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溼地公園是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建設溼地公園,既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溼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於充分發揮溼地多種功能效益,同時滿足公眾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社會的參與和科學的經營管理,達到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維持溼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對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截至目前,全國已發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898處,正式授牌的國家溼地公園258處。按照規劃,我國國家溼地公園的規模將不斷擴大。為了促進我國溼地公園科學健康發展,今天本刊特別選取了溼地保護建設有創新、有舉措、有成果的部分國家溼地公園建設典型,以共享發展經驗。

溼地公園典型案例

1、句容赤山湖——打造生態環境支撐區

赤山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因連接太湖和秦淮河兩大水系,孕育湖熟與秦淮兩大文化,而被譽為“秦淮第一湖”。公園內有維管植物348種,其中包括野菱、野大豆、水蕨等瀕危物種。鳥類多達120餘種,包括國家I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極危等級鳥類青頭潛鴨等。

赤山湖的溼地區位極為重要,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秦淮河流域以及下游南京市水生態安全。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自2013年赤山湖溼地公園申報獲批成為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後,通過三岔湖湖濱帶修復工程、環湖清淤及邊坡整治工程、白水蕩溼地修復工程、花蘭墩溼地修復工程,成功修復受損溼地面積共675公頃,包括退漁還溼工程360公頃。溼地公園內生態系統和動植物棲息環境不僅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溼地用水得到充分保障,水環境質量也得到了不斷優化與提升。

為進一步鞏固生態成果,溼地公園積極進行科普宣教活動。目前,溼地公園已建成一處面積1000平方米的科普宣教中心,以多樣的宣教形式,開展豐富的宣教內容。

每逢“世界溼地日”“愛鳥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都大力開展不同主題的溼地保護宣教活動。還不定期組織社區民眾、學生以及志願者參與溼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社會實踐活動。舉辦溼地宣教進社區等活動,印製和發放溼地保護宣傳手冊。並通過赤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官方網站以及各種媒介開展溼地科普宣傳。已實現了標識系統、導視系統、二維碼以及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的全覆蓋。

溼地公園已全園設置水文水質、野生動植物等監測點,並在沿湖周邊新建2處管護站、3處觀鳥點。與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環科所等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科研監測工作,建立水質、鳥類以及溼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檔案資料。

2、根河源——別具一格的冷極溼地

夏季氣候涼爽宜人,綠茵遍地,冬季風景更是別具一格,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四季景色都頗為壯觀。

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深藏於大興安嶺腹地,冬天的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多攝氏度,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7%,有各類溼地面積2.03萬公頃,擁有森林、沼澤、河流、湖泊等多種生態系統,被譽為“中國環境教育的珠穆朗瑪”“中國冷極溼地天然博物館”。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近年來,溼地公園圍繞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質及野生動植物監測等,積極與科研單位合作攻關,建成了水獺保育區,併為保護溼地野生動物、維護溼地生態平衡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溼地公園已成為國際GEF項目的示範點,在能力建設和社區共管等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示範帶動了溼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極大提升了溼地公園實力。

同時,為更好地突出溼地公園的生態旅遊價值,園內建設了大興安嶺停伐紀念地、“根河之戀”生態紀念林等森工文化體驗區,開展了森林氧吧體驗、徒步穿越探險等森林體驗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及攝影愛好者。目前,溼地公園獲得了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單位等諸多榮譽。

此外,溼地公園特別重視開展宣教活動,每年都會在世界溼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愛鳥周等重要節點開展環境教育專題活動,並根據不同活動主題,制定相應的課程方案,如組織學生編撰圖文並茂的宣傳資料、製作溼地微信景觀,組織社區開展“與社區攜手,共同建設好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等,有效提升了公眾生態保護意識。

3、免渡河——退耕還林還草(甸)還出好生態

免渡的滿語意思為“安然”。內蒙古免渡河國家溼地公園地處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草原交界處,這裡河網密佈,眾多野生動植物在這裡繁衍,是森林邊緣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也是人和溼地野生動植物安瀾的家園。歷史上的免渡河國家溼地公園曾因建立國營農場和大面積開荒,導致溼地被過量墾殖。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和溼地保護等政策的實施,溼地環境有了極大的改變。但農牧民偷墾、亂墾的行為仍時有發生。為了更好地有效保護溼地資源,還原溼地優美環境,牙克石市市委、市政府籌劃申報免渡河國家溼地公園,在鳳凰山景區及周邊地區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實行圍封保護。

擴大溼地面積,科學規劃是基礎。牙克石市將有土地權屬的牙克石林場、免渡河林場,以及大橋屯南側、鳳凰山山麓、免渡河鎮北鎮、濱洲鐵路線西側河流沿岸都規劃在溼地保護範圍內。

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溼地生態環境。為增強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復功能,牙克石市在圍封範圍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完成退耕7萬餘畝,造林4萬畝,共栽植落葉松、楊樹、丁香、沙棘等各類喬灌木400餘萬株。目前,溼地公園內林木蔥蘢,草甸肥美。

加強整治工作,撐起溼地保護傘。牙克石市組織森林公安、國有林場對溼地公園及周邊地區的土地開展清查專項工作,根據土地使用情況進行統計核查,對具有合法使用手續的土地,在溼地公園外實行土地置換,對屬於違法開墾林地、溼地的土地,依法予以收回土地。並組織溼地公園管理局、森林公安加強巡護,鞏固退耕禁牧成果,防止出現反彈現象。

