都灵居民区里的一栋公寓。大门已经打开,以便警察进入。在公诉办公室,日期为4月11日(周六)的首份报告中,警方记录道:“……在电梯附近发现了尸体……身份为普里莫莱维……”他从大楼楼梯井坠下,大约15米高度,头部先着地,摔在电梯井道旁边的大理石地面上。立即死亡。”

这是近700页厚度的《普里莫·莱维传》的开头部分。

这部传记出自英国作家伊恩·汤姆森(Ian Thomson)之手。他是最后采访莱维的几位记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开始为莱维立传的作者。

成书的厚度及信息的密度决定了该项工作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而莱维家族成员的拒绝帮助,加上莱维在生前保护自己隐私的决心,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调查工作的难度。在写作前,汤姆森曾用了5年时间,在意大利、德国、波兰、美国和英国开展调查,采访了300多人,并与这些人中的大半保持着通信联系——在他看来,若仅凭借着莱维的著作来构建关于他的一部传记,既是虚伪的,同样也是危险的。从那些曾与莱维产生过交集的人物的回忆里和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许多材料中,汤姆森不仅挖掘到了莱维个人经历的更多细节,也以莱维的人生为轨迹,勾勒了一幅更加广阔的20世纪的时代图景:涉及战前都灵的状况、奥斯维辛的经历、战后的世界等。

奥作者耗十余年之功

找寻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

走访世界各地

以资料和细节呈现莱维最真实的肖像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普里莫·莱维传》

[英] 伊恩·汤姆森 著

杨晨光 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806-1

/内容简介/

他是一位化学家,自小痴迷试管和药剂,一生中有三十余年从事化学行当。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而沦为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劫后余生,他成了大屠杀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一次次清醒地做证、反思,写下了关于人类道德的最好的作品。卡尔维诺、艾柯、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欧文·豪、列维-斯特劳斯、托尼·朱特……他受到无数作家和普通读者的欣赏。但撇开这些身份,他亦时常显露一种少年般的笨拙和羞涩,对昆虫和游戏的兴趣;他有作为儿子和丈夫的两难困境,也有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

伊恩·汤姆森作为最早为莱维立传的人,历时10年,走访莱维的多名知交好友、搜集有关莱维的大量一手档案材料,结合自身在莱维逝世前一次近距离采访的所知所感,真实还原了身处那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莱维,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在平凡和伟大之间充满张力的真实的普里莫·莱维。

/实物/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伊恩·汤姆森(Ian Thomson)

自由作家、记者,最后采访莱维的几位记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开始为莱维立传的作家,作品另有《南意大利》《你好,布莱克:海地之旅》。

/译者简介/

杨晨光,辽宁沈阳人,译作另有《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最后的猎巫人》等。

/媒体/学者推荐/

“伊恩·汤姆森非常敏锐,他提供的是所有莱维爱好者需要的东西:不是一份文学解读或重新解读,而是一份读者导览……他对细节的掌控、独特的文气,都堪称范本……他的这部传记学养丰富,向读者阐释了莱维的写作,并且凭着一种审慎的感觉将那些人物和影响串联起来。”——《观察家报》

“传记中的模范之作:其行文叙述之曼妙、均衡与真实时刻让沉闷荡然无存。……普里莫·莱维的完美传记,以及那精炼、准确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汤姆森的生花妙笔。”——克雷格·布朗,《周日邮报》

“文学传记的惊人之作……对于战争时期意大利的精彩记录……非常、非常有力。”——理查德·霍姆斯,BBC第四电台

“伊恩·汤姆森(的这本书),是经过充分研究之后的成果,其中包括关于莱维的大量一手材料……极具说服力。”——《纽约书评》

1、普利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2、本书荣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颁发的W.H.海尼曼奖,并荣登《犹太季刊》温盖特文学奖、科雷特犹太图书奖获奖名单。

3、展现出多面的莱维:奥斯维辛的174517号囚犯,几经周折,劫后余生;一位伟大的作家,清醒地反思,审慎地写下关于人类道德最好的作品;一位出色的化学家,自小便痴迷试管和药剂,终身以此为业......但褪去光环后,他也面临着不被家人倾听和理解的苦恼,长年与抑郁症抗争。

4、伊恩·汤姆森是第一位为莱维立传的作家,擅长非虚构题材的写作,在莱维逝世前曾近距离采访过他。

5、该书展现了莱维与卡尔维诺、索尔·贝娄等多位名人的交往与轶事。

6、还原了莱维各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并能发现作品中多个人物原型。

/目录/

前言

一 1987年4月11日

二 莱维的先辈们(1819—1919)

三 黑衫的幼年(1919—1927)

四 不安的童年(1927—1934)

五 化学与青春期(1934—1937)

六 大学与迫害(1937—1938)

七 大学与战争(1939—1941)

八 战争中的生活(1941—1943)

九 反抗与背叛(1943)

十 监禁岁月(1943—1944)

十一 奥斯维辛:实验室(1944—1945)

十二 等待苏联人(1945)

十三 回家后(1945—1946)

十四 重生与抛弃(1946—1948)

十五 工厂的职责(1948—1953)

十六 德国之旅(1954—1961)

十七 文坛成名(1961—1966)

十八 “铁丝网的另一边”(1966—1968)

十九 以色列、苏联和抑郁症(1968—1972)

二十 退休的梦想(1973—1976)

二十一 劳工世界的映像(1977—1979)

二十二 对抵抗运动的反思(1980—1982)

二十三 中东冲突(1982—1983)

二十四 闻名海外(1983—1985)

二十五 美国在等待(1985)

二十六 翁贝托国王大街75号的监牢(1985)

二十七 在伦敦(1986)

二十八 每况愈下(1986—1987)

二十九 最后六天(1987年4月)

注:题图为莱维身处罗塞利中学的学生中间。

购买《普里莫·莱维传》

在这本传记里,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之外的普里莫·莱维|新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