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老农坛,在绵竹县城东北角今蔚泉新村处。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春去春来,农业当家,春来万物生,“春”魅力无穷,“春神”自然也成为了农业之神。春一来,人人都想沾点春气。有句民谣唱得好:“官不沾春莫得福,民不沾春空壳壳。”举行迎春大礼,请春神,这可是农业的头等大事。在川西绵竹,每年立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会。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

农夫认为春在东边,春神从东边来,城东边便修建一座老农坛,专门祭奠春神。老农坛里,供奉着春神,还供奉着专为迎春活动准备的纸扎春牛和“春”字。立春前一天,老农坛侧早早便塔了一个临时春场,春场中央挖出一个约三尺深的土坑,在全县选拔优秀之人扮装春官。至此,迎春会的准备就基本就绪了。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春官

迎春活动在立春前一天开始支客。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是整齐的仪仗队,乐队鸣锣开道,春官身穿红袍,头戴纱帽,骑着春牛(水牯牛)。县大老爷则身着官服,坐上八人抬的春轿,威武地坐在上面让民众直视观看。全衙吏属举着德政牌、万民伞紧随其后,狮灯、龙灯、花灯、高跷、杂耍和社火、平台队伍等则跟随县官之后一路吹吹打打,缓缓而行,到东门春场祈祷迎接春神。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春牛

立春那一天是正日子,各行各业的老百姓几乎都要涌到绵竹城里去“沾春”,沾上春的气息,盼望来年有个好运气。城里可算是人山人海,乡里几乎成万家空房。

立春前半个时辰,春官放一些绒鸡毛在春场的坑中,然后焚香烧纸钱,跪拜求神,口中念念有词道:“一来乾坤大,二来日月长,春来生万象,农夫期盼大神急急降春场……”随行官员与县太爷也一起行一跪三叩头大礼,敬春酒,齐祷告,口中默念咒语“神灵有知,吉兆丰年,乞求保佑……”春官和众官员神情庄严,举止庄重,一直虔诚念诵到春神到来(即立春)的那一刻。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一地鸡毛

春来了!只见坑中绒鸡毛徐徐直立,慢慢向上飘浮,这表明春神到了。这是一个神奇的瞬间,也是万众期待的时刻,只听县太爷高呼三声“春到了!”早已准备好的报春队伍,打起铜锣,骑着快马,奔向东、西、南、北四门高声报道:“春到了!”于是,县城店铺、居民鞭炮齐响,灯笼高挂,烟花齐放。

春场这边,衙役们把事先供奉在老农坛的“春神、春牛”抬着,把“春”字扛着,龙灯、狮灯、花灯、高跷、杂耍、社火、平台队伍从春场出发了。各队伍使出看家本领,一边游走一边表演,一路上,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沾春之人摩肩接踵。游春队伍中最为抢眼的就是“抬社火”,他们表演“西游记”“长生殿”“八仙过海”等戏目,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

游春游到了县衙门口,把纸扎的“春神、春牛”供于春棚内。县官向“春神、春牛”行礼后,县衙执事拿起执事棍子,照着春牛打三棍,打一棍子念一句,“消灾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家伙!这三棍下去,纸扎的春牛打得稀烂,春牛肚子里填满的五谷杂粮纷纷坠落,象征五谷丰登。

打完春后,县大老爷又坐上春轿到先农坛,行大礼叩谢,然后挽起裤脚,牵着水牯牛,提着犁头,亲自下田犁三犁头地,以示“亲耕劝农”。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春官耕田

迎春在绵竹老百姓心里扎下了根,绵竹的迎春活动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非常盛大,又非常有特色。

在绵竹蔚泉新村老农坛处抬社火迎春请春神,感受春天到来的气息

图注:春来了

清末民初时期,绵竹画师黄瑞鹄以迎春会为题材,用近三年时间创作了气势宏大的连环长卷年画《迎春图》,画中46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极其生动,呈现了清朝时期绵竹迎春的盛况,被称为中国年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尹天润/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