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自古以來爭議頗多的陳橋兵變。此兵變又叫黃袍加身,是改變宋太祖一生命運的一件大事。雖說有許多人都對太祖於此事是否早有計劃而討論紛紛,但不得不承認這次的兵變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在此過程中,沒有流血,沒有狼煙四起,而是十分平靜又順利的贏得了兩個王朝的興亡交替,不得不說令人十分震驚。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在那樣的時代,盛極一時的唐朝覆滅之後,各地勢力崛起又被吞併,一直都處於不斷的分裂動盪之中。而後周也不過是小小勢力中一股,後周的新國主是一個才滿7歲的孩童。若是在普通人家,這樣大的小孩應該還是讀書識字的階段,但是因著身份特殊,僅僅7歲就要扛起一個國家百姓的生死存亡,而當時的輔政太后又是個無主見的人。可以說當時的後周群龍無首,百姓大臣們恐慌不已也實屬正常。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在那樣不安的時候,趙匡胤是少數可以當做靠山的人,他英勇善戰,有智謀又有人心,很多時候無論是朝中文臣還是軍隊士兵已經將希望寄託於他的身上。那個時候軍中許多人都在討論自己的擔憂,將一個國家的未來寄託於一個稚兒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又不是一個統一餓太平盛世。所以他們都在討論想要選出一個能給予他們一個未來的領袖,而趙匡胤便是他們心中的不二人選。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當時他們將想法說與太祖的心腹趙普聽,趙普開始聽了只是拒絕,還言太祖對後周一片忠心,若是讓他聽到,定會大怒。其實軍中士兵都明白,這並不是一件一說就成的事,所以聽聞趙普這麼說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遊說。而趙普作為太祖的心腹自然是明白他追隨的人有多大的本事,也是極其渴望他可以建功立業,闖出一番名堂來。趙普雖稍有猶豫,但是還是抵不過內心的真是渴望。他但應之後隨即返回京都,派人保護趙家家眷後,便帶著一群軍中代表去見趙匡胤去了。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當時在軍營的趙匡胤一醒來便發現有人將一個明黃色的衣袍往他身上一套,隨即眾人跪下擁他為皇。他大驚,想要脫下,卻看到已經有人拔出了閃亮亮的刀來。所以在一幫人的威脅之下,他只好順勢而下了。關於這個場景,有許多學者都在懷疑被逼迫的真實性,畢竟在封建古代,沒有人可以拒絕權力的誘惑,這樣一個被群臣擁護的場面,怎麼會是無奈之舉呢?不過不管就是太祖皇帝是否被逼迫的,他接過了黃袍已屬事實。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在群臣的擁護之下,他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抉擇了。他隨即調兵遣將,一路朝著京都行去,其實在這路中並沒有遇到極困難的阻礙,他很順利的入了宮,又逼迫後周小皇帝禪位於他。而後改國號為宋,登基為皇。這一切看起來好像是十分順利的,不過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掌握了國家兵力的人,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國度,沒有人可以抵擋的住他的起兵。更何況,興趣那些所謂的顧命大臣也並不想管,因為只有國家安穩,才有他們在朝堂上口若懸河的安穩日子。而趙匡胤也許來的正是時候。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一個王朝便如此悄無聲息的被替換了,其實這也離不開太祖皇帝的命令。他下令不允許屠殺百姓,然後亂國度生活秩序。一個國家要說中心地帶那必須是京城了,京城安則國家安,百姓安則天下安。太祖皇帝深知這個道理。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此次兵變可以說是進行的是十分順利,或許他天生就是個當皇帝的命。他出身在一個適合他建功立業的好時候,有才能有主見又有人心,得了軍中人的擁護,有沒有那些文臣費心思的阻止,他的皇位較之前代來的順暢的多。雖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備全,但是這也同樣離不開他自己的政治策略了。登上皇位後,他並沒有解決掉後周國主和太后,而是將周國主封王,仍然是好吃好喝的供著,安排好皇室家眷。這一行為也更堅定了臣子的擁護之心。

陳橋兵變,竟不廢一卒不流血,就取得了一個王朝的換代勝利

小編認為此次兵變,可以說是天命所趨了。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推翻一個國家的政權,還可以做到維持百姓的日常安樂,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雖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已經備全,但是這也同樣離不開他自己的政治策略。歷史就是如此,它總會根據現實情況和事態的發展來為其選擇最合適的統治者,而他便是被選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