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農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借鑑


巴西農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借鑑


農業是巴西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在2015年巴西國民生產總值下滑3.8%的情況下, 農業是巴西經濟中唯一增長的行業, 增幅達1.8%。在農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巴西堅持以合作社為基礎, 以出口為導向,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 不斷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推動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巴西農業特點

(一) 以合作社為基礎。農業合作社是巴西主要的農業行業組織, 其任務是向農戶提供農業生產、農產品出口的諮詢服務與技術幫助, 組織個體生產者聯合向國外市場銷售農產品等。這些合作社組織以專業性合作社為主, 相當於非營利性的民營公司, 實行股份制, 每個社員擁有一定的股份, 但持有額有數量限制。農業合作社注重保護農民的生產自主權, 帶動了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巴西現有各類合作社5500多個, 涉及農牧業、服務、勞務、信貸、衛生、電力、通信等12個領域。合作社在推動巴西農業產業化、供銷一體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促進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的規模化經營。

(二) 以出口為導向。巴西出口的農作物品種主要有玉米、大米、大豆、蔬菜、菸草等。鑑於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巴西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突出。巴西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出口創匯, 採取鼓勵和扶持農業出口貿易的政策, 制定了一系列利於農產品出口的優惠措施。同時, 還通過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 進行雙邊及多邊貿易談判等方式, 減輕進口國針對巴西農產品的貿易壁壘, 促進巴西農產品出口。大量農產品出口不僅增加了農業收入, 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形成農產品品牌優勢, 還進一步提升了巴西農業的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 巴西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三) 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巴西政府高度重視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始終堅持以科技為支撐, 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品種和產業。在農業科技研發中, 以合理利用資源為原則, 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 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為核心, 重點在選擇適宜品種、培育優質高產作物、農業生物技術、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研究, 成效顯著。巴西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 大部分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不僅大型農場擁有各種自動化收割、播種設備, 中小型農場也配備了各種依靠畜力或人力的小型機械。農業機械的大規模使用, 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提高了生產效率, 並且有利於農業集約化經營。

(四)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巴西擁有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 政府致力於為農民提供各種生產指導和技術支持, 為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農業聯合體是巴西主要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 負責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其中, 供銷合作社負責向農民供應生產資料, 為個人生產者和農場提供農產品包裝、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服務, 以及市場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的幫助;漁業合作社指導漁民購置漁業設備, 對漁業產品進行深加工, 並進行漁業產品冷凍、加工、運輸等環節的技術培訓;農村電氣化合作社負責籌集資金用於農村供電設施的修建, 管理農業用電的收費和徵稅, 推動區域性經濟開發, 以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五)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巴西資源豐富, 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政府非常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積極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巴西根據資源分佈情況, 對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統一部署, 按照地域劃分不同作物的種植區域, 儘可能保證作物品種的多樣性。同時, 設立若干資源保護區, 禁止開發區域內的珍稀資源。大力推行植樹造林, 鼓勵農民種植果樹和經濟林木。既能保護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 又能增加農民收入, 促進多種農業經濟良性發展。此外, 巴西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可續發展, 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 充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 推行“提高小農生活質量計劃”, 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還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等方式指導農民種植綠肥作物, 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改變以往掠奪式的農業經營方式, 促進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巴西與中國農業合作情況

中國與巴西之間的農業合作以兩國的國情為基礎, 產品結構互補, 貿易空間較大。中國雖是農業大國, 但由於人口多, 人均耕地有限, 農產品需求較大。巴西農業資源得天獨厚, 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十分豐富, 被譽為“21世紀的世界糧倉”。可以說, 巴西是中國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和戰略物資儲備不可或缺之地, 是中國農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要地。中國與巴西的農業合作對兩國的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兩國可以通過貿易、投資、技術交流等手段彌補各自不足, 最終實現雙贏。

(一) 合作前景廣闊。中國和巴西分別是亞洲和拉美最大的經濟體, 經濟互補性較強, 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兩國都把積極開展農業合作作為實現本國市場多元化的重要舉措。近年來, 由於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國對農牧等大宗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擁有豐富農業資源和較好農業投資環境的巴西已成為中國企業投資與合作的重點。巴西雖然農產品產量十分可觀, 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 農產品的運輸問題成為巴西拓展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瓶頸, 存在著廣闊的基建投資需求。中國在基建方面具有較為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 具備有國際競爭力優勢的裝備製造與產能, 而且可以為巴西的發展注入資金。此外, 巴西對華貿易主要為鐵礦石、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貿易, 積極推動中巴之間實現大宗商品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 既是實施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 也符合兩國根本利益。

(二) 合作基礎穩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促使金磚國家加強南南合作, 以抵禦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加快了中巴農業合作的步伐。金融危機爆發後, 歐美國家需求下降, 投資減少, 巴西與其經濟關係開始出現鬆動。而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需求旺盛, 尤其在農副產品方面需求突出, 從而為巴西農副產品出口贏得市場。2009年中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伙伴, 2010年成為其第一大投資國。在與巴西開展農業合作方面, 中國積極給予本國企業優惠, 鼓勵中國農業企業積極“走出去”, 將巴西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和優質農產品“引進來”。巴西政府同樣高度重視對華合作, 希望進一步拓展農業合作領域。總之, 除了在農業購地等問題上持謹慎態度外, 巴西對於中國的農業合作充滿信心, 並積極在各個領域加強與中國的農業合作。

