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

今天看到两幅有意思的图。

一幅是邓宁-克鲁格效应,如下图——请略去“绝大多数中国人区间”这行字,以他名字命名的达克效应(D-K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是指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摘自vikipedia)

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我遇上的一个人。

这个人在公司里遇到了问题,他的合同到期了,公司提出如果续签合同则需要降薪,原因是他所做的工作完全不是他的级别应该做的,而是低一个级别做的。当然,按照劳动法,在续签劳动合同时调整职位降薪的要求必须得到员工同意,否则员工有权利解约并获得赔偿。

然而,撇开赔偿不赔偿不谈,这一事件,对这个人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因为这是他在两年里连着在三份工作里遇到类似的事情。前两份工作各呆了几个月,最后因老板提出降薪,不欢而散。这份工作呆得时间长一点,满了一年,貌似又要不欢而散。

他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他在前两份工作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都向我求助,我尽可能地支招,但也只是在他已经感觉到这可能会发生时亡羊补牢,然后,帮助他在最后的谈判里尽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在,他再次向我求助。

我不得不开口了。

我说,如果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你可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在哪里。他开始说公司策略调整,政治斗争云云。我不得不提示他,如果第一次是公司的问题,第二次是同事的问题,第三次还能是什么问题。你是否看到公司变了,同事变了,环境变了,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是你。一切变了而结果没变的情况下,说明问题在于你。你是否该思考一下你的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在下一份工作里又要怎么去改变才能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

前两次我试图说同样的话时,曾遭到他强烈的反对。他认为他做得很好,还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是做事的人,做好了被人踹掉,没做好也被人踹掉。于是,前两次我没再说什么。

这次,他大概在这张图的“绝望之谷”处。因此,他对我说的这些话不再反驳,但他给出的答案仍不得要领,丝毫没有看到自己哪里能提升,仍絮絮叨叨地说其他人和他一样却混得很好,或者公司其实也不行。我再次提醒他要看自己怎么改变,于是他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自己职位太高了,工资在同级里也是高的,因此要降。下一份工作,他要找个职位低一点的,这样更容易,更安全。

尽管他的处境在绝望之谷,但他的认知还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一点也没有看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需要提升,他甚至不明白什么叫内省自己。此时,如果我顺着他的思路与他讨论接下去他找什么工作,做什么职位对他有帮助吗?

往往我们向别人求助时,急于得到一个直截了当,具体可执行的,关于怎么做的答案,如孔明的锦囊妙计。这类答案通常是“行动”,比如要减肥我们应该每天跑步半小时。这样的“行动”貌似一针见血,最能解决问题,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减肥减不下来,这么多人知道“行动”的答案却做不到呢?

要一个人提高要先让他/她看到他/她所不知道的,然后才有可能走上爬山的道路,通过学习和练习,知道自己所知道的。而开悟的过程要遵循逻辑层次自上而下的原理,先解决三个意识层面的问题,再习得能力,再采取行动。

邓宁-克鲁格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