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的大城市還不夠“大”

为什么说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發佈了《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報告從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對我國298個城市進行了量化評價,範圍涵蓋了中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雖然有些指標設計尚有待商榷,但報告透露的我國城市當前的發展態勢值得深思。例如,排名前30位城市的GDP全國佔比達到42.5%、主板上市企業數量全國佔比高達69.7%。製造業輻射力方面,排名前30位城市的貨物出口全國佔比高達74.9%;高等教育輻射力,前30位城市的211和985大學數量全國佔比高達92.8%;醫療輻射力,排名前30位城市的三甲醫院數量全國佔比約為50.2%……

簡而言之,中國城市各項功能高度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兩極分化非常明顯。

如此態勢與我們日常的觀感非常相符,猛一看,似乎讓人感覺中國城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愈發嚴重。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情況可能又會有所不同。

首先,排名前30位的城市是按照不同指標維度和相關數據確定,城市並不固定,加總排重後的實際數量要超過30個。而從地理分佈來看,排名靠前的城市在全國的分佈還是比較均衡的。各大區的重點城市大體上都進入了前30位。

其次,即便沒有人為干預,各種資源也會天然地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聚集。也就是說,少數城市集聚了大多數的資源,城市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不平衡,有其合理性。

這句話聽上去似乎有些離譜。長久以來,我們也是把解決不平衡作為發展目標之一。但其實問題的關鍵是:何為平衡,如何看待有些所謂的不平衡。

为什么说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如果說,全國各個城市都是金融中心是一種虛妄,恐怕沒人認為虛妄評價不合理。正因如此,該報告給我們的啟示,也許並不是城市間發展的兩極分化,而是如何更好地發展大城市或中心城市。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城市的集聚效應,以帶動和輻射周邊。

由此來分析我國城市當前發展態勢,就會發現許多很明顯的問題。例如,在如何看待城市人口問題上,該報告引入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指標——DID,也就是將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區定義為人口密集區。報告將DID人口與主要指標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DID人口與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品質高度相關。DID人口越密集,城市的活力和品質就越高。

這個結論無疑為理解城市人口規模與城市發展,提供了值得深思、慎思的警示。

也是在去年底,國家衛健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報告顯示,自2015年開始,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

人口集聚和流動是城市發展最基本的動力之一,前面所提到的各類指標上排名前30位的城市,也基本上是人口最為密集的城市。假如人口流動和集聚持續下降,其他資源的集中和運營活力,也就喪失了基礎和根本。而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城鎮化要遠高於人口的城鎮化。

為了矯正這種偏頗,今後的城市發展中,或許有必要在繼續促成各類物質、技術、資金等資源集聚的同時,也要盡力使得人口流動、集聚起來。

實際上,從我國城市的運營現狀來看,主要問題不一定是資源過於集中以及人滿為患,而是運營的精細化不夠。《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也顯示,2000年至2016年間,雖然我國城市單位GDP能耗下降了40%,但是人均能耗卻大幅上升。這顯然不是資源聚集的問題,而是運營的問題。

□徐冰(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