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做到不生氣呢?古聖賢哲:老子與莊子的智慧照耀古今

我們如何做到不生氣呢?古聖賢哲:老子與莊子的智慧照耀古今

“生氣”是每個人經歷過的的事情,不僅導致身心傷害,更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二次損失。首先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卡斯丁早上起床後洗漱時,隨手將自己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怕被水淋溼了,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卡斯丁疼愛手錶,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然後黑著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說是怕水把手錶打溼。卡斯丁說他的手錶是防水的。於是二人猛烈地鬥嘴起來。
一氣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沒有吃,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轉回家。可是家中沒人,妻子上班去了,兒子上學去了,卡斯丁鑰匙留在公文包裡,他進不了門,只好打電話向妻子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攤主拉住她不讓她走,要她賠償,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擺脫。
待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遲到了15分鐘,捱了上司一頓嚴厲批評,卡斯丁的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可見,生氣是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如何避免生氣和生氣之後又該如何處理?老子與莊子不僅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典範,其中他們的作品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哲學財富,供我們參考與借鑑。

我們生氣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智慧,也就是無知。所以我們有必要多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拓展胸懷和眼界。我們生氣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無知錯”。如果我們經常把《道德經》裡的金句熟記腦中,我們生氣的次數會大大減少。有誰會認為老子生氣呢?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我想沒有人會認為老子會生氣的。

我們如何做到不生氣呢?古聖賢哲:老子與莊子的智慧照耀古今

老子在《道德經》論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們生氣常常是因為受到了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很多人因此感覺自己很憋屈。究其原因,是自私心太重造成的,而生命的意義是無私奉獻。至於有無利於自己的成果出現,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要向老子取經,與“道”同行,水是“道”的最高象徵物。水利於萬物而不爭,處在眾人認為的低處,謙遜低調,但是沒有人認為水不強大。如果我們像水一樣,本著利於眾生的使命,眾生傷害了我們,我們也不會生氣。

《道德經》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我們很多時候生氣是因為我們有太多依仗。比如自己身強力壯,或者自己很有錢,或者自己有輝煌的業績,或者有人保護你等等。以為自己養尊處優,因此不可褻瀆,如果被不尊重就會不高興。

我們如何做到不生氣呢?古聖賢哲:老子與莊子的智慧照耀古今

《莊子》裡有一段記述: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有人泛舟湖中,被另一隻船給撞了。此人就喊對面來船,連續吼了兩聲,對船無人應答,於是此人氣急敗壞,惡語相加。向來這個人不發怒,今天卻發怒了。人如果能虛心冷靜來處理事情,誰能傷害他。我們如果能夠遇事不驚,沉著冷靜,很多事情就會化繁為簡,不攻自破,而犯不上生氣。

要想不生氣,禁犯三錯:無知錯,依仗錯,不冷靜錯。

過去有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就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慢慢的,他家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越來越多,但是生氣時候繞著房子跑圈的習慣仍然沒有變。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老。有一次,孫子問:"爺爺,你為什麼一生氣時就圍著房子跑圈呢?"這人回答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跑得時候我會想,自己的房子那麼小,土地那麼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人生氣。於是,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工作和學習了。"孫子又問:"爺爺,成了富人後,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這人說道:"成為富人之後,邊跑我就邊想,房子那麼大,土地那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我的氣也消了。"

我們如何做到不生氣呢?古聖賢哲:老子與莊子的智慧照耀古今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在學堂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於是,小男孩就跑回家向母親哭訴。母親用手摸著孩子的頭告訴孩子不要生氣,而應當學會冷靜地對待。母親讓孩子去廚房把鹽拿到屋子裡,母親抓了一把鹽放到了旁邊一個裝著水的碗裡,男孩喝了一口這碗裡的鹽水,立刻皺起了眉頭。
男孩不停地往外吐,“太鹹了,太鹹了……”之後,母親又抓了一把鹽放入了旁邊的水缸中,母親讓孩子從水缸裡舀了一些鹽水喝,這次男孩並沒有像上次那樣,而是很平靜。這時母親說話了,“孩子,同學之間的矛盾其實就像這把鹽,它的鹹淡是由裝它的容器所決定的,對於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你用狹隘的心胸去面對,可能矛盾會很大,可是如果你用寬廣的胸懷去面對,那麼矛盾可能就消失了……”

同樣的一把鹽放在不同的容器裡,鹽水的鹹淡就會不同。同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能用寬廣的胸懷去面對,那麼矛盾就算不了什麼。

當我們生氣之後,得學會如何解氣。以上兩則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首先,要考慮自己有沒有錯;其次,充分理解對方;再者,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生氣上;最後,我們要修身養性,宰相肚裡能撐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