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發過那麼多聖旨,都哪去了?

桃花潭水清澈見底


“聖旨”通俗來講就是皇帝的命令,其中最重要的類型是硃諭、誥命與敕命。這也是當代保存最多的聖旨。

硃諭是皇帝在臣子奏摺上批閱的聖旨,下發給臣子處理政務。“誥命”可分為兩種,一是封贈五品以上官員或世襲罔替之爵位者;二是以皇太后、太上皇名義向臣民頒發的諭令。清代封贈“誥命”由紅、藍、黃、白、青五色相兼得綾錦製成,兩端有玉軸。“敕命”是用以封贈五品以下官員的。這類聖旨仍舊以綾錦製成,前端寫有“奉天敕命”四字,二是花色較少,三是兩端採用牛角軸。

聖旨頒發後,其保管形式有兩種,一是接旨者個人保管,二是繳回朝廷保存。像誥命、敕命類聖旨,冊書類聖旨,因為有封贈目的,所以一般都是接旨人個人保管,代代相傳,視作珍寶。而像硃諭等,則要隨同臣子的奏摺繳回朝廷,以作保密。清代的上諭、硃批等大多藏於內宮或內閣等地。


老照片


皇帝只要傳達事情就得用聖旨,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口頭傳達,只要動用了聖旨這件事就比較嚴肅了。所以說,古時候每個皇帝用的聖旨說白了沒有想象中的多,可是歷朝歷代這麼多皇帝,就算每個人都只發幾道聖旨,這千百年來應該也是有不少的,這些聖旨都去了哪呢?

一般情況下,聖旨是有兩份的,皇帝保留一份,接旨的人保留一份,大臣們不用說,他們肯定是收藏了起來,還會祖祖輩輩的傳下去,因為這是一份榮耀,同時聖旨是非常珍貴的。他們還會將這個聖旨給供奉起來,如果改朝換代了,那就秘密保存或銷燬,保存下來則是要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如今還有不少人家中存著祖宗傳下來的聖旨。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經歷了戰爭後,很多聖旨都無法妥善保存,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還有一部分聖旨是有人覺得沒有用,自行銷燬。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後,他肯定是要摧毀前朝的東西,像類似聖旨的東西,新來者在皇宮中看到肯定會毀了,因為這是前朝權利的象徵,所以皇帝保留的那一份聖旨,往往這個時候便會被毀掉。

還有少部分的聖旨會作為陪葬品跟著皇帝去地下。如今倖存的那些聖旨都去了哪呢?第一種是被私人收藏的,第二種在博物館,第三種則是遺失海外。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海外私人持有的聖旨不在少數。

總的來說,明清之前的聖旨比較少,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基本都是明清的,在此之前的歷史上皇帝並不怎麼用聖旨,用的本就少,保存下來的肯定更加的少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親手實拍聖旨文物讓你一睹為快】

先了解一下聖旨到底是何物?

以明清兩代為例,所謂聖旨就是用來頒佈皇帝下達命令的詔書,當然都是比較正式的,一如皇帝對官員的任免,皇帝對附屬國的國書,皇帝在重大祭祀活動中的教育臣下的言論,這些方便理解就統一稱之為聖旨吧(其實細分下來還有很多成為,比如詔書,敕書,上諭等等),明清的聖旨其實存世量不算小,基本都分佈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以及國外的一些博物館中也都有收集,甚至在民間一些藏家的手中也都有不少的數量,但是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間的所謂的那些聖旨,基本假貨居多,真品寥寥。


俗語道,有圖有真相,筆者在逛了上百間博物館之後,手上還是有一些關於聖旨文物的照片存貨的,今兒就特意發兩個給一直關注的鐵粉們一睹為快吧,這第一個咱先發大明朝的一個聖旨,其為正德皇帝敕諭,正德嘛,熟悉歷史的大家都清楚,就是那個天天給自己封大將軍的奇葩皇帝,而且還驕奢淫逸,天天玩弄女子的神人,還弄了個豹房的就是他,好像跑題了哈,下面看聖旨實拍~


