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暹渠:盐池的守护神

有资料证实,北魏正始二年,都水盐校尉元清开渠的初衷,就是因盐池屡遭水患。开渠后,“诸水有所归汇。不再侵入盐池,且引水灌溉,两利具获。”故名“永丰渠”。尽管元清这次开没能达到“舟行”目的,但人们依然给予了很高评价。从称其为“永丰渠”,即可看出人们对这条人工渠的向往与称道。

到了隋大业年间,河东郡督水监姚暹受帝命对永丰渠实施了一次大规模开凿疏浚。这次行动不仅完善了原有功能,且开通了水上漕运。人们感激他,所以渠前冠以其名也便一直流芳至今。这次疏浚之后,水道不光很好地起到了保护盐池作用,也使当时靠驮运的盐粮开始了水运。据资料说:因运量增加,盐的产量和销售量逐年扩大,盐和它产生的税费一直成为国家的重要税源。唐代盐税占国家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到北宋又攀升到六分之一。可见保卫盐池在历朝历代统治集团议事日程上该是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为了把好这个关,朝延每每在安邑设置重要岗位,派出重量级官员坐镇指挥,从未敢稍稍松懈。

姚暹渠:盐池的守护神

可见有了盐池,才有了姚暹渠,也才有了一系列的机构设置,也才繁荣了安邑,并诞生了后来的运盐之城,拉动了沿渠经济的发展和厚重文化的孕育。三家分晋后,曾作为魏国都邑80余年的古城安邑,自然又进一步顺路搭车得到繁荣。多功能的渠提,对保护百里盐湖的渠岸文化景点,如舜帝陵庙、太平兴国寺塔、池神庙、关帝文化诸景区、关龙逄墓祠以及杜康、刘伶墓,陶朱公范蠡墓、泛舟禅师塔等古建、古墓,地上地下文物,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即使今天,它依然担负着保护中国最大无机盐基地的任务。

2003年10月,一场40年未遇的强降水过程,令历史上为保护盐池安全度汛而修建、与姚暹渠配套的四大蓄滞洼地排水滩区一一北门淮、硝池滩、鸭子池、汤里滩的蓄水水位都达到了40年来的最高。尤其是地处解州域北、盐湖西端的北门滩,由于其地势城北、盐湖西端的北门滩,由于其地势低洼,形势更加危急。运城市区排出的洪水入不了姚暹渠,滚滚西去逼使北门滩水位大大超过安全警戒线。距滩百多米的邱家坡村和近在咫尺的盐湖危在且夕,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险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抗洪抢险大队遵照市防汛紧急会议的科学安排,毅然决然疏通北门滩通往西去硝池滩的水道,导水进入姚暹渠泄进伍姓湖。北门滩水位迅速回落,盐湖及周围村镇安全度汛。

姚暹渠:盐池的守护神

人因渠而传世,渠因人而盛名。中国人是最讲良心的,大凡谁做过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们,历来的诸位神灵正是这样逐步走上神坛的。

与姚暹相关的一些在册资料,都同流过我们城市的这条紧紧联系在一起。姚暹在安邑郡任督水监13年,仅开挖、疏浚此渠就花去10年时间。这在当时社会动荡、改朝换代、食俸无着的境遇下,确也难得。走马上任,他看到古渠岸塌堤决、泥泞塞道、淹庄田、坏盐池、粮无收、盐难晒,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责任心敦促他毅然向隋炀帝请命,决计率民修挖古渠。

显然,为充实国库,方便盐运壮大自己,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

因为隋炀帝本身就是一位开拓式人物,他尤喜各地视察,重通道开发。在他亲政14年时间里,先后完成的运河就有黄河至涿郡的永济渠、洛阳至盱眙的通济渠、镇江至杭州800里隋运河,还有姚暹渠等。

姚暹渠不仅使运城池盐源源运往豫、陕及中原各地,更大意义还在于有效地沟通了河东大地,尤其是古城安邑、郡治蒲州与东西两都洛阳、长安的交通。河东人从水路可直抵洛阳、长安,进入水上交通大动脉一一黄河中下游及泾、渭流域等地。古渠真正变成了一条兼有防洪、灌溉和漕运的多功能“四季清流”。

开挖的这条渠道,雨季多水可致“诸水有所归汇”,导水入黄保护盐池。正常年份则兼以灌溉、漕运。更因低洼台地地下水位浅,流失消耗少,又足以保证“四季清流”。这种十分科学且又不妨碍多功能发挥的选道,足见先贤们在开修时确实是动了番脑筋。这种依意志为转移的做法给经济发展和沿岸住民带来的好处,比那种逐水建城,临河安居带来的优越性大得多。

姚暹渠:盐池的守护神

正是因姚遥果益于盐池的防水、疏洪、盐运,世人自然有诗赞之。盐政诗人萨哈岱在一首《姚暹渠》诗中就赞道:

万里长渠亘,盐池保障周。

迥连三县地,总束万山流。

二汛防宁懈,频年潦没收。

狂澜兼捍御,范堰费培修。

工大诚难举,夫多未易鸠。

达黄开故道,遏涑建新邱。

允矣无旁溢,于焉畅下游。

一劳期永逸,从此莫金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