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点击头像 关注我哟 小心心给你

近朱者赤,近你者甜。

——土味情话

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份子钱

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份子钱,亦称礼金,指的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习俗和传统。所谓份子钱即是别人结婚、生孩子、老人归老、包括单位、个人乔迁之类的,相关的人要去送钱,包括礼金和礼品。

古代:在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

1

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

“文革”时期:不兴送份子钱,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

2

程序

一择来宾

主人制定涵盖所有亲戚和熟人朋友的来宾名单。名单的第一顺序是所有近亲。主人不请亲戚,或者亲戚不来,按习俗都会被人责怪。第二顺序是单位、公司同事,如果单位、公司规模太大,就只请本部门同事,尤其关系要好的同事。再往后是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主要涉及常交往的同学。最后,依个人工作历程,邀请部分战友、工友、客户等等。

其中最要紧,爱面子的家族会尽力邀请当地名流来撑门面。

二派帖

拟完名单,到酒店定了酒桌,就要开始派帖子送请柬。按照旧礼,送红帖的同时还

要奉上一包糖果糕点,表示喜气均沾。红帖和糖果包的形式,是婚礼设计的一部分,显示主人的品位和地位。

三呈份子

客人收到请柬后,开始准备份子钱,包在红包内并写上自己名字。这一点很要紧,不写名字就不能确认礼金属主,而礼金是双方人情交易的一部分,大家都很在意。譬如,在福建南方,送红包时间没有严格限定,但原则上不能迟于喜酒,迟于喜酒会被拒收,不是主人不想收,而是规矩规定不收。送红包时间一般有三种情形:一在通知下达时,在收帖的同时委托来人捎去;二如果没有准备不要紧,可以在婚礼前任何时候呈交;三没有空也不要紧,可以在喜筵当天亲手交给主人。按习俗,主人家在酒店门口有专人收受红包,散席后汇总。

四汇总

主人收到份子钱,客人吃完酒,从人情角度说,这一轮互动暂告一段落。但事不算完,喜酒吃完了,人情在加深,债务纪录要刷新,人情平衡表面临改写。晚上,主人把这些份子汇总,列表一一记录在册。这本册子,就等于一本人情账,是本次人情的一个明细项目,来宾中将来任一方有红白喜事自己都要如法炮制,凑份子给对方。若时间隔得久了,价码有变化,还要随行就市。

人情账很难彻底算清,陈谷烂糠刨起来不计其数。以前有张三欠李四的,也有李四曾经欠张三的,甚至还有家族中几辈人欠下来的,来回份子,算不清谁欠谁。更加上两个家族除婚礼外还有其他人情交易,所以份子钱就与总的人情债搅和一起,难解难分。这个烂账其实是好事,正是人情体制和关系网系统追求的境界,无形之中加深了相互纠葛和联系,维系了私人关系。

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3

掏“份子钱”的看法

支持者

感情深!使劲掏!送少了不太好,朋友关系就远了,钱多少说明个问题,朋友关系怎么样。

反对者

掏到心都凉了,结婚随份子这钱是越涨越高,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随份子已经由原来的一种表示一种心意现在都变成了一种金钱负担。 本来结婚是好事,那大家都觉的特别开心特别高兴,但如果说一个月要是碰上,三次到四次的话,真的觉得受不了。

中立者

掏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上次一个普通同学结婚,我想用200块随礼,可妈妈说要么不送,送200还好意思?,最后我没有去参加婚礼,想想也是的,对于好朋友结婚那是要多送点了,偶准备明年贵点的东西给我好友。 朋友间结婚本来就是互送一种祝福,那这钱咱就不能少出点吗?

心态:送者需费脑筋,收者需还人情

随份子本应你来我往,互不相欠,以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可现在,增进双方感情的功能大大淡化,当然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

关于结婚份子钱,你怎么看呢


专家看法:

如今的“份子钱”变了味儿

变味的“份子钱”早就让大家颇有微词,但人们又身不由己地被其牵着鼻子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些读者还真有高招,比如以上提到的几种。但总是感觉,这些办法看似有道理,也许还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实属无奈之举。简办,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只是,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不计小利,不拘小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