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谏鼓谤木到华表

原始社会后期,三皇五帝文明初始,政事依然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民主制遗风,而且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型制。如《淮南子·主术训》所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到大禹即位执政时,又改设“五乐(鼓、钟、铎、磬、鼗)”。形式不同,其主旨却都是考虑为方便臣民进言、狱讼,方便帝王“听诲纳谏”。这种古老的民主政治到后世也以不同方式延续着,如“登闻鼓”、“华表”之类。

从谏鼓谤木到华表

“敢谏之鼓”是始自帝尧时为便于听取臣民谏议之言、冤拟之情的一种硬件设置。它悬挂在朝堂大门外一旁,臣民击鼓上闻,便有人出来接待问询,因此被后世称为“登闻鼓”。《晋书,武帝纪》:“西平人麴路,伐登闻鼓。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为完善这一机制,曾专设登闻鼓院,以司接待与“击鼓”相关事宜,简称“鼓院”。无名氏辑录的《陈州粜米》散曲第一折中有:“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冤鼓鸣。

所谓诽谤之木,原本是一种设立在大道旁的立木。设立谤木,广泛纳谏,是舜时的一项重要举措。发现国家政事有什么缺失,臣民有什么见解和谏议,都可以直书其上。“诽谤”一词在古代并没有造谣中伤、损毁他人的意思,它只是指对别人过错的一种批评和纠正方式。舜帝设“诽谤之木”得以听取各方面意见,体察下情,构筑和谐,以致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尧天舜日”成为国泰民安、升平盛世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人们依旧津津乐道,期盼“六亿神州尽舜尧”。

从谏鼓谤木到华表

“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显示的是同一种功能,就是欢迎天下子民都能畅其所思,广开言路,大胆讨论国事,议论朝政。即使说错了话也赦其无罪,充分体现了最古老的民主政治。

据载,到商代22位王武丁时,诽谤之木依然设于宫门。版筑奴隶傅说被擢任(宰辅)后,大刀阔斧改革兵制、吏制,君臣间就“谤木”之事曾多有言论。发现有人对设谤木提出不同意见,武丁斥责道:“言之差矣,诽谤之木,立于宫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纵有不肖,难避众目,何言可畏?况谏者多出善良,言之极贵。武丁早晚听诲,耳聪目明,正恰如济河遇舟楫,磨刀有砺石,盐梅调五味……”

从谏鼓谤木到华表

遗憾的是,这些带有早期民主性质的政治设施,到秦始皇时却遇到了麻烦。《汉书·贾山传》:“(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汉代以后,有恢复,但已不是木,而成为一种指示道路、桥梁的标记或宫殿、城垣、陵墓前的装饰物。一般所见多为汉白玉柱上横插木(石),修成云板刻有花纹和图案,柱顶有蹲兽——犼。至此,“谤木”演变成“华表”的程序完成。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曾记道:“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示衢路也’。”

提起华表,人们脑海里便会立刻闪现出北京天安门两边高高耸立的汉白玉华表。其上饰云头,柱身盘蛟龙,柱顶有蹲兽,称得上是华表中的经典作品。据说天安门里向北的犼叫“望君出”,意思是说,皇帝应多一些外出体察民情;天安门外向南的犼,叫做“望君归”,是希望皇帝不要长时间在外贪图游乐,以免贻误国事。

大概正鉴于此,在最近一次重修舜帝陵庙景区时,一为“表王者纳谏”,二为“表示衢路”,也把原来的“诽谤之木”改制为“华表”,竖立在神道两旁,既昭示出虞舜这位上古五帝之一的民本思想,也反衬出今天人们对这种做法的崇拜,且也更增几分陵庙肃穆威严。

从谏鼓谤木到华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