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陷阱”是新招募的,老年人请注意你的“钱袋”

随着社会公众个人财富的增加,投资理财俨然已成为公众财产保值增值的主要方式。当前各式各样的投资理财产品,充斥着老百姓的生活,很多老年人也加入到了投资理财的队伍中。说到老年人投资理财,听到最多的就是“投资养老项目基金、保健品项目基金等被骗”。为何老年人成为了投资理财被骗的高危人群、老年人在选择基金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叫“私募基金”的,一定是基金么?

退休后,徐阿姨想买一些老年金融产品,以减轻孩子的负担。在被介绍后,他与迪达公司签署了“旅游养老财产私募基金协议”。该协议规定:“土地公司启动了土地基金旅游养老金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立。许阿姨认购了20万元的股份,并期望在一年内获得15元的年回报率。比如徐阿姨认购的基金在到期日未能达到最低预期,大地公司同意以初始投资本金及预期收益的回购价予以回购。”另外,大地公司还表示徐阿姨此后还能获得在项目所涉的养老地产免费入住体验的权利。到期后,大地公司向徐阿姨出具承诺函,承诺于三日内兑付本金20万元及收益。后因大地公司未按期兑付,徐阿姨诉至法院要求退还20万元并支付收益3万元。

经审理,法院认为徐阿姨签署的基金协议所涉及的养老房地产项目是真实的,徐阿姨和地球公司签署的基金协议代表了双方的真实意图,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是合法有效的。虽然双方签署的协议被称为“私募基金协议”,协议的内容也记录了“基金”的设立和运营,但它实际上不符合《私募基金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既没有登记备案,也没有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也没有就资本保全和固定收益达成协议这是一个投资基金,通过私人方式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它实际上不是一个合法的私人股本基金,而是一种私人股本和贷款的形式。迪达公司是借款人,徐阿姨是贷款人,徐阿姨认购的基金份额实际上是贷款本金。根据承诺书,迪达公司应该将20万元的投资资金和收入返还给徐阿姨。

如何鉴别真假“私募基金”?

私人股本基金门槛很高,不应该被虚构的投资项目愚弄。私募基金是通过向私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建立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应具备以下特征: 1 .私募基金经理应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注册;2。私募基金应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备案;3 .它应该从合格的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合格投资者投资单一私募股权基金的金额不得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并应符合相应的资产或收入条件。4。私募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会损失或者承诺最低回报。目前,有一些打着私募股权基金旗号的投资理财产品,实际上并不符合上述特征。如果对一个名为私募基金的项目的投资产生争议,法院通常会考虑被告的资格、投资项目的真实性、投资者的数量、发行中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合同条款以及其他具体案例。

当老年人遇到虚假项目并且资金实际上没有投入时,维护他们的权利往往并不容易。海淀法院受理了一些类似的案件,发现投资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收到投资资金后没有将投资资金投资于约定的项目。相反,它借给投资基金或投资于其他项目,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公安机关也对此展开了调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所涉经济犯罪问题的意见》根据《关于涉嫌犯罪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对上述一系列案件作出了不利判决,并将相关案件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因此,如果所有涉及的投资项目都是虚构的,并且资金没有被实际投资,投资者此时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犯罪,他们应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老年人基金理财小贴士】

莫贪利——利息越高,陷阱的几率越大

在选择基金管理产品时,老年人倾向于追求高回报,但他们对投资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预见到足够的投资风险。高回报和高回报往往伴随着极高的投资风险。当购买基金理财产品时,老投资者应该提前评估他们的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风险承受范围内购买基金产品。此外,高级投资者需要仔细阅读基金协议的内容,并仔细核实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证据意识,勿听信推销人员的口头承诺、勿贪图推销人员给予的小恩小惠。

忌跟风——多与子女商量,开拓信息渠道

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每天都在变化,许多年长的投资者很容易被欺骗,只根据销售人员或周围其他老年人的建议购买,而不知道新产品。通过媒体、宣传会议、传单、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宣传涉嫌非法集资的集资犯罪,不要盲目听购买。老年人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包括购买在银行柜台出售的资金时,应该更多地咨询他们的孩子,避免跟风和理性投资,不要用他们所有的积蓄购买金融产品。

“老年陷阱”是新招募的,老年人请注意你的“钱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