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在海丰县赤石镇的青山绿水间,不但有距今二千多年的羊蹄岭古驿道、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剪翠庵、还有著名的凤河义渡。而且保存着五六座年代久远的古寨,至今还有人居住。

2012年,新厝林寨、千秋塘寨、新城寨、洋坑寨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

新厝林寨

新厝林古寨位于赤石墟西侧一公里处。据传,此寨为清乾隆年间林姓先祖林瑞吉仿其夫人李氏娘家千秋塘寨而建。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寨呈方形,东西长93.5米,南北宽86.5米,总体面积达8088平方米。四周的寨墙为清一色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厚0.6米,高5.3米,围成一个坚固的寨堡,四角筑有敌楼。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古寨以东西走向的中心街为中轴线,坐西向东,前低后高,前门楼祀魁星爷,后门楼祀武圣关帝神祗,布局三街六巷,除了围墙四角外显的敌楼偶有塌顶以外,寨内建筑基本完整,没有出现一座超越燕尾翅角的现代建筑。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踏上宽达四米的中心街,你尽可能慢慢地体味赤石古寨靠山临海的地缘历史:两边是各建五座三间两进的合院式老屋,每屋单檐布瓦硬山顶配锅耳式山墙,触摸坚硬的灰沙墙面,你仿佛能够看见先民吆喝摏墙的情景,仍可嗅觉糯米与黑糖渗杂的甜味,那是海丰西部农耕时代最富饶的气息;巷道铺嵌着利于散水的鹅卵石,就近取材,平整光滑,足履踏磨的色彩渗漏着玉石的成份,如岁月留珍,让时光永驻。

千秋塘寨

千秋塘古寨位于赤石镇政府西侧二公里处,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方城古寨。据传,因寨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为寄托“千秋万代、财丁兴旺”之意,取名“千秋塘”。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古寨以五龙峰为背景,呈东西座向四方形布局,寨墙单层,高5米,厚0.6米,四角建有突兀的岗楼,仅开东门。寨内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分设三街六巷。进入东门,是一条通往寨西文武庙的中轴街道,两边屋宇严整,均为“一间过两伸手”的锅耳式老屋,街道尽头的文武庙分前后座,前座是真武庙,供玄天上帝;后座是文昌庙,供文昌帝君。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踏上中轴街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几百年的时光倏然踩在脚下,抬头望向斜阳映照的文武庙,俨若自己是远足取经的行者,落脚于最后一座汉城。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新城寨

新城古寨位于凤河上游,始建于宋末元初,原名元新寨。清初乡贤洪晨孚考中进士,官任朝廷翰林院检讨,衣锦还乡,看到寨墙较低,遂出资将其增高三尺,曰“升城”,因当地尖米语音“升城”与“新城”相似,后便叫成了“新城”。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古寨坐北向南,它以羊蹄岭为案山,寨前开凿宽达两亩的明池。有三个寨门,正门在南,正北为关帝庙,东西为侧门。寨墙建成圆角,四个圆角之内又建方形炮楼。寨城东西面宽92米,南北纵深114米,万余平方米的范围依北斗星座开凿七井,布局宽达2.5米的十字街及宽达1.5米的十条巷道,每巷均为连贯的五座房屋,内环寨墙与房屋各保留宽1.2米的通巷,整座寨城横直有巷,四通八达。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伸手轻抚南门边那已经向前倾斜的寨墙,如同触摸到古代无数个粗糙的身躯。侧耳间,从寨后的渡头隐约传来吆喝声,似乎也有桨橹的响动。微风吹过,明池影照着城寨的倒影,波光潋滟,颤颤悠悠。

洋坑寨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洋坑古寨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由陆丰林珠陈姓先民迁来建居。因村建于双宫岭下,附近居民视为“洋坑”处故名。双宫岭山峰起伏重叠,岭下山峦沟坑众多,故有“洋坑”之称。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寨呈方形,设南、北二门,四面圈围成坚固的方形寨堡,存四角的边缘各建置一个方形炮楼,对外各留设炮口枪眼,并有小门通往寨内。该古寨以正门(北门)为起点,南北向为中心街道,东西两侧各建整齐对称的十座民房,全部巷道为三直十一横巷,前后左右相通。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不妨到赤石来寻古探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