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织田信长的形象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创作,已经是变得面目全非。如今大多数人的眼中对织田信长的形象认知,大多数是出于艺术作品,这其实并不奇怪,我国大多数人对曹操、刘备等人的人物形象也是从《三国演义》中认识的艺术形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织田信长的思维方式其实与当时的日本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天下人,一是因为其果断英明的决策能力,二是因为天命眷顾。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织田信长

那么,为什么说织田信长的思维方式与当时的日本武士没有区别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现在对织田信长的形象认知吧。

桶狭间合战出其不意的出击

织田信长的成名赖于与今川义元之间的“桶狭间合战”,在此役中织田信长以两千余之众大破四万五千余今川军,一战成名。通说里都说,当时织田家的家臣们都觉得织田家与今川家实力差距巨大,建议守城,而织田信长力排众议出城迎战,并奇袭了今川义元的本阵,杀死了敌军主将今川义元,方才取得了胜利。

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桶狭间“奇袭”出自战国时代末期江户时代初期的儒学家小濑甫庵之手,小濑甫庵在看过太田牛一(织田信长家臣)的《信长记》后认为太田牛一所写的内容太过流水账、无趣,于是在太田牛一的《信长记》基础上重新创作了一本《信长记》。现在史学界为了区分这两本书,一般将前者称为《信长公记》,后者称为《甫庵信长记》。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今川义元

《甫庵信长记》的内容与《信长公记》相比,可读性高出了许多,但是在历史中又加塞了许多私货进去,例如桶狭间合战的“奇袭”,长筱合战的“三段击”等等,这些内容在《信长公记》中都是完全没有的。太田牛一是织田信长的家臣,跟随织田信长参与过许多织田家的合战,即便没有参与的,作为信长家臣向同僚了解合战经过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在两书内容起冲突时,都是以可信度比较高的《信长公记》为主。

根据《信长公记》的记载,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合战时并没有从善照寺砦沿东北方向迂回,而是直接南下至中岛砦,随后寻找经过一夜战斗的今川军前锋——即攻取了丸根砦与鹫津砦的松平、朝比奈军。但是织田信长不知道松平军早就停止进军,返回大高城休整了,结果遇到了另外一支今川军,这支今川军因为才刚击退过在信长之前进攻的佐佐政次带领的织田军,粗心大意,没有防备,遭到织田信长的攻击后崩溃。溃军一路向今川义元本阵所在的山头逃去,使得织田信长在追击过程中发现了今川义元的踪迹,下令对今川军本阵发起攻击。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桶狭间合战,实线为《信长公记》进军路线,虚线为《甫庵信长记》路线

所以,从《信长公记》来看,桶狭间合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而非奇袭战。后来以奇袭战出名的缘故,主要是因为《日本战史》在成书时参考的是《甫庵信长记》的内容,再加上文学家的不断创作,甚至创造出今川义元在桶狭间休息也是织田信长的计策这样的故事,这自然是对织田信长的美化了。

织田信长不信佛?不信神?

织田信长另一件很有名的事情便是“火烧比叡山”,通常许多人都认为比叡山是日本的佛教圣地,织田信长敢在圣地大动兵戈,甚至纵火烧讨,是其对传统佛教势力的不屑。

真是如此吗?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敦盛》

在织田信长最喜欢的幸若舞《敦盛》中有这么一句词:“人间五十年,与下天相比,如梦似幻……”在这句词中的“人间”指的是人世间,而“

下天”指的便是佛教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敦盛》的歌词本身就是以佛教教义为基础诞生的,信长若不喜欢佛教,为何会钟情于《敦盛》?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即织田信长的“第六天魔王”称号的由来,这个“第六天魔王”其实并非他人给其冠名,而是在火烧比叡山后,武田信玄写信给织田信长自称“天台座主”(比叡山延历寺正是天台宗,武田信玄此意实为宣战),于是织田信长在写回信时便也自称佛的对头魔王,当然因为他对敦盛的喜爱,他自称的正是下天里的“第六天魔王”。