(三) 合作渠道暢通。中巴之間農業合作的順利開展得益於兩國國內政治穩定以及在雙邊和多邊框架內的有利因素。巴西自1985年結束軍人獨裁以來, 國內局面整體上保持穩定。近年來, 巴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增強, 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 為與其他國家開展農業合作提供了有利環境。中巴兩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方面的溝通協作。2014年, 中國和巴西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並建立全面戰略對話機制。目前, 中國已成立了中拉農業部長論壇、中拉糧食應急儲備機制以及中拉合作基金等, 促進中國與包括巴西在內的拉丁美洲國家的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在地區和國際舞臺上, 中巴兩國還在上海合作組織以及金磚五國等框架內加強互利合作, 並聯手幫助非洲等地發展現代農業, 以解決非洲的農業和糧食問題。

巴西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借鑑意義

巴西用不到30年的時間, 已從糧食進口國轉變為世界大糧倉之一。中國與巴西同是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 巴西農業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鑑。

(一) 穩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一直以來, 中國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 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由此可見, 規模經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巴西的實踐可以看出, 在人口眾多的國家推行農業規模經營是可行的, 關鍵是要達到較高的城鎮化水平, 減少農村的剩餘勞動力, 並加快農村土地流轉, 使大量土地向農業經營大戶集中。這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必要條件。巴西農民數量較少, 僅佔全國人口的1/5左右, 而且基本不存在兼業現象。但中國兼業農民數量龐大, 農民工已達到相當規模, 打工收入取代務農收入成為當前中國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民外出務工是當前中國勞動力轉移的一種有效方式, 有助於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生計問題, 促進農村土地資源集中。大量農民工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價格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資源, 有利於提高城鎮化水平。因此, 中國可適度鼓勵農民外出務工, 為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同時, 要審慎推進土地流轉, 保障好小農業者的利益, 避免農民因在城鎮化進程中失去土地, 出現“有城不能進, 有鄉不能回”。要統籌處理好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的關係, 警惕拉美國家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避免走入“拉美陷阱”, 重蹈拉美覆轍。

(二)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巴西農業產業化進程有其鮮明的特徵:尊重農民自主生產的權利, 政府不作統一安排, 政府的職責主要在於幫助農戶銷售產品, 解決加工、運輸、出口等問題。巴西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 大部分農作物品種實現了產銷一體化發展, 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同時產業化經營往往能帶動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 農作物主產區基本都擁有自己的優勢產業。政府重視對農業的扶持, 鼓勵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援助。同時, 政府給予稅收、投資等優惠政策, 以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從巴西的農業產業化經驗來看, 要加快中國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轉變, 必須在明確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的基礎上, 構建產業體系, 提高比較效益。中國應立足於資源優勢, 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 培育各具特色的區域優勢產業, 並由此形成產業集群, 建立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通過立法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防疫體系、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要發揮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作用, 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 挖掘農產品的潛在效益, 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三) 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與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 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這就要求必須進一步發揮好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巴西政府和科研部門非常重視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技術措施, 限制資源的過度開發, 為巴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儘管資源總量豐富, 但人均資源佔有量處於較低水平, 並且由於發展方式粗放, 出現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等問題。因此, 應在對農業資源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制定各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加強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 特別是對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 加快科技成果應用於農業生產實踐的轉化速度。要建立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積極發展各類經營性農技推廣主體, 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協同發展機制。加強農、科、教融合, 支持農林高校服務農技推廣, 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 採取多種手段推動科技下鄉,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四)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前, 中國農業發展面臨務農人員老齡化、經營方式粗放、組織程度低、人才流失嚴重、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誰來種地, 怎麼種地”成為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巴西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條重要經驗, 即通過行業組織加強農業生產者之間的聯合, 改變個體經營的鬆散模式, 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產業化發展。巴西設有全國農業聯合會、農業企業協會及巴西農業合作社等組織, 主要負責監控全國農業發展動態, 收集農民對農業生產、貿易的意見和建議, 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向農民傳授最新科技成果等。中國的農業組織和合作社起步較晚, 已經建立的農業組織也存在管理不明確、運行不規範等問題。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組建農業合作組織, 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進行規範, 幫助其不斷壯大規模, 並鼓勵其實現跨地區發展。要創新組織形式, 鼓勵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加強合作, 引導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與農戶之間構建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的投入與合作, 實現農業生產資源與信息資源的共享。

(五) 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發展都與國際市場息息相關, 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巴西農業以出口為主, 不僅解決了國內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出口創匯又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中國應立足國情和國際形勢, 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 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管理經驗、技術和人才, 積極實施農業“走出去”發展戰略, 有效利用全球農業資源。要完善國家宏觀指導政策, 加強頂層設計, 確定海外農業發展總體目標、近期與中長期發展計劃、區域佈局、重點品種等。健全政策支持保護體系, 借鑑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 設立農業對外投資基金, 加強金融支持。完善政府管理與服務, 強化農業合作外交服務功能, 建立完善的農業投資、技術合作和農產品出口摩擦報告機制和農產品爭端應訴機制, 為對外投資的企業提供法律、市場等方面的信息和領事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