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文|醉美团队

因为“行走的汾酒”,所以几乎在每个地方,汾酒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都能找到这里和山西、和汾酒的联系。

在陕西:“晋商与秦商合称‘西商’,他们一起建立起深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如今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山陕会馆,就是晋陕两地通商合作的最有力证明。”

在浙江:“汾酒与当地‘气质相投’,从汾河到之江,汾酒和浙江的共同点就是清和雅。”

在内蒙古:“今天的内蒙古人,有一多半以上来自山西,所以汾酒就是‘家乡的酒’。”

……

“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张琰光

12月12日上午,张琰光应邀做客汾酒大讲堂,以“高举中国酒魂旗帜,实现汾酒伟大复兴”为主题,着重讲述了汾酒的文化传播和历史地位。

1

文化的根脉

4月24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在杏花村芦家街汾酒老作坊博物馆举行。

“感恩大地,赐我黍粮,感恩上天,赐我美禄,中华汾酒,源远流长,中国酒魂,万世流芳。”在祭拜天地的仪式之后,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手持火炬,在杏花村采集火种、点燃火炬——这是华夏酒文明的图腾画面,是中国酒魂的流动写意,是白酒祖庭的“行走”脚步

在这里,我们能找到中国白酒的根,能找到中国白酒的魂,所以说汾酒就是中国酒魂!”张琰光说。

杏花村芦家街汾酒老作坊是全国老作坊中历史最悠久、遗存面积最大、组成要素最全、对白酒贸易影响最大的一个名酒遗址,被誉为中国白酒作坊的“活化石”、“日昇昌”。

“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在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上,张琰光向着来宾们深情说道,“我们从这里往东800米就是杏花村遗址。6000年前,先人们第一次把蒸熟的谷物装到小口尖底瓮里,酿造出了中国白酒的第一缕清香。从此开始,汾酒穿过了6000年的历史渊源,一直走到今天,从未间断,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如影随形,这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在汾酒老作坊,我们能看到中国白酒产业格局的奠定根基,能看到中国白酒历史的前进历程,能看到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发展轨迹,能看到中华白酒文化的传播航程。

2

文化的行走

回顾酒业的2018年,“行走的汾酒”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符号之一。

自今年四月在山西杏花村启动以来,“行走的汾酒”历时数月,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酒业原创“IP”。所到之处,群贤毕至,人气满满,有力传播和推广了汾酒的形象,令公众对中国传统酒文化,有了更鲜明、更深刻的认识。

6000年前,杏花村的先祖在小口尖底瓮里,酿出了第一缕清香。从此,汾酒踏上了“行走”的漫漫征途。

“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在张琰光看来,近千百年来,汾酒将古老的酿酒技艺传遍中华大地。伴随着晋商的脚步,汾酒“行走”到了陕西、贵州、四川等各地,衍生出中国白酒的各大香型流派,而中国酒文化也从杏花村出发,在华夏大地上开枝散叶,兴旺繁荣

这就是“行走的汾酒”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8月14日,“行走的汾酒”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在杭州举行,张琰光在论坛上说,浙江的气质就是清正、清雅,这一点同汾酒的气质高度相同。“气质的契合必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汾酒浙江市场的快速发展。”

也是在这个论坛上,张琰光谈到了国画大师关山月为汾酒画画的故事。

“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关山月 《清明诗意图》

当时汾酒的一个副厂长带着两瓶酒去广州专程找关山月求画,关山月听了杏花村的故事欣然应允,并对汾酒的副厂长说,“你先出去转转,两天后来取画”。

副厂长离开时,特意留下了两瓶汾酒,待他再次登门时,关山月一见面就说,“喝了你们的酒感觉非常好,这幅画一上午就完成了”。画面中,一个牧童骑着牛正指着隐藏在一片杏林中的杏花村,告诉杜牧哪里有美酒。

3

文化的力量

近段时间,西安杜牧墓一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显然,这件事情与不仅仅是公众对杜牧墓的猎奇,这背后是对文化的一种寻根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尤其是对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突出贡献的大诗人而言,更是如此。

“这样一位被低估的文豪、被排挤的政治家、被追捧的文学偶像、被争议的风流诗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座珍贵的文学宝藏,价值无可估量。”张琰光说。

要知道,大家耳熟能详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来自1193年前唐代诗人杜牧赞美汾酒的诗篇,杜牧正是陕西西安人。

与此同时,还有白居易、王维、王之涣、柳宗元这些唐代文豪,都来自山西,在大唐国都西安,实现了人生的功成名就。

在张琰光看来,杏花村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诗酒天下第一村”之美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历史人文环境,神奇独特的酿造工艺,积淀形成了汾酒丰厚的文化底蕴。

“行走的汾酒”走过六省,如何在杏花村为每次相遇“寻根”?

▲11月25日,由汾酒集团联合中国唐史学会主办的“杜牧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市举行

也正是源于此,千百年间,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关汉卿、傅山、袁枚等文豪都钟情于汾酒,进入现代,鲁迅、郭沫若、巴金、金庸、启功、乔羽等文化大家纷纷笔溢清香,尽情抒发对汾酒的喜爱之情。

“我在汾酒厂工作30多年,从做酒到卖酒到研究酒文化,现在越来越喜欢汾酒,越来越喜欢汾酒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一瓶酒可以写出一首好诗,画一幅好画,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张琰光看来,汾酒的这些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正在成为市场开发的“有效武器”。因为通过融入历史,可以进一步增强受众对酒企的认知度,让消费者从历史文化、品质品牌等多个维度来了解到汾酒。与此同时,保留古法酿造,使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到酿酒工艺的不同,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