這第二件硬貨是清代的聖旨,說到這件清代的聖旨,那可就高級了,它是用五色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十分講究,而且越重要的命令,比如說任免一品大員等那對應的聖旨材質就越高級,這個聖旨是當年乾隆時期的真品,大家上眼嘞。


老豬的碎碎念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可以肯定的說,現在很多人家裡所藏的,號稱祖上傳下來的聖旨,都是假的。

正如下圖。


曾經在桂林陽朔一個古村落裡,被一個老太太拉著到她家看她祖上傳下來的聖旨,就是上圖模樣,燙金帛書,紅章到處是,奉天承運開頭,滿足了大眾對聖旨的各種想象。

最後總結出:這種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的,還加上後面的模仿滿文的,不知道什麼鬼畫符的東西。對了,還有上面的各種大紅印章。

這是假傳家寶的三大特徵。

那麼真實的聖旨長什麼樣?現在民間有沒有收藏呢?

以清代為例。首先給皇上看的奏摺,文字要工整,像這樣的館閣體是標準的奏摺文字。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格式,遇到皇、上、天等字需要抬格寫(往上兩格)。此外一列二十個字,一頁六列,這都是有數的,不能亂寫。另外其開頭和結束都有相應的格式。

目前民間留存的真正聖旨非常罕見。

主要是因為清代有奏摺查收呈繳制度,就是發下去的聖旨,要如數收回宮中。

雍正帝上位後,嚴令“所有皇父硃批旨意,俱著敬謹查收進呈,若抄寫、留存、隱匿、焚棄,日後敗露,斷不宥恕,定行從重治罪。”

四爺那尿性,都這樣下旨了,誰還敢家裡藏聖旨,那抓住可是要掉腦袋的事情。因此民間基本上很少保存有聖旨了,都被收入宮中了。

如今這些聖旨原件,大部分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想要去看皇上奏摺的,可以憑介紹信去一檔查電子版聖旨。

大概就是下圖的樣子。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問題中的聖旨應該指的是古代皇帝下達命令時所用的實物載體,也就是大家印象當中傳令官宣讀皇帝旨意時手持的文書。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由於聖旨的嚴肅性和政治性,並非歷代皇帝大事小情都以聖旨的形式傳達,因此聖旨的數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那麼這些聖旨都去了哪裡,又為何人收藏呢?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朝代更迭過程中銷燬殆盡。聖旨作為皇權的絕對象徵,每遇朝代更迭,新任王朝必然不會允許上代的皇權留有任何痕跡,在查抄過程中一般會盡數銷燬。而朝代更迭中,私藏前朝聖旨也是掉腦袋的大罪,因此民間的持有率也非常低。

二是保存不當在歲月中損耗。我們現在常見的聖旨多為明清時期的產物,一方面是由於明清聖旨產量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明清時期的聖旨材質以及貯存技術較更早期的朝代有長足進步。追溯到封建社會初期,具有“聖旨”作用的竹簡甚至甲骨不利於保存,即便有人持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難免損耗腐朽。

三是散落海外。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西方列強砸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對我國的珍寶進行了大肆的搜刮和掠奪,一些寶貴的聖旨也位列其中,根據記載內容的不同、聖旨的材質以及該皇帝在位時間的長短,這些國寶被表以不同的價值,在國外的博物館或者拍賣行出現。

四是收藏於國內各類博物館中。目前在國內存有一定數量的“聖旨博物館”,專門展出由國家或收藏愛好者持有的各類聖旨,較為有名的是徐州聖旨博物館、明清聖旨博物館等,在三亞的天涯海角景區也有一座以私人藏品為主的聖旨博物館。此外,還有一定量的聖旨以巡展的形式在國內各大博物館展出,這些聖旨多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由國家持有。

五是民間的私家收藏。聖旨作為皇權的載體,往往伴有極高的榮譽,因此承接聖旨的受旨者一般會將其視若珍寶,悉心保存,或傳於後人。所以在民間會有個別的私藏品,躲過朝代的更迭,逃脫歲月的腐蝕,流傳至今。


國家人文歷史


據說,皇帝令正兒八經的被皇帝和大臣們稱為“聖旨”始於宋朝。

聖旨下達是有正規程序的,即:官員留一份,還要備份一份在宮中。

那麼有人就問了,即便從宋朝到清朝滅亡,皇帝也不少了,就算每個皇帝只發幾道聖旨,宮中留存的備份累積起來也很可觀了吧,這些聖旨都去了哪兒呢?

