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超級”玩法丨稜鏡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超級”玩法丨稜鏡

作者 | 周純 鄔川

來源 | 稜鏡(公號ID:lengjing_qqfinance)

在金融行業迴歸本源的監管大趨勢下,國有大行再一次在准入方面拔得頭籌。2018年12月26日,銀保監會正式批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申請。

這也意味著,從2018年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發佈實施,到首批批覆申請,不過短短三週多的時間,效率之高令市場側目。據《稜鏡》瞭解,批覆之前多家銀行為了爭奪首家入門資格暗暗較勁,其中不乏資管業務基礎較好的股份制銀行。

雖然接近監管層人士表態理財子公司牌照並非“超級”牌照,但市場對理財子公司這一“龐然大物”仍然極度重視。“左踢公募,右打信託”, 一家全球諮詢公司的合夥人對《稜鏡》這樣來評價它的威力。在他看來,若干年後,全球前十大資產管理公司將出現中國的身影。

而眼下,加快清理過去的資產,甩掉包袱輕裝上陣;制定市場化的薪酬激勵吸引資管人才,增強自身投研能力,或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當務之急。

看似不高的門檻

銀行理財子公司是由在境內註冊成立的商業銀行作為控股股東發起設立,屬於獨立於母行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從事理財業務。

作為首家正式向銀保監會提交籌建申請的銀行,建行拿到首批“入場券”似乎沒有懸念。據銀保監會透露,其他多家商業銀行也正在抓緊開展申報理財子公司工作。

在《管理辦法》發佈之後,排隊領“入場券”的商業銀行持續增加。截至目前,已經有26家商業銀行公告擬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這其中,包括5家國有大行、郵儲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9家城商行和2家農商行。

據《稜鏡》瞭解,此前不少銀行在暗暗較勁爭奪第一家。前述諮詢公司合夥人告訴《稜鏡》,他們服務的某銀行客戶就要求他們“不許服務另外一家”,因為兩家存在競爭關係。“由於兩家都是長期客戶,最後我們只能讓北京辦公室和香港辦公室分開來服務他們,雙方不能通氣。”

按照《管理辦法》的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且要求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從26家擬成立的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來看,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分別為160億元、150億元、120億元、100億元、80億元,股份制銀行中50億元居多,城商行和農商行則在10億元—20億元。

雖然10億元對於動輒資產過千億甚至萬億元的商業銀行來說,似乎門檻並不高。但此前銀行理財作為表外業務,可以不佔用銀行任何資本金,獨立成理財子公司之後,會佔用母行的核心資本。因此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所需要的資本門檻“其實非常高”。

他以《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中信託業務對應的風險資本權重,對銀行子公司理財產品進行測算,得出10億資本金大約能支持1500億理財產品的規模,如果計算理財子公司的自營投資業務,預計子公司的淨資本約能支持100倍左右的理財業務規模。

“這意味著,理財子公司牌照雖然有很高的價值,但獲得以及維持的成本也極為高昂,尤其對於資本淨額不大,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而言更是如此。”曾剛撰文稱。

前述諮詢公司合夥人同樣也表示,不看好一些資本金較小的農商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在他看來,金融行業還是講求規模效應,銀行的聲譽與它的資產負債表相連接,不少農商行不良暴露較快,顯然不具備優勢。

“超級牌照”之爭

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不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僅要求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餘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淨資產的35%;在銷售渠道上“大放鬆”:既可以通過銀行代銷,還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這一系列利好措施觸動了市場的神經。

尤其是在正式版本的《管理辦法》中,還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得用自有資金購買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改為以自有資金投資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得超過其自有資金的20%,不得超過單隻理財產品淨資產的10%,不得投資於分級理財產品的劣後級份額。”

據《稜鏡》瞭解,不允許自有資金投資本公司產品,是在監管層徵求意見過程中,銀行反饋意見最多的一條。理由是同類資管機構都允許自有資金在適當範圍內參與投資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於是,在廣泛聽取意見之後,最終監管層開了“一道小門”:即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自有資金投資自家發行的產品,但同時從比例上進行了嚴格限制。

“理財子公司的業務範圍太廣了,”一位銀行業專家感慨。在他看來,原來銀行理財只能搞固收類的投資,現在成了信託+公募的牌照,線上+線下的渠道。他甚至擔心,信託以後會不會死掉?

在前述合夥人看來,銀行在債券市場、現金管理如寶寶類產品上、另類資產的獲取上均很強,而唯一弱一點的股票等二級市場本身佔比又不大。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債券、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 2017 年底,共佔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 67.56%,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 42.19%。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超級”玩法丨稜鏡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市場顯然誇大了理財子公司的威力。《第一財經日報》援引接近監管層人士的觀點稱,理財子公司並不是“超級牌照”,理財子公司業務與信託業務存在本質區別。

例如,銀行理財子公司不能開展財產權信託(設立特殊目的載體SPV)、動產或不動產信託、慈善信託等業務,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不得直接投資於信貸資產。另外,與基金子公司相比,理財子公司主要從事資管業務,也不能通過設立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

