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原因為何?

Mr_李強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原因為何?其實這個問題問的真的很不清楚,因為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時候,曾經多次和歐洲各國的軍隊發生大戰。而且對這些戰役的參戰人數,其實不同來源給出的說法差異也都很大,綜合來看,最接近主題描述內容的戰役應該是發生在公元1241年4月11日的蒂薩河之戰了。


蒂薩河之戰的背景

蒂薩河之戰是蒙古第二次西征期間的一次重要戰役。蒙古第二次西征從公元1235年開始,因為牽頭的幾個首領分別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三個兒子的長子,即朮赤的長子拔都、窩闊臺的長子貴由和託雷的長子蒙哥,所以又被稱為長子西征。

但此次西征實際的指揮者是鐵木真的“四犬”之一速不臺,他在13世紀橫掃歐亞,在十幾年前的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間就曾經與“四犬”中的另外一位哲別一起滅亡了花剌子模,並遠征高加索與斡羅斯(俄羅斯)。而此次出兵之後,更是勢如破竹,短短5年之內就先後攻滅了保加爾人以及羅斯諸國中的弗拉基米爾公國以及基輔羅斯等。

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歐地區行軍路線圖,中間黑叉為蒂薩河戰役發生地

此後蒙軍繼續分兵五路向中歐挺進,其主攻目標就是匈牙利。五路蒙軍中,北面兩路主攻波蘭,防止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波蘭的近親貴族對其進行增援。而南面一路則進入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交界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擊潰了當地貴族的軍隊。由拔都和速不臺親自率領的中路軍與拔都的弟弟昔班率領另一路軍隊則向通過喀爾巴阡山的維雷茨克山口,直撲匈牙利。

至於蒙軍把匈牙利作為主攻目標的原因,則要追溯到18年前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在那次西征中,蒙軍在今天烏克蘭境內的迦勒迦河將當地的庫曼汗國軍隊擊潰,之後一部分潰退的庫曼人逃往匈牙利,成為了匈牙利國王治下的臣民,而因為這個原因,蒙古人將匈牙利人視作了自己的對頭,或者說蒙古人把這事當成了其繼續征服歐洲的理由。

蒙古第一次西征前庫曼人的勢力範圍

而面對當時幾乎是無法阻擋的蒙古人,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也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迎戰了。他命令自己治下的所有匈牙利及庫曼軍隊都前往其首都佩斯城集結,並請來了當時的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助戰。但貝拉四世的戰爭準備卻非常不順利,因為蒙古人還沒來,他自己所領導的匈牙利軍隊和庫曼軍隊就先內訌了。關於內訌的原因,有人說是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挑撥的,有人則認為是蒙古人的間諜在佩斯城散佈了庫曼人將和蒙古人結盟,裡應外合幫蒙古人佔領佩斯城的謠言。反正最後的結果是庫曼的人大汗被殺死,匈牙利人失去了曾經有和蒙古人作戰經驗的一支寶貴力量。而這種混亂的局面也使很多匈牙利貴族拒絕出兵,甚至希望借蒙古人的手除掉貝拉四世。

蒂薩河之戰的經過

公元1241年3月15日,蒙軍先鋒抵達佩斯城郊外,並開始對周邊地區展開襲擾。但貝拉四世的軍隊卻還沒有集結完畢,因此他禁止自己的軍隊與蒙軍交戰。而腓特烈二世卻在一次小規模交戰中擊敗了一支蒙軍小隊,但之後他卻沒有藉此鼓舞守軍士氣,而是嘲笑貝拉四世是膽小鬼,之後竟然帶著自己的人馬回奧地利了。而其它增援的匈牙利軍隊則先後被蒙軍殲滅。

而在菩薩河之戰前兩天,蒙古人還贏得了另外一場重要勝利。4月9日,北路蒙軍在今天波蘭西南部的列格尼卡大敗由各個波蘭公國和聖殿騎士團組成的波蘭-日耳曼聯軍,一萬多名波蘭-日耳曼聯軍幾乎全軍覆沒,多名重要的聖殿騎士與公國君主被殺。

列格尼卡戰役

這也就意味著援軍是不可能再有了,匈牙利人只能靠自己了。所以貝拉四世最終決定出戰,而蒙軍看到匈牙利軍隊出動之後,先主動後轍了一點,最終雙方在今天匈牙利與斯洛伐克交界的蒂薩河爆發了大戰。關於此戰雙方的參戰人數,其實有很多種說法,而且各種說法差異很大。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匈牙利方面有八萬人,但也有說法認為匈牙利軍隊只有5萬甚至2.5萬人。而蒙軍人數的估計差異更大,從1.5萬到7萬人不等,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有1.5到3萬人。而且根據蒙軍方面的記載,匈牙利軍隊的人數大約是蒙軍的兩倍左右。

蒂薩河戰役示意圖,紅色為蒙軍

開始時兩軍隔河對峙,一名從蒙軍陣中出逃的東歐奴隸給匈牙利人報信說蒙軍夜裡會搶佔蒂薩河上的一座橋,因此匈牙利人也派出軍隊連夜去保橋,而他們抵達時,蒙軍先鋒確實正在渡橋,匈牙利軍隊的弩箭手立即發動進攻,這股蒙軍遭受到慘重損失。但蒙軍來搶橋的軍隊卻只是誘餌,其主力已經在速不臺的率領下從大橋以南涉水渡河,然後從側後方對匈牙利軍隊發動了突襲。而且蒙軍在戰爭中可能還使用了當時已經具有了雛形的火炮,當時的歐洲人哪見過這個?在“雷鳴般的聲音和火光”中,匈牙利軍隊暈頭轉向,立即陷入混亂之中,被蒙軍團團包圍。