下面有書君就和大家說道說道這件事兒。

一、聖旨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大多數人對於聖旨的印象,應該是來自古裝劇。

一個太監舉著一幅黃色卷軸,用傲慢的語氣,鴨聲鴨氣的向跪伏在地上的人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雖然自宋朝開始有“聖旨”這標準稱呼,但聖旨開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卻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因此,我們現世保存下來的聖旨年代就更近了,基本出自明清兩代。

雖然皇帝下的旨意很多,但是正式下聖旨其實很少。

一則由於聖旨是象徵著古代皇權,因此做工都極其精美,以玉器,犀牛角等做軸,用頂級的蠶絲製作而成,並配有祥雲等暗紋,製作成本較高。

因此如果不是皇帝特別重視的事,一般不會製成書面聖旨。

再則,普通的事情,皇帝一般都頒發口諭,宮內備個案底,也就行了。

話說,朱元璋就喜歡頒發口諭式聖旨。

朱元璋出身農民,從小沒啥文化,當了皇帝之後,依舊用白話發佈聖旨,語氣相當滑稽。

比如當時沿海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

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相對於聖旨嚴肅板正的語氣格式,朱元璋這樣的聖旨如此搞笑,大概也不必要寫成文字鄭重其事的寫在蠶絲布上存檔。

平時,朝廷只有涉及重大的人員調動,或重大事項時才會啟用聖旨。所以,流傳到後世的聖旨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多。

二、有一部分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塵煙裡。

聖旨這東西,在當朝是榮耀,舊朝聖旨在新朝就有可能是禍患了。

舊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接任下來往往要肅清舊朝的殘餘勢力,代表舊朝皇權的聖旨自然是在清除之列。

因此,私藏舊朝聖旨在哪朝哪代都是重罪。

萬一下聖旨的皇帝被篡權滅朝了,那更會招致滿門抄斬。所以改朝換代之際,昔日曾獲此殊榮的人,誰也不敢保存這種隱患。

除去人為因素的損毀,自然損壞消失的聖旨也為數不少。

聖旨通常都是嬌貴的絲綢製作的,本就禁不起歲月侵蝕,即使做工再精美,往往也抵不過歲月長河的消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連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都會變的模糊不清,更別說蠶絲製成的聖旨了。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保存技術又落後,能留存下來的聖旨更是少之又少。

三、有一部分被民間收藏,或進入了博物館。

我們今天得以瞥見真容的聖旨,基本來自於博物館藏和民間收藏兩大類。

博物館藏品一部分也來源於民間收藏,另一部分則來源於考古發現。

目前山東聊城,江蘇徐州,海南三亞等地都有聖旨博物館。

而民間藏品,一部分是私人家族中傳承下來的聖旨,另一些是私人收藏者家中的藏品。

譬如河北省邱縣一位名叫孫登選的老人家中所藏“巨長”明萬曆年間聖旨,乃是孫家傳家寶,是皇帝對其祖上為官清正廉潔而頒發的嘉獎。

河南新鄉檔案館所藏康熙五彩聖旨,是當年康熙皇帝嘉獎任氏祖上一位通情達理,賢良聰慧的官太太而頒發的。

還有河北深州市東四王村孟家珍藏的雍正親筆所書聖旨以及河南南宮文物部門做出土文物調查時發現的明朝成化年間聖旨。

有書君的家鄉有一家王姓大戶,據說祖上明清兩代皆出高官,家中就珍藏有康熙皇帝所賜聖旨。

收藏家們喜歡收集古文物,像聖旨這種皇帝所下達的文件,集行文和書法為一體的藝術珍品,當然會有人趨之若鶩。

因此,民間珍藏聖旨數量佔比不算小數。

四、還有一部分聖旨流失海外。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史,是伴隨著被欺負被侵略的恥辱記憶的。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燒殺淫掠。