实际上,攻打山门的事情向来就不少见,治承·寿永内乱时,平家亦曾烧讨过南都的兴福寺,南北朝时,足利尊氏也曾围攻过比叡山,这是佛教势力参与政治的必然结果。并且,日本佛教的宗派非常多,天台宗、禅宗、法华宗、一向宗等等从来都是互相看对方不爽,一向宗的本愿寺也曾被其他宗派烧毁,比叡山延历寺作为“北岭”的首席,素来与其他宗派不和。因此,织田信长火烧比叡山时,说不定有的宗派还在拍手称快呢。

至于织田信长信不信神,其实现在有很多证据存留,织田信长是信仰神佛的。例如,在桶狭间合战前,织田信长路过热田神社,就在神社祈祷战事顺利,战后还愿时向神社奉纳了“信长塀”,信长塀至今仍可以在热田神社里参观到。而在长筱合战前,织田信长亦在出阵前几日就写信给热田神社,说明自己即将出阵三河,会像之前一样来神社祈祷。种种迹象表明,织田信长其实并非艺术作品中的不信神佛,唯我独尊的人。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大友宗麟

至于和天主教传教士的往来,这在当时的战国大名之间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切还是以利益为主,例如大友宗麟就曾从耶稣教会那里骗来一尊本来是不卖的佛郎机炮,大量仿制后,还送了一门给织田信长当见面礼。

织田信长想取代幕府与天皇?

有人说,织田信长不畏旧日公仪,他想要创立一个日本从未有过的政体。

一般我看到有人说这种话都是叫他及时打住,免得他刹不住车出现织田信长就任大总统的日本第一共和国或者日本帝国。

织田信长果真如此?先来看看织田信长与室町幕府吧。

室町幕府在进入战国时代以来,虽然对全国的控制力减弱,但是其仍然作为武家的最高公仪君临日本,京畿的纠纷、守护的任免、官爵的推任仍然得仰赖室町幕府。室町幕府从建立起开始,就不是靠幕府本身控制的领地来统治日本的,即便在应仁之乱时,足利义政以区区几百奉公众守卫花之御所,东、西两军也没有任何人敢出兵御所。强势如幕府管领细川胜元,麾下军势将花之御所围得水泄不通,觐见将军时也只能只身进入。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室町幕府的衰弱主要也是“守护在京制度”以及幕府奉公众的解体,而不是什么没有领地。“守护在京制度”解体后,各地守护离开京都返回领地,与幕府的联系减弱。“奉公众”解体后,幕府将军再无可以仰赖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将军家分裂,战国时代中期的幕府将军只得依靠有力守护大名方可维持在京的统治。诸如相继登场的细川高国、大内义兴、六角高赖、三好长庆等大名与幕府将军都是这样的关系。织田信长拥戴足利义昭上洛,其实只是延续了前人的制度,取代三好家成为维持幕府将军在京的有力大名而已。

至于流放幕府将军之事,大抵是足利义昭多次敌对,迫不得已,这在之前也曾有过例子。在足利义昭被流放后,织田信长并未拥戴其他足利氏一门继承将军,也没有让朝廷解除足利义昭的“征夷大将军”官职,这其实就是在给信长与足利义昭和谈留一条退路。足利义昭之后也并非没有机会返回京都,但是在信长示好后,足利义昭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求织田家先提交人质以表诚意,这才亲手断送了自己返京的机会。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足利义昭

至于织田信长想当天皇,更是无稽之谈。

一般支持织田信长野心论的都会拿织田信长的“三职推任”来说话,即朝廷想封官给织田信长,让他在征夷大将军、太政大臣、关白中任选一个官职,但是织田信长却推辞了,说明织田信长野心不限于这三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而是想当天皇。(PS:本文作者北条早苗,授权头条号指尖看日本发布,禁止转载)

