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前兩天,一則新聞出現在各大熱搜榜,標題是《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上山12天成野人》。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新聞的內容,大致是講寧波一位20歲的小夥小林,前一晚喝了點小酒,結果第二天早上7點就出門了。從此了無音訊,村支書發動了100多個村民上山尋找,聯合警方經過了12天的搜尋,終於在橘子地裡找到了他。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在找尋過程中,山頂搭建鐵塔的施工人員稱,他們曾見過小林。

“他說有人要追殺他,手上、臉上、衣服都被刮破了”,施工人員以為小林開玩笑,並沒太在意。被找到後的小林精神有些恍惚,但意識還算清醒,能正常溝通。

小林的堂哥說:“看到我的第一眼,他說不要靠近,精神高度緊張。”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至於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小林的堂哥認為很大可能是小林“遊戲過度,產生幻覺”。也正是這一句話,讓新聞媒體發起了一場以偏概全、“刻板偏見”導致的對“遊戲”的聲討。

媒體們繪聲繪色的開始分析,說我國青少年普遍存在網絡成癮、心理健康問題。他們聲稱,中國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在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大學生網癮率在9%以上。

看到這我忍不住笑出聲,都說近兩年已經不流行貼標籤了,怎麼還有磚家叫獸一意孤行?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件事背後的隱情——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小林是家中的獨子,父母比較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平時與外界交流不多,經常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

提取關鍵詞:溺愛、孤僻

再者,小林已經是一個20歲的青年,他已經成年並且擁有自己的行為能力。對於這起事件,我不明白媒體為什麼要硬生生將鍋甩給遊戲?

難道不是應該探討一下,青少年為何遊戲成癮?

難道這一切的始末,不應該是圍繞著家庭教育;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和疏導展開?

難道不應該調查一下小林是否存在精神疾病?

後來我想明白了,這是一場反擊——

北京時間2018年11月3日,2018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簡稱S8總決賽)最終以IG戰隊3:0戰勝FNC勇奪冠軍,獲得了LPL賽區的第一個世界賽冠軍。隨後幾天,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被喜訊刷屏,連央視都發文祝賀,全民歡慶。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而在這場年輕人的狂歡中,中老年人卻一臉茫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LPL,不知道什麼是S8,不知道什麼是IG,更不知道什麼是年輕人的信仰與夢想。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同樣,和中老年人一樣不懂的,還有某些“非主流媒體”。作為媒體,跟不上熱點是致命傷,所以當“小夥因遊戲致幻”這樣的關鍵詞出現,他們馬上展開行動,來了一場“反擊戰”。

小美注意到,轉載、發佈這則新聞的媒體,大多以“XX青年網、XX在線”等網站為首,不禁讓我覺得有些諷刺,所謂青年網,有幾個青年在看?所謂在線,又明白在線是什麼意思?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既然這些媒體都喜歡拿數據說話,那今天我也拿數據來說話!據統計,以所謂“XX青年網”為域名的網站,其瀏覽用戶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他們以為,在某某青年網裡,就能夠關注、瞭解到青年人的內心世界,以此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殊不知,這些媒體只愛寫家長愛看的文章,只報道符合家長觀點的新聞。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而“XX在線”一詞,最早出現在十幾年網絡剛剛興起的時期,是當時的流行、主流域名。

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XX在線”已經被時代所淘汰,現在還在以某某在線為名的網站,多半是想“追趕趨勢”卻不知道已經連時代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網絡發展、遊戲產業、電競崛起,是國家倡導,沒有人能夠阻攔,

而青少年正是這一發展環節的原動力。

如果放在十年前,說哪個青少年、孩子網絡成癮,那可能要去跪求楊永信。而如今,楊永信都已經成為“妖魔”,還一味將遊戲“妖魔化”、刻板偏見,不過是落後的表象。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當然我們也不是提倡“玩遊戲就一定是好的”,不管遊戲產業如何發展,青少年都要以學業為先。但是,也奉勸各位家長,不要一味、盲目阻攔孩子的興趣愛好,因為你可能正在扼殺一位世界冠軍。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電競產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日後必將成為主流行業,如今全國各地已經開設了多所電競學院、電競高校、電競大學。遊戲、電子競技也即將與藝術院校、專業院校一樣,成為一門學科。

小美覺得這沒什麼不好的,因為對於學習這件事,要看努力,也要看天分,有的孩子他就是學不進去,但是在遊戲上卻有著過人的天賦,這無疑給了那些無數家長、老師眼裡的“壞孩子”們提供了一條逆襲之路。玩遊戲,一樣可以走向人生巔峰。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我知道這樣的觀點拋出後會引來很多反駁的聲音,但是請換個角度想一下——

足球、籃球、乒乓球,它們的出發點,就是一個“玩”字,核心目的是競技。同樣是玩,同樣是競技,為什麼足球籃球乒乓球,這些都可以成為比賽項目,備受世界矚目,而遊戲不行?

退一萬步講,體育運動的競技項目,是有侷限性的,很多身體有殘缺的人是無法從事體育項目的,即便可以,他們也會被歸類到“殘疾運動”。但遊戲競技不同,只要手還能動,只要腦子還能運轉,就可以成為職業選手。他們可以和正常人公平競技,不必揹負標籤,不再擁有特殊待遇。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最後,請不要再輕信那些所謂“XX因玩遊戲導致XX”的新聞,正視遊戲,正視趨勢,別讓孩子再成為“楊永信們”所荼毒的羔羊,你反對的,可能是一位明日之星……

小夥遊戲過度產生幻覺?深度解讀引人深思

如果你同意的我觀點,就請關注我,點個贊!如果你不同意,那就請在留言裡說出你的看法,大家坐而論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