圓明園,故宮遭受的破壞無法估量,珍奇古董更是悉數遭劫。製作精良的皇帝聖旨自然也是難逃此劫。

還有一種情況是,皇帝駕崩後,聖旨也跟隨棺槨被埋葬於九土之下。

之後被盜墓者盜取,再由利益驅使的產業鏈,輾轉流亡國外。

比如軍閥孫殿英策動的清東陵盜墓事件,就導致不計其數的國寶流失異域。

清朝末年到新中國建立,其中的半個多世紀,有太多的國寶流失海外。

直到現在,仍有大量的國寶在國外展示或收藏。其中也經常可見聖旨的蹤影。說起來不免令人痛心~

本來數量就不多,再加上這樣各種分流,真正的聖旨就越來越難以見到併成為稀世珍品了。

聖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其行文的精悍洗練,堪稱是達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達意不確的程度。其書寫更是氣度雍容,跌宕有致。

因此,聖旨不僅具有史學價值,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是我國曆史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瑰寶。能流傳至今,當然也是彌足珍貴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不廢話,先上圖。這是我隔著玻璃拍下來的。

這是崇禎下的一道聖旨,是關於新火器演放的。

簡單解釋一下,聖旨的主要流程。首先皇帝下旨多,但是下聖旨其實很少。下聖旨後,官員留一份,還要有一份備份在宮中。那麼現在留下來的聖旨到哪了呢?

第一,存在博物館類似性質的展覽館裡。

像我拍到的這個,就是存放在這種地方,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也還是能看到的。

第二,被收藏家所收藏

各種收藏家喜歡收集古文物,像聖旨這種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下達的文件,當然會有人趨之若鶩。

第三,銷燬在歷史的長河裡

聖旨有時候是一種榮耀,有時候也可能會成為一種禍害,萬一給你下聖旨的皇帝被篡權滅朝了,那你留著這個難免不會被滿門抄斬。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自然壞掉了,聖旨畢竟不是別的,其他的書自然壞掉你還可以再抄錄一份,這個聖旨可沒人敢高仿。

第四,流失國外。

清朝末年到新中國建立,其中的半個多世紀,有太多的國寶流失海外。就算是現在,也有大量的國寶在國外展示或收藏。

本來聖旨就不多,再加上這樣各種的分流,所以我們很少能見到真正的聖旨。


魔術掘史貓


在中國古代,帝令並不都稱為“聖旨”,而是稱“命”、“令”、“政”等。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們才通稱帝令為“聖旨”。而最早在聖旨開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為了彰顯其“天子”的合法性,自稱“奉天法祖”,還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他還親自撰寫了《御製記夢》一文,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夢遊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等情節。

自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並作為聖旨的“開場白”。此後,歷代沿傳,形成了聖旨開頭語的固定形式。而這八個字正確的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明代以前的詔書幾乎灰飛湮滅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明清兩代的,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存放了大部分!其它地方博物館裡也有收藏!流落到民間的有很多,文革的時候許多人為了避禍都燒燬了!未曾燒燬的基本都上繳了國家! 還有墓葬中亦保存了一部分!


