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小岞李氏的“沙堤传芳”之由来


陇西衍派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 (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李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秦大将军,率

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封陇西侯。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氏”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氏”之始祖。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居赵郡(河北赵县)。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故李氏推李牧为赵郡(河北赵县)鼻祖。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

《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所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陇西堂”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氏郡望多以“陇西望族”、“ 陇西衍派”为门额匾题。

沙堤传芳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文会塑像

沙堤传芳源自陇西衍派,沙堤始祖李文会(1097-1158),字端友,惠安县小岞后里(内)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旋即列于朝官,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左奉议郎、充删令所敕定官,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五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著《金刚经注》、《三教通论》、《中兴十要》等文献,李文会仕宦期间,政绩显著,颇有民望,是南宋中流砥柱贤相。

南宋宰相,沙堤始祖李文会祖居小岞。《惠安县志》载:“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此,其坟名蜗螺上水者尚存。李文会以故执政返乡,有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惠安县志

小岞原为半岛,与钱山(净峰)隔海相望,来往者均需坐船搭渡。山前(净峰)有座古庙----渡头宫,宫前有对文笔柱,被渡船用作抛锚的锚桩。宫有联“渡通岞峡安登岸,头举桑田莫问津”。史传李文会祖居小岞后里(后内),朝政期间,策马返乡事亲,目睹小岞孤岛,狂风恶浪,舟楫险阻。故奏请皇上,准予移山填海,皇上以孝感,赐予朱笔,劈下凤山半壁,填海七华里,谓之“七里湖”,可架通两岸之陆。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文会雕像

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李文会省亲回乡,“司沿海筑沙堤以迎之”。李文会生平积德,居官爱民,不忘垂范后世,勉励后嗣,即赋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并亲题“沙堤”。后裔以沙堤迎宰相故事传芳后世,从此“沙堤传芳”,作为小岞李氏堂(丁)号,世代相袭。“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也成为美誉。(《唐国史补卷》载:唐时替新任宰相铺筑的沙面大路称沙堤。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曰沙堤。故“沙堤”之名不是可乱用的。)自从绍兴十四年(1144年)以后,沙堤李氏后嗣支派繁衍于海内外,迄今繁衍近三四十代。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沙堤传芳

沙堤的解释:

□基本解释

1. 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2. 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详细解释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宋 李文会 《沙堤行》:“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

2. 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沙堤族裔渊源


颁定行第(现存)收集中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社教”及后来“文革”运动。岞江沙堤李氏完整的族谱被毁,现仅存私家族谱昭穆行第字辈都不齐全。现参照整理其顺序自宋始为:

开朝建业成 陇西公卿保

雄乱霸诸侯 国维君道起

帮迺臣忠兴 书香绳祖武

德业子孙谋

现仅存三十五字,而后十字各有不同。而钱山派及德化亦各有不同,其顺序自宋始整理如下:

文景国正子 赴□时开芳

常荣枝树茂 云尧永其昌

奕世逢春潮 华登万宏光

传世先祖德 群贤振兴邦

登高观明月 辅国兆嘉祥

分居惠西后吴公行第:

明季开基 梦世成岩 玉炳庆宗

孝友传家 文章华国 作述重光

附沙堤冠头联一对:

金錬出国家器

木培成梁栋材

李文会墓志铭(清康熙重修):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前内三落李氏族谱(旧)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文会墓葬地图标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1715年)四月廿九日,岞江(小岞)阖族裔孙起工修整封茔。宋赐进士授枢密院使权参知政事李公,讳文會,字端友,谥靖节。绍兴廿八年八月初一日薨于四川成都府,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东沟墘石记曰李墓,故其乡因称“李墓”

墓志云:开親支派一脉居住李墓看守封茔。元朝大德三年,又一支分居惠西后吴,至明末分派迁入(螺阳)吴厝(民国廿九年玉麟公始建族谱)。又开親支派一支居住在江南湘州府(今上海市松江区)内真珠巷十二街头,至明末李沾公以进士出知惠安县親来小岞寻根祖迹,有善政,后入明宦宗记学宫,惠邑建生祠于北门外。又开親支派名“进”名“宁”名“弥”于洪武廿二年为防倭被抽丁至永宁福全千户所军百户赵亮军下授校尉水师都统人称威正公。“李弥”因善于驾舟,被派遣琉球国(冲绳),后裔居久米村。又一支名“李性”者因撑造军船,时遇大风雨被天灾飓风滔没于海,仅余一妇(大吴乡陈氏女)有孕八月生下男嗣,至永乐元年随妇嫁在五都某甲曾炉章脚之处长大后复姓“李”。又开親支派居住赤埕前坑乡涂寨垻内乡。不幸军兴旁午海边迁徙全谱散失仅存谱首数语留以子孙呜呼。诗曰:

龙楼凤阁九重城

新筑沙堤宰相迎

我贵我荣君莫羡

二十年前一书生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小岞李氏先祖墓葬遗址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文笔山(封君墓)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沙堤世裔

沙堤世胄:

马来西亚李氏族谱特刊载,据德化沙堤李氏族谱《沙堤族谱》原序载:“避倭氛相率入龙海,养吾公始居龙浔山麓……因告公以高洋奇穴,兴沙堤吉壤,公得之喜甚,以吾家吉甫公,曾居游沙堤,宰相故事也,获斯地,而称斯名,凤凰于飞之占,聊堪比拟矣……”。德化沙堤李氏族亲现还传记

“七里湖沙堤”世祖也。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小岞地图(明朝)

目前旅居海内外各国及港澳台等地的沙堤李氏后嗣对族谱记载着“沙堤”二字的不解之意,可以说,凡族谱记载或传说有“沙堤”二字,都是李文会后嗣。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所记族谱有些失传,有些记载不清,只记载“沙堤”或以“后内”地名为族示,没有记载历史,使后嗣对所记的族谱内容理解不了,特别对记载有“沙堤”二字的不解。要理解“沙堤”二字,必须知晓历史的缘故,才能理解其渊源。总之,凡属“沙堤”李都是南宋宰相李文会后代嗣孙。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沙堤始祖(李氏宗祠)

寻祖就寻沙堤始祖,南宋宰相李文会,寻根就寻渊源“沙堤”发源地小岞。寻根必寻祖源,只要祖源寻对,就不论中断其缘故之。因为说,祖源历经九百多年,不可能代代寻接,只要根寻正确,祖源就能明晓。只要根寻明白,才能知晓祖源根本源之源由,明晓祖根、祖地、彻底地了解历史,就要进行追溯祖根本源,追宗祭祖活动,缅宗拜祖,感祖恩泽,启发后世,传宗接代的宣传,让下一代知晓始祖历史根脉,解明几百年来族谱所记载的

“沙堤”二字之意义。让后昆彻底理解祖先历史,理解渊源,理解祖根本源。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溯祖追宗,“沙堤”源于此,海内外印证无疑,愿其世胄共鉴。重建祖祠,立册记史,重光祖德,承前启后,以示裔孙,寻根问祖,追溯祖根本源也。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唐代伦宗支一派本源追世胄;宋家怀贤相千秋俎豆衍沙堤。

“沙堤传芳”与“沙堤”的由来

李文会府宅(李文会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