实际上,虽然没有任何一本史料说织田信长接受了三职推任,但是同样也没有证据织田信长推辞了这三个官位,实际上朝廷想对信长推任三职时找的是信长的家臣村井贞胜,而村井贞胜最终也没有答复。

没有答复一般有两个解释:

1、事情太大,村井贞胜做不了主。

2、织田信长不想出任三职,让村井贞胜替自己发言。

而信长不想出任三职又有如下解释:

1、想当天皇。

2、遇到这种事都得谦虚一下,通常都是:

“你就接受了吧。”

“不行不行,才疏学浅。”

“大家都决定了。”

“不行不行,另请高明。”

“不管反正就是你了。”

“你们这是把我放火上考啊。”

然后再佯装却之不恭勉为其难地就任官职。

3、织田信长对朝廷有怨念。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织田信忠

第一条,只是臆测,没有依据。第二条,是很正常的过场,虽然有些假,但是也必须要有。第三条,则值得好好说道了。在织田信长三职推任以前,他便已经将家督让给儿子织田信忠了,并且他想让朝廷给织田信忠加官进爵,增加权威,巩固织田家的统治。但是不知是朝廷不会意还是有意为之,没有给织田信忠封官,而是一直给名义上已经隐居的织田信长封赏,这让织田信长相当不满,后来更是辞去了朝廷给他封的右大臣官职。不过,织田信长虽然辞去官职,他的位阶仍在,给未来复任官职留了退路,这大概也是织田信长的性格,狡兔三窟,凡事不会将时期做绝。

所以,织田信长的三职推任,其实有很多内容值得考究的,并不能说他不想当官,或者说不屑当官,想当天皇。

织田信长的革新政策与战法

通常还有人认为,织田信长在当时施行的政策以及军队的战法非常先进。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三段击

战法的代表便是以火枪为主的“三段击”,这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是小濑甫庵的文学创作,并且小濑甫庵写的三段击与现在认为的三段击是不是一回事还两说呢。

至于政策,便是乐市乐座以及兵农分离、检地等等。

在当时的日本,有一些商人组织起来结成“座”,垄断商品的买卖,织田信长的乐市乐座政策就是想打破商业垄断,活跃商品贸易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施行乐市乐座的,并非是织田家,而是近江国的六角家,乐市乐座这个政策,在战国时代的背景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时的日本,诸如造纸、造笔等技术都被一些寺社垄断,这也是为什么在给幕府将军的贡品里经常会出现纸和笔的缘故,纸和笔在当时也算是具有相当价值的商品。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比叡山延历寺

为了打破这些商业垄断,织田信长就不得不与商人们、寺社敌对,与商人们相比,具有领地的寺社豢养了一批打手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是为僧兵,这才会让寺社与大名的冲突尤为明显。织田信长与比叡山延历寺的冲突,除了政治矛盾以外,倒不如说还有一定的经济纠纷在里面,作为垄断商品的北岭诸寺之首,延历寺自然不容织田信长侵犯自身的利益,这才会出手帮助信长的政敌。

检地,是日本战国时代成为战国大名的必须过程。大名一词虽然在室町时代就指一方诸侯,但是室町时代的大名仍然是“守护大名”而非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指新崛起的势力,而不是说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所有的大名就都是战国大名。界定一个势力是守护大名还是战国大名,其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便是有无施行检地。一旦检地之后,大名们便可以知晓自家领地的产出,分配领地的资源,加强对领地的控制。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北条早云

北条早云之所以被作为战国时代的先驱者,正是因为他在永正三年(1506年)就对领地施行了检地,而骏河今川氏施行检地的时间在永正十五年,甲斐武田氏则更晚,可考的最早一次检地只能确定是永禄六年(1563年)以前。