相聲劇社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是“峰子奇觀”峰子哥,我來回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一道聖旨的常見開頭,這個開頭用法,是從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據稱也是由朱元璋首創。

明太祖洪武皇帝 朱元璋(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書前面必加上“奉天承運皇帝”六字。至於後邊的“詔曰”二字,就是“詔書說”的意思,正確的斷句形式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電視劇常為了追求對稱感,而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純屬一種娛樂罷了。

首先要明白一點: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事兒,都要用聖旨,皇帝的命令還有一種形式叫“口詔”,就是口傳皇帝旨意。一般來說,較重要的或較大的事兒,才會用啟用正式的聖旨頒發。


明朝崇禎帝聖旨


另外,皇帝頒發聖旨,一般都會有備份的,一份下達給接旨人,一份由皇帝處留存底本。


不過:口詔有風險,使用需謹慎。皇帝口頭上的有些承諾,千萬別太當真,甚至有些大臣曾拿著雞毛當令箭,下場悽慘。因為皇帝可以下達聖意,也可以收回聖意,甚至可以不認賬。


歷代皇帝下達的聖旨,都去哪兒了?

大家都知道,聖旨是中國封建時代皇權的一種象徵,所謂“抗旨不遵”就是違反皇帝的意志,輕則被皇帝訓斥,重則視為謀逆。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皇帝任用或罷免百官,要用到聖旨。皇帝三宮六院,美女環繞,冊封妃子或廢黜妃子,都會用到聖旨。(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歷代皇帝聖旨去向,大致有幾個方面:



1、改朝換代中損毀


歷代王朝變遷,兵荒馬亂、戰火不斷,一部分聖旨,在戰火中被燒燬或流失;一部分聖旨,被上位後的新統治者毀滅,畢竟聖旨是前朝皇權象徵;還有一部分聖旨,前朝官員或百姓手裡的前朝聖旨,也有選擇燒燬的,私藏前朝聖旨,可能涉及殺頭風險。

明朝嘉靖帝聖旨


2、民間私人收藏


有些聖旨,被一些人家秘密收藏起來,有的人還會將聖旨供奉起來有的世世代代當作“傳家寶”,因為畢竟聖旨是珍貴文物,有的甚至是祖上的一份榮耀。如今還有不少人家中存著祖宗傳下來的聖旨。

清朝康熙帝聖旨



3、博物館珍藏


如今我們去博物館遊覽,經常會看見古代聖旨的展覽,一部分聖旨被國家和政府收藏在各地博物館。博物館很多聖旨是考古時發現的,當然,不乏一部分聖旨是民間百姓人家上繳的。


清朝道光帝聖旨


4、被埋進墳墓


有些聖旨被皇帝死後帶進陵墓,而且一些大臣墳墓也有,聖旨連帶他們生前喜愛的一些物品作為墓主人的陪葬品,埋入墳墓。

明太祖朱元璋聖旨


5、流往海外


中國近代飽受屈辱,列強入侵中國,像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等等,燒殺搶掠,大量文物流往海外,這其中也包括聖旨。還有一些古董商或黑市,販賣文物,因此有些珍貴文物(包括聖旨),被外國金主花大價錢收購私藏或拍賣。


明朝嘉靖帝聖旨


6、其他一些原因


除以上幾點外,還有因年代久遠,現今保存的多為明清兩代聖旨,有些聖旨因保存不善、腐爛、等原因徹底消失,還有一些聖旨在文革中被損毀等等。


如果你家中有傳下來的聖旨,將是彌足珍貴!

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下期不錯過,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觀


誠邀,如題。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問,歷朝歷代幾百位皇帝發過那麼多聖旨,為什麼流於後世的那麼少呢?其實這個原因很好理解。

聖旨是一個朝代皇權的最高象徵,所謂抗旨不尊,株連九族。但是王朝有始有終,總會滅亡的,所以古代每當朝代更替的時候,新皇帝為了樹立本朝的權威性,都會把前朝的印璽,令牌,等等象徵權力的東西徹底毀掉,然後更換自己的權力信物,聖旨當然也不例外。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存世的聖旨多是清朝的,一般而言,除了民間的字畫古玩,前朝的遺物大臣是和百姓是不能隨便收藏,所以古代官員都會把前朝的聖旨銷燬。

其實哪怕聖旨不人為銷燬,用絹和絲綢做的聖旨在空氣中又能保存多久呢?最後還不是和它的王朝一樣,變成一捧黃土。所謂王侯將相皆是空,大概如此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