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全文共3466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互联网+科学新闻报道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业态,走出了与传统科学报道很不一样的一条路,甚至常常会成为公众与科普从业者热议的话题。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科学松鼠会、果壳网)

今年1月,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科普自媒体公布,除了具有院校、学会背景的自媒体,像新浪微博@果壳网、好奇博士微信公众号等由民营机构、科普爱好者等开办的自媒体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当中既有综合性科普自媒体,也有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微信公众号等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科普自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互联网科学报道一般都涵盖图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将原本晦涩难懂或新奇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促进科学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自媒体们大多通过联系社会热点话题,报道和解读科技前沿进展,努力创造现象级的科学传播事件,力图“让科学流行起来”。就其特性来说,自媒体拥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鲜活、传播效果持久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其非组织性、非规范性、缺乏连续性等“先天”缺陷,如果缺乏监管与引导,则难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1

发展成熟的欧美“互联网+科普”模式

在国外,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普”模式已经日渐成熟。它绝非互联网与传统科普模式的简单组合,而是互联网与新时期科普规律融合后的升级版。今年5月,中国科普研究所网络科普课题组对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的外国网络科普现状进行了调研。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CNN网站首页及其科学相关板块面)

结果显示,国外的新闻机构较为重视科学新闻报道,在其新闻媒体网站中科学新闻是重要的内容板块之一。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的15个板块中,科技相关内容占到了15%左右;英国广播公司主页上也设置了专门的科学板块,专门用于发布科学新闻内容,涉及领域广阔,类目众多;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同样专设了科学板块,科技相关内容占到了整体板块的25%。

在科普专业学术机构方面,受益于在科学研究中开展科学传播的学术传统,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专业科学网站上科学传播类内容非常丰富,类目与细分十分明确,极大地发挥了科普作用,其教育科普资源开发得相当成熟。而科学共同体类网站则以向大众传递科学传播活动的信息为主,同时兼具提供教育资源包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实体场馆进行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维度。特别的是,国外很多的政府部门网站也非常重视科学传播功能的展现。美国大量的科普内容的网站均以“gov”为后缀,政府机构和部门开办的科普网站已经成为网络科普的重要基地。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美国 CDC网站)

以众所周知的NASA为例,它在其官网特别设立了针对不同读者的内容导航路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科普——为儿童准备的虚拟航天俱乐部,内容以动画和线上游戏为主;为学生设计的内容,除科学游戏、科学家故事外,还提供家庭作业的帮助、职业介绍等;面向媒体发布滚动新闻、相关视频及图片和文件等;面向教育工作者,为其提供教学资源、专业发展等。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NASA官网的受众分类列表、学生及儿童页面)

同时,在产品呈现方式上,“互联网+科普”也早已不局限于用文字来进行科普,相关视频、音频屡见不鲜。NASA推出的许多科普视频也被多个字幕组、科普工作者翻译成中文后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广为流传,如罗列NASA太空探索5大好处的短视频《NASA的太空探索事业到底是不是在浪费美国的钱?》,揭秘探访火星的“洞察”号探测器《NASA“洞察”号探测器概述 将首次探索火星“内心”》,清晰直观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等等。此外,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网上实验、互动游戏等网络独有的科普方式也逐渐为更多的科普网站所采用,科普内容在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方式丰富而新颖。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NASA官网视频内容页面及中文翻译后的产品)

2

探索“互联网+科普”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今,自媒体因其先天缺陷容易致使其信息流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为博取眼球而发布低俗文章的并不鲜见,还有的打着科普的幌子,但实际上是不靠谱的伪科学、伪常识。其中,有的结论毫无说服力,有的回避关键问题,有的材料使用方法不当,但对外行人来说,却足以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同时,如何在科普与新闻中找到最好的结合点,也是一门学问。毕竟,科学有科学的逻辑,而新闻也有新闻的特点,部分非专业媒体和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应,往往容易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甚至歪曲科学发现的事实。同时,由于科学报道的专业性极强,媒体在报道时如果理解不充分、不精确,也容易产生误导受众的情况。