与检地不能分开的,便是兵农分离政策。

现在很多人因为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战国时代为背景的策略游戏《信长之野望》的缘故,认为兵农分离政策施行以前的军队招募的是农兵,在兵农分离以后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能够加强军事实力。然而,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来看看战国时代以前的军队构成吧,日本的军队一般是以高级的武士为主,地侍为辅,再往下就是一些杂役杂兵,这些杂役杂兵在战场上是不负责作战的,一般是运输武器粮草以及协助作战员持拿武器。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战国时代的足轻

而这些地侍,大多数都被划分至名为“足轻”的军队中,足轻最早指的便是没有甲胄的轻步兵,只作为辅助兵种上战场。进入战国时代以后,足轻方才作为正式的军事单位投入战斗,例如在应仁之乱时,东、西两军士兵的很大一部分便是以足轻构成的。当然,战国时代的足轻既然要作为主力投入战斗,自然不会像之前那样不穿甲胄,在《碧山日录》里就有记载应仁之乱中的足轻形象,同样也说明他们穿戴着甲胄,毕竟谁也不会拿自己性命开玩笑。

军队的作战员从来没有硬性规定只能是武士,因而足轻中也有许多平民。例如应仁之乱前,京畿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和饥荒,大量难民涌入京都,这些人与京都的一些市民阶层的地痞无赖,就是组成应仁之乱东军、西军足轻部队的主力,而在地方上的战争中,足轻的组成更多的便来源于浪人、农民。直到江户时代兵农分离以后,足轻方才被划分为最低级的武士阶级,这时候足轻便由轻步兵的代称变为了社会阶级。

说完了军队构成,就来谈谈兵农分离是什么。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光荣公司出品游戏《信长的野望》

兵农分离在现在被误认为是军事制度,这实际上要由日本的游戏厂商自己背锅。施行兵农分离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加强军队战斗力,而是要削弱地方势力的军事实力。在兵农分离、刀狩以前,随便一个地方势力动辄就能召集数千人的军势,兵农分离以后,地方势力招募军队受到限制,可以有效防止室町时代发生的各地割据的局面。因而,这其实并非是军事制度,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大多数中上级武士在兵农分离后被召集到城池下居住,同样也是为了减弱领主与领地的联系,防止割据。

至于说起职业军队的话,战国时代早就有人这么做了。例如武田家在永禄六年的惠林寺检地,除了武士外就曾划分出“军役众”与“惣百姓”,“军役众”负责参军打仗,作为酬谢免除一定的赋税与徭役,而“惣百姓”主要负责生产,无需参军作战。军役众中的百姓可以作为战斗员或可以非战斗员参军,当然即便是非战斗员,受到赏识的话,升级成武士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武田家的家臣春日虎纲(高坂昌信)、织田家的羽柴秀吉,都是从农民晋升高级武士的典型例子。

浅谈艺术作品与历史上织田信长的形象的区别

高坂昌信

那么,兵农分离真的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前文已经提到过,这是社会制度,而不是军事制度,从来没有规定武士不能够从事生产,只是到了江户时代后,大量武士搬迁到了城下町居住,即便有武士留在村落,也甚少再从事耕耘之事。一方面,集住在城下町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江户时代冈山藩的家臣熊泽蕃山所述,武士们不再从事农事,导致普遍出现体力不佳的情况,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熊泽蕃山甚至提出要让武士们重新抬起锄头改变现状,当然此事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也就是说,兵农分离其实并不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与兵员素质,大多数人队兵农分离的认知,其实更多来源于游戏的数据,因而菜户有这样的误解。


作者简介:北条早苗,日本历史作家,已出版作品《武士崛起之路:镰仓幕府记》、《纷乱日本南北朝:室町太平记》,同时曾在许多书刊杂志以及网站发布过一些广受好评的日本历史相关文章。

欢迎大家关注本头条号“指尖看日本”,同时招募日本历史、文化、时事趣闻写手,详情私信本账号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