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巴西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农业是巴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2015年巴西国民生产总值下滑3.8%的情况下, 农业是巴西经济中唯一增长的行业, 增幅达1.8%。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巴西坚持以合作社为基础, 以出口为导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动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巴西农业特点

(一) 以合作社为基础。农业合作社是巴西主要的农业行业组织, 其任务是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出口的咨询服务与技术帮助, 组织个体生产者联合向国外市场销售农产品等。这些合作社组织以专业性合作社为主, 相当于非营利性的民营公司, 实行股份制, 每个社员拥有一定的股份, 但持有额有数量限制。农业合作社注重保护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带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巴西现有各类合作社5500多个, 涉及农牧业、服务、劳务、信贷、卫生、电力、通信等12个领域。合作社在推动巴西农业产业化、供销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规模化经营。

(二) 以出口为导向。巴西出口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玉米、大米、大豆、蔬菜、烟草等。鉴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突出。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出口创汇, 采取鼓励和扶持农业出口贸易的政策, 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措施。同时, 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 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 减轻进口国针对巴西农产品的贸易壁垒, 促进巴西农产品出口。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增加了农业收入,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形成农产品品牌优势, 还进一步提升了巴西农业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 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三)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巴西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品种和产业。在农业科技研发中, 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原则,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 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核心, 重点在选择适宜品种、培育优质高产作物、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 成效显著。巴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大部分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不仅大型农场拥有各种自动化收割、播种设备, 中小型农场也配备了各种依靠畜力或人力的小型机械。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并且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巴西拥有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政府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指导和技术支持, 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农业联合体是巴西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中, 供销合作社负责向农民供应生产资料, 为个人生产者和农场提供农产品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服务, 以及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渔业合作社指导渔民购置渔业设备, 对渔业产品进行深加工, 并进行渔业产品冷冻、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技术培训;农村电气化合作社负责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供电设施的修建, 管理农业用电的收费和征税, 推动区域性经济开发, 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巴西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政府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巴西根据资源分布情况, 对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地域划分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尽可能保证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 设立若干资源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域内的珍稀资源。大力推行植树造林, 鼓励农民种植果树和经济林木。既能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 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多种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此外, 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可续发展, 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推行“提高小农生活质量计划”,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还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指导农民种植绿肥作物, 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改变以往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方式, 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巴西与中国农业合作情况

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农业合作以两国的国情为基础, 产品结构互补, 贸易空间较大。中国虽是农业大国, 但由于人口多, 人均耕地有限, 农产品需求较大。巴西农业资源得天独厚,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 被誉为“21世纪的世界粮仓”。可以说, 巴西是中国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战略物资储备不可或缺之地, 是中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地。中国与巴西的农业合作对两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两国可以通过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手段弥补各自不足, 最终实现双赢。

(一) 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和巴西分别是亚洲和拉美最大的经济体, 经济互补性较强, 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两国都把积极开展农业合作作为实现本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由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国对农牧等大宗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较好农业投资环境的巴西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与合作的重点。巴西虽然农产品产量十分可观, 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的运输问题成为巴西拓展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瓶颈, 存在着广阔的基建投资需求。中国在基建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具备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装备制造与产能, 而且可以为巴西的发展注入资金。此外, 巴西对华贸易主要为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 积极推动中巴之间实现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 既是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二) 合作基础稳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促使金砖国家加强南南合作, 以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了中巴农业合作的步伐。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美国家需求下降, 投资减少, 巴西与其经济关系开始出现松动。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需求旺盛, 尤其在农副产品方面需求突出, 从而为巴西农副产品出口赢得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0年成为其第一大投资国。在与巴西开展农业合作方面, 中国积极给予本国企业优惠, 鼓励中国农业企业积极“走出去”, 将巴西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和优质农产品“引进来”。巴西政府同样高度重视对华合作, 希望进一步拓展农业合作领域。总之, 除了在农业购地等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外, 巴西对于中国的农业合作充满信心, 并积极在各个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农业合作。

(三) 合作渠道畅通。中巴之间农业合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两国国内政治稳定以及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的有利因素。巴西自1985年结束军人独裁以来, 国内局面整体上保持稳定。近年来, 巴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增强, 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为与其他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环境。中巴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方面的沟通协作。2014年, 中国和巴西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并建立全面战略对话机制。目前, 中国已成立了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中拉粮食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中拉合作基金等, 促进中国与包括巴西在内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可持续发展。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 中巴两国还在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五国等框架内加强互利合作, 并联手帮助非洲等地发展现代农业, 以解决非洲的农业和粮食问题。

巴西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巴西用不到30年的时间, 已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世界大粮仓之一。中国与巴西同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 巴西农业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一) 稳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一直以来, 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由此可见, 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巴西的实践可以看出, 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推行农业规模经营是可行的, 关键是要达到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使大量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集中。这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巴西农民数量较少, 仅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 而且基本不存在兼业现象。但中国兼业农民数量庞大, 农民工已达到相当规模, 打工收入取代务农收入成为当前中国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外出务工是当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大量农民工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价格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 中国可适度鼓励农民外出务工, 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 要审慎推进土地流转, 保障好小农业者的利益, 避免农民因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 出现“有城不能进, 有乡不能回”。要统筹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警惕拉美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避免走入“拉美陷阱”, 重蹈拉美覆辙。

(二)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巴西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其鲜明的特征:尊重农民自主生产的权利, 政府不作统一安排, 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帮助农户销售产品, 解决加工、运输、出口等问题。巴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 大部分农作物品种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发展,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产业化经营往往能带动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农作物主产区基本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政府重视对农业的扶持, 鼓励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援助。同时, 政府给予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 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从巴西的农业产业化经验来看, 要加快中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必须在明确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基础上, 构建产业体系, 提高比较效益。中国应立足于资源优势, 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 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 并由此形成产业集群,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通过立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防疫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要发挥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挖掘农产品的潜在效益,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三)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 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发挥好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巴西政府和科研部门非常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技术措施, 限制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巴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 并且由于发展方式粗放, 出现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等问题。因此, 应在对农业资源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特别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 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转化速度。要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积极发展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主体, 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农、科、教融合, 支持农林高校服务农技推广, 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采取多种手段推动科技下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务农人员老龄化、经营方式粗放、组织程度低、人才流失严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谁来种地, 怎么种地”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巴西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经验, 即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的联合, 改变个体经营的松散模式,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巴西设有全国农业联合会、农业企业协会及巴西农业合作社等组织, 主要负责监控全国农业发展动态, 收集农民对农业生产、贸易的意见和建议, 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向农民传授最新科技成果等。中国的农业组织和合作社起步较晚, 已经建立的农业组织也存在管理不明确、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组织, 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规范, 帮助其不断壮大规模, 并鼓励其实现跨地区发展。要创新组织形式, 鼓励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 引导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与农户之间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与合作, 实现农业生产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都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巴西农业以出口为主, 不仅解决了国内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出口创汇又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中国应立足国情和国际形势, 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 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 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 有效利用全球农业资源。要完善国家宏观指导政策, 加强顶层设计, 确定海外农业发展总体目标、近期与中长期发展计划、区域布局、重点品种等。健全政策支持保护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设立农业对外投资基金, 加强金融支持。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 强化农业合作外交服务功能, 建立完善的农业投资、技术合作和农产品出口摩擦报告机制和农产品争端应诉机制, 为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法律、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和领事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