4、華容東湖——讓溼地宣教深入人心

在投身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時,以生動的形式讓遊客增強溼地保護的重要性,是近年來華容東湖國家溼地公園孜孜以求的一項工作。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坐落在湖南省華容縣城南部的華容東湖國家溼地公園,為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建成了科普宣教館,打造了室內戶外全方位的科普宣教平臺。科普宣教館佔地1040平方米,室內布展以“溼地知識、溼地動物、溼地保護與溼地未來”為主線,融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於一體,用大型立體互動顯示屏介紹各種溼地物種知識。戶外還設有長1000多米的宣教長廊、200餘塊宣教標識牌,讓大眾在欣賞美好溼地景觀的同時,滲透溼地知識,提高溼地保護意識。

溼地公園與社區簽訂共管協議。組織村民開展溼地宣傳教育,學習溼地知識以及溼地政策法規。通過召開村民會議、發放宣傳單,引導並協助村民進行漁農產業轉型,減少環境破壞,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促進村民由生態資源使用者轉型為生態資源守護者。

溼地公園精心營造人人參與保護溼地的氛圍,將靠近溼地的3所小學掛牌為溼地學校,配齊一間溼地教室、一個校外體驗場所、一支教師隊伍、一套校本教材、一處宣傳專欄、一個志願者團隊。

在宣傳過程中,溼地公園通過公共媒體、自媒體、溼地保護志願者協會、村民服務平臺4個平臺,高質量開展溼地宣教。編印《華容東湖生態文化圈》《溼地與溼地保護知識讀本》《東湖溼地報》《常見鳥類圖冊》等資料以及各類宣傳摺頁。組織專題攝影比賽、全縣學生徵文比賽以及世界溼地日、愛鳥周等大型活動,公開徵集LOGO標識、溼地公園宣傳語,充分利用平臺進行展示,多渠道多角度開展宣傳,使保護溼地深入人心,全民參與。

5、建湖九龍口——多舉措重現生態美景

江蘇省建湖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是典型的潟湖型湖蕩草本沼澤溼地,由於地質地貌全國罕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科研價值。溼地公園內水網密佈,河流縱橫交錯,9條自然河道匯聚於湖中心小島,呈現出壯觀的“九龍戲珠”自然風景。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2015年以來,為重現溼地的生態美景,溼地公園在保育區內7條主要進水河道及大片原生蘆葦沼澤溼地,進行保育與管護措施,嚴禁旅遊等各類人為活動干擾。針對沼澤溼地草甸化、旱化問題,實施逐年分塊蘆葦輪割、疏導被阻塞的水流、干預局部小微水系的循環結構,改善沼澤地漫、浸水狀態,引導蘆葦復壯。加強瀕危水禽棲息地的保護,嚴格管控外圍的人為活動對這些敏感棲息地的干擾輻射,適時調整保育區外圍的旅遊活動範圍及強度。

面對溼地修復區被圍墾養殖的受損湖蕩溼地,溼地公園利用專項資金,系統開展溼地修復工程建設,重塑地形,恢復水文。根據原有養殖塘的分佈結構,構建多塘生態系統,提升水質淨化功能。根據不同水鳥棲息生境需求,結合植被修復及灘地營造,實施生境改善與棲息地重建工程。

在修復溼地的過程中,溼地公園還建成2處科研觀測站、3處觀鳥點、10多處水文水質及野生動植物監測點。並與多個高校開展科研合作,設立固定樣方,長期開展水文監測、鳥類及生物多樣性調查。

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的溼地資源與文化底蘊深厚,在溼地保護的前提下,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包括安排專業的宣教人員在科普館內外進行科普活動,和開展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等。

6、桂陽舂陵——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家園

桂陽舂陵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湖南省桂陽縣東北部,是庫塘-江河複合型溼地公園,總面積3220公頃,溼地總面積2478.7公頃。多年來,桂陽縣在保護溼地、建設和諧家園方面有許多經驗。


我國溼地公園建設典型案例


“兩平臺”夯實監測基礎。搭建科研監測平臺,科學制定監測方案,添置巡護監測設備,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相關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一系列科研監測工作。搭建監測成果應用平臺,科學使用動植物等生態監測成果,並反哺管理工作,使監測工作不流於形式。

從源頭抓好保護。溼地公園通過編織生態農業保護網、畜牧養殖保護網、工業廢水排放保護網、鄉村環境衛生保護網4條“保護網”,保護公園水質。同時,加大工程投入,實施溼地恢復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溼工程。

打造全覆蓋宣教體系。溼地公園堅持“人到宣傳到”的科普宣教原則,創新“一、十、百、千、萬、N”6字特色,實現了溼地宣傳教育全覆蓋。“一”,打造一套適用於溼地公園成體系的室內室外的科普宣教解說體系。“十”,在文化園、學校、樟市、舍市等地打造了以10塊為一單位(組)的多單位(組)的科普宣教長廊。“百”,在300多所中小學校常態化開展“溼地知識進校園”活動。“千”,建設了一個上千平方米溼地科普宣教中心,每月接待遊客上千人。“萬”,舉行“湖南桂陽舂陵國家溼地公園創建‘溼地自然課堂’暨‘保護溼地 、從我做起’多頻次的萬人簽名宣傳活動”。“N”,建立了“N”個宣傳平臺、向外發佈了“N”條報道、編輯了“N”套宣傳資料、組織了“N”項宣傳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