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農業壯闊四十年新時代奮進再出發!

改革開放40年來,臨沂農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2017年全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達到362.7億元,比1978年的9.2億元,增長39.4倍。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全市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233.32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405.35萬噸,增長1.73倍。油料產量由1978年的16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86萬噸,增長近5.4倍。棉花產量由1978年的8090噸,增加到1982年的2.47萬噸。2017年全市水果產量達到231.4萬噸,比1978年13.41萬噸,增長17倍。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2016年糧食人均佔有量361公斤,1978年的人均佔有量301公斤提高16.6%;水果人均佔有量由1978年的17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20公斤。糧、油、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全面穩定增長,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臨沂市農業壯闊四十年新時代奮進再出發!

豐收的喜悅。

(二)農產品品種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來,臨沂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更加註重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更加註重發揮各縣區農業的比較優勢,更加註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08年,臨沂市開始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的認證工作。目前已發展到35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全市“三品一標”累計認證產品1916個,認證總數全省第一。

(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農業技術裝備有了長足發展。實現了農業發展由粗放生產向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歷史性跨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發展到59%,遠遠超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設施農業從無到有,近幾年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7年面積達167萬畝。

臨沂市農業壯闊四十年新時代奮進再出發!

農業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

(四)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臨沂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從培植主導產業入手,不斷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出現企業帶動型、市場牽動型、主導產業拉動型及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型等產業化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市場與基地和農戶的關係更加緊密。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00家,數量躍居山東第一位。

(五)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快速,規模和水平逐步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臨沂少數地方的農民自發成立各類專業組織和專業協會,隨後這種做法逐步在全市推廣。1995年,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996家。2000年起,臨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組織,農村大戶能人、村組幹部、農業龍頭企業、涉農站所和供銷社紛紛領辦、參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9916家、家庭農場6754家,均走在了山東前列。

臨沂市農業壯闊四十年新時代奮進再出發!

(六)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實現了農村經濟由第一產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以來,以農副產品加工、流通為重點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較快。2000年初步形成菸草、絲綢、蔬菜、畜禽、糧油、草柳編、銀杏、金銀花、板栗、茶葉10大產業化鏈條。目前,已培育了山東金勝集團、玉皇糧油、費縣中糧集團等200餘家油料加工企業,莒南縣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花生加工和銷售集散地;培育了臨沂萬德福食品有限公司、山東興大集團等500餘家蔬菜加工企業,凍幹脫水蔬菜生產線佔全世界的50%以上,脫水蔬菜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培育了金鑼集團,山東龍盛集團等100餘家禽畜加工企業,金鑼集團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生豬屠宰加工和肉製品生產企業;培育了山東康發食品飲料公司,臨沂奇偉罐頭有限公司等75家果品罐頭加工企業,平邑縣成為全國最大的果品罐頭加工基地。

臨沂市農業壯闊四十年新時代奮進再出發!

農業綠色發展開啟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