近期,备受关注的“黎曼猜想被证明”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9月20日,部分科学工作者在其自媒体平台翻译了海德堡获奖者论坛相关官方消息,称“菲尔兹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Michael Atiyah爵士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要在9月24日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上宣讲”。消息一出,相关专业网站纷纷跟进报道,果壳网便推出了《黎曼猜想即将解开?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个“纯数学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文,紧跟热点对到底什么是“黎曼猜想”这一问题进行科普解释。但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传播的效应,在转载文章时,竟将标题改成了《数学界将出大事,黎曼猜想已被证明,9月24日见分晓》等具有明显导向性和片面性的标题。在24日Michael Atiyah贴出其证明黎曼假设(猜想)的预印本后,更有媒体直接以《等了159年,Atiyah用1页PPT证明了黎曼猜想》《数学界大地震!刚刚,证明黎曼猜想的预印本被贴出!》《见证历史!著名数学家宣布证明世纪难题黎曼猜想!》等具有冲击性的标题,吸引读者的点击与阅读,让读者认为预印本即为猜想被证明的佐证,但实际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全篇英文原文的扫描件也并无翻译与相关科学解释。微博上相关热搜话题、热门微博的评论与转发也只是挤满了“吃瓜凑热闹的围观群众”,少有人真正明白整个事件真相的来龙去脉,只知道“黎曼猜想好像被证明了”“佐证的预印本完全看不懂”……待到部分媒体推出《知名数学家称证明黎曼猜想 对错有待同行评议》《黎曼猜想有没有得到证明?同行似乎并不买账》等辟谣稿件时,话题的热度却早已过去,围观群众也已经带着一身问号转向下个热点话题。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除了媒体主观造成的误导,部分科学报道的不准确也不能单单归咎于媒体的不严谨。有时并非媒体在传播“假消息”,而是和科学研究本身的局限性有关。而媒体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因素而放大了研究结果。以健康类报道为例,相关资讯不仅数量巨大,还时常互相矛盾、前后相悖。比如,今天看到一条饮食研究结果证明咖啡对身体有一定负面影响,明天可能就会发现另一条新闻称“咖啡对身体大有好处”,此时人们会下意识地判定问题一定出在媒体身上。但事实上,这些研究在设置实验组、对照组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实验变量也往往纷繁复杂,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情况,研究者也都承认其研究结果只能对其设置的研究对象及相关变量有代表意义。但在媒体看来,正确的科学研究结果便是一个良好的新闻传播点,对其有意或无意地放大,虽然在报道事实上并无错误,但却少了一些科学的严谨。

那么,什么才是报道科学新闻资讯的正确姿势?这已经成为现今互联网科普业态关注的重点,也是新闻界关注的热门话题。9月8日,清华大学一场“科学传播沙龙”,邀请了国内10位科学传播学者讨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沙龙中提及,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及科普从业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往往相当微妙。两者需求并不相同:科学家希望借助平台扩大影响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准确、客观地传播出去;但对于媒体来说,除了报道的准确与真实,更多时候他们更希望报道的新闻具有时效性与热点性,能调动读者情绪从而增加流量。部分媒体更会因专业度缺失和流量驱使等因素,对科学内容进行错误解读。因此,如何使媒体和科学家更好地合作,便是影响科学类内容报道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蹭热点”相关的讨论同样引发关注,要想让科学内容迸发势能,就必须借助合适时机进行传播,学会合理“蹭热点”。科普工作者“蹭热点”的目的并不是流量,而是为了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更多地推送到广大读者眼前。

怎样让科研成果走出小圈子?同样,不是所有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都适合做传播,真正在科学传播方面有才华、有能力、有潜力的科学家,此时承担了特殊的社会责任。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看来,传播本身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科学传播非常不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科学的热情和拥抱,对科学传播的理解和认可乃至推崇,跟整体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至少从诸如媒体阅读量这样的指标来看,科学传播仍然是不够大众的。”在流量思维驱使下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让科学成果真正深入浅出地走进大众视野,或许还须历经漫漫求索路。

“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互联网+科学”报道,让科学流行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