首批拿到入場券的建行也在公告中稱,設立理財子公司不會對現有市場格局產生大的衝擊。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是依據信託法律關係設立的,但不應理解為理財子公司具有信託業務牌照,兩者在業務本質、投資範圍、自有資金運用範圍等方面具有明顯區別。理財子公司與基金、保險資管、證券資管等其他資管機構在管理機制、經營理念、激勵約束機制、投資運作和人才儲備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各具優勢和專長,總體上合作大於競爭。

“腳踢”公募行業 但權益投資是短板

從整個大資管行業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憑空出世,對於近14萬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的影響最大。這也意味著,經歷了2008年以來最為慘烈的熊市,公募基金接下來的嚴峻挑戰,不僅是如何力保淨值,更要直面理財子公司的落地競爭。

“未來大資管行業只看銀行理財子公司了,除了近2萬億元規模的餘額寶,公募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前述合夥人提到。

一位深圳地區的公募基金總經理直言,公募基金的政策紅利期已過,阻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功,只有他們自己。“如何自我革命才是關鍵。”

上述公募總經理表示,公募基金受制於投資標的範圍,無法在大類資產作出更多配置,“極度依賴於看天吃飯的A股,是權益類投資的制度宿命。”如果能投資商品期貨、衍生品、房地產金融產品甚至美元資產,那權益類投資的情況會大不一樣。

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投資非標的政策紅利,則恰好彌補了公募基金的投資標的短板,對於非標投資,儘管理財子公司有35%的比例約束,但公募基金需監管審批,一事一議,並且要在基金子公司架構下運作,政策受限較多。

對於目前公募基金倚重的固收類產品,理財子公司則更是比較優勢突出。華寶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內部優勢來自其固收團隊的投研和風險管理能力,外部優勢來自制度紅利。

平安基金副總經理汪濤認為,等理財子公司從落地成立到團隊搭建,風控建設和產品發行還需要一段時間,“短期而言對公募而言,影響不大。”但從長期角度來說,他認為這會加劇公募行業的馬太效應,低於公募盈虧線的基金會陸續出清。

在汪濤看來,看到挑戰,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這麼多年,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任度不是其他機構能快速建立的。”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對投資者教育方面,關鍵在於打破對於銀行的剛兌幻想。面對賽道的新對手,公募基金一定是揚長避短。“並且可以爭取更多的險資權益委外資金。”

公募基金和銀行理財子公司並不一定是完全的競爭關係。“理財子公司可以發行FOF,對接的還是公募產品。”他說道。再者,銀行的渠道,也並不會僅推銷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現在渠道也市場化了,哪家產品好,銀行就推哪家。”

短期來看,理財子公司設立並具備較強的權益投資能力仍需時日,且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正處於向淨值化過渡的初期,新產品的波動控制的要求比較高,大規模配置高風險的股票資產可能會導致淨值大幅波動。

“因此,即便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股市,初期也會採用FOF的方式,讓公募去投資。”一位非銀分析師預測,銀行系公募基金與銀行理財子公司,後期會出現資源激烈競爭的現象。

前有熊市震盪尋底,後有理財子公司追兵,公募基金在捍衛權益類投資的護城河上,還有更多的提高空間。

甩掉包袱 輕裝上陣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超級”玩法丨稜鏡

按照銀行理財子公司申請—批覆—籌建—開業的流程,預計第一批子公司的成立最快也要到2019年下半年。

在前述諮詢公司合夥人看來,目前銀行最需要解決的,是把以前挪到理財池的不良貸款先清理掉,“這些賬怎麼算?算誰的?都應該先解決。”據他了解,最近多家銀行都在加快清理過去的資產。

事實上,有銀行從資管新規徵求意見前後,就開始著手這一事項了。“不然全行業資管收入在2018年大幅度下滑,你以為是什麼原因?”一家國有大行財會部人士反問《稜鏡》。

工商銀行2018年半年報顯示,其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164億元,同比減少約10億元,原因是“受保險產品監管規範和資產管理產品於2018年開始繳納增值稅等因素影響。”同樣,建行理財產品業務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為65.52 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 58.29 億元,降幅 47.08%,主要是受資管新規及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成本較快提升影響。

此外,資管人才的儲備也成為各家銀行的當務之急。據《稜鏡》瞭解,目前市場上已經開始互相“挖角”。 近期郵儲銀行、浦發銀行等紛紛在官網掛出招聘通知,涉及資管部門多個崗位。

能否在短期內建立一套市場化的薪酬激勵機制,也被視為理財子公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在前述大行財會部人士看來,銀行的資管部門屬於利潤中心,考核機制和子公司差不多,收入已經比行內其他部門要高。前期理財子公司獨立出去大多數還是原班人馬,因此收入不可能有太大的變化。

作為首傢俬募轉公募的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認為,由於銀行的激勵制度問題,理財子公司對於現有公募的人才不會有太大吸引力。“但理財子公司的資本金強大,股東背景強大,監管政策也支持。”

前述諮詢公司合夥人則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平臺足夠大,“你原先管幾百億,到這裡來第一天就可以管上千億;原先管上千億,到這裡幹兩三年就可以管上萬億。”因此,這個市場對於很多資管人士而言,還是具有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