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朝秦暮楚”下的“朝秦暮齊”

戰國自魏國衰落之後進入戰國中期列國爭雄的混亂時期,這個時期的楚國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甚至比秦國的實力也強大不少。普遍認為秦楚實力最強經常交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特別是魏韓等國處在中原,地處四戰之地。必須依附大國方能生存,時而依附楚國時而投靠秦國,所以就有了“朝秦暮楚”這個成語。

隱藏在“朝秦暮楚”下的“朝秦暮齊”

然而實際情況是齊秦爭霸的時代,楚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他的態度決定了齊秦兩國誰更具優勢。此時的楚國完全可以聯合兩國弱勢的一方擊敗強勢的一方,或者坐看秦齊兩虎相爭,然而由於楚國君臣的昏庸和搖擺不定外交方針導致秦齊兩國的槍口輪番對準了楚國致使楚國元氣大傷。下面我們看看楚國是如何在兩國搖擺的:

公元前317年,聯齊,組成“抗秦軸心”。

公元前313年,聯秦,張儀忽悠的功勞。

公元前312年,捱揍,丹陽慘敗。

公元前311年,捱揍,藍田慘敗、召陵慘敗。

三次慘敗後,楚國國力急劇衰弱,與秦、齊的關係由“聯合”變“附屬”。

公元前311年,附秦,還是張儀忽悠的功勞。

公元前307年,附齊,因為被齊閔王的一封信感動了。

公元前304年,附秦,因為得了金錢和美女。

公元前303年,捱揍,由於“背叛”了“齊集團”,趕緊送太子去秦國搬救兵。

公元前301年,捱揍,源於太子把秦大夫殺了。

公元前300年,附齊,投靠齊國應對秦國的討伐。

隱藏在“朝秦暮楚”下的“朝秦暮齊”

應該說早期的楚國無論是實力還是列國形勢對楚國都是非常有利的,齊秦兩國為了擊敗對方都在拉攏楚國,可是楚國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肆意更改外交方向導致兩國都極度不信任楚國,導致後來兩國為了兩國在對陣時出現不必要的危險,兩國都非常有默契的發動對楚國致命的打擊:垂沙大戰匡章率領齊軍徹底擊垮了楚國,白起伐楚更是佔領了楚國經營幾百年的國都,楚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實力參與到中原爭霸,齊秦兩國也可以放心的投入到兩國之間的博弈之中不被打擾。

楚國的衰落正是由於其搖擺不定的外交方向導致的,一個國家的外交應該是順應列國形勢長久穩定的。張儀和秦惠王就是因為明白這一個道理,才制定了一個長久穩定針對齊國的外交政策。那麼秦惠王和張儀到底制定了一個什麼樣的外交策略呢?如果您覺得我寫的還不錯,請關注我,下次再給大家講一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