描繪蒂薩河戰役的古畫

蒙軍在匈牙利軍隊陷入混亂之後,似乎是故意在其西面露出了一個缺口,已經陷入恐慌之中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有大量士兵從這個缺口逃出,而後面的人看到這能逃跑,也紛紛爭先恐後的從這個缺口出逃,匈牙利軍隊的防線崩潰。而蒙軍而趁匈牙利軍隊大亂之時派出精銳騎兵追擊,驅趕匈牙利散兵進入附近的沼澤地,之後將其逐一圍殲,幾個小時之內,就有至少上萬匈牙利軍隊被殺,餘者完全潰散,蒙軍大獲全勝。


而之後的匈牙利各地再也無力組織也成規模的軍隊,匈牙利王國幾乎被蒙軍完全佔領。速不臺乘勝前進,繼續向奧地利挺進,其先鋒軍進抵奧地利維也納城外,並和在佩斯城外時一樣開始在周邊展開襲擾,為對神聖羅馬帝國發動全面進攻進行先期準備。但此時蒙古大汗窩闊臺在蒙古本部去世的消息傳來,蒙軍回師奔喪,蒙古第二次西征宣告結束。


桃花石雜談


別再以訛傳訛啦!1241年蒙古西征軍雖在匈牙利、波蘭取勝(這是2場相距千里的不同戰鬥),但戰果根本沒有網絡寫手們傳揚得那麼誇張

還全殲10萬歐洲騎士(重騎兵)呢,須知,當時要成為一名騎士必須貴族出身,而且得有錢置辦昂貴的武器裝備在長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紀歐洲,能隨時拉起2萬至3萬軍隊開赴前線已堪稱強國(

整個法蘭西也就1萬多騎士

十字軍東征鼎盛時期,在全歐範圍內才勉強湊夠10萬人馬,其中真正的騎士至多3萬人,剩下的都是奴僕、家丁、僱傭兵(多數為步兵)和隨軍商人。那麼,蒙古鐵騎大破歐洲聯軍的歷史真相又是什麼呢?

1236年春,蒙古汗國正式發起“長子西征”,由朮赤長子拔都任主帥、名將速不臺任副將,所轄部隊分為4路人馬,總數約15萬(並非全部投入一線戰鬥,當時進入歐洲的蒙古軍不到10萬)。

1241年春,由察合臺之子拜答兒指揮的右翼蒙古軍為策應拔都主力部隊的行動,率先向波蘭發動進攻。有說法認為拜答兒所轄蒙古騎兵約2.5萬,但據當時天主教方濟各會修士記載,拜答兒所部進入波蘭時只有1萬人,在歷經幾次戰鬥後減員至約8000人,而這8000騎兵就是蒙古西征軍投入與日耳曼-波蘭聯軍展開萊格尼察大戰的全部兵力。

再說日耳曼-波蘭聯軍一方,他們果真像某些網文中所說的集結了7萬至8萬大軍嗎?當然不可能啦,據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錢伯斯(james chambers)考證,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指揮的這支聯軍最多2.5萬人,其中大都為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他們既無戰馬也沒有精良的武器和鎧甲。

而據波蘭歷史學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構成聯軍中堅力量的職業軍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麼這裡面真正的聖殿騎士又有多少呢?說出來嚇人一跳——不超過90人。戰後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Ponce d'Aubon)曾給當時的法王路易九世寫信匯報戰況,稱其損失了3名騎士、2名僕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說明的是,這500冤死鬼其實就是在騎士老爺的莊園裡幹活的農民,他們裝備十分低劣(很多人操著農具上陣),也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將之驅趕上陣不過是被迫盡封建義務,替騎士老爺們壯聲威和充當“肉盾”

至於所謂的“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純屬該騎士團大佬、時任普魯士方面指揮官的鮑勃·馮·奧斯特納(Poppo von Osterna)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捏造的謊言美國曆史學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長期研究波羅的海十字軍東征和條頓騎士團,他在2003年出版的《條頓騎士團軍事史》一書中披露,鮑勃·馮·奧斯特納在萊格尼察之戰後很多年才去世,並非如傳聞所說此公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治身亡

還有個旁證就是當時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龐塞·德·奧蓬寫給法王的信中,隻字未提條頓騎士團參戰一事,更沒有講“奧斯特納壯烈犧牲”

,而這樣一位著名騎士、高級將領若果真戰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瞞報的

書歸正文,萊格尼察之戰蒙古軍確實打的漂亮,誘敵深入、疑兵之計、側翼包抄、各個擊破等戰術運用得極為純熟,結果是日耳曼-波蘭聯軍被基本上全殲,蒙古人為統計戰果將陣亡敵人的右耳割下裝滿了9個麻袋,亨利二世頭顱也被砍下游街示眾。

再說匈牙利之戰,據13世紀的波斯歷史學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寫的編年史記載,當時在匈牙利境內的蒙古軍約3萬人,其中投入賽約河決戰的有1.5萬至2萬騎兵

那麼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有多少人馬,他麾下果真有10萬歐洲騎士嗎?顯然不可能。當時貝拉四世的確發佈了動員令,還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諸侯求援,但問題在於外援並沒有來多少,而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貴族因為討厭他,甚至希望其垮臺,所以也抗令不遵。

結果,貝拉四世能指揮的部隊有1萬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還有一些輕騎兵和重甲騎士),算上被蒙古人驅趕入境的欽察人(男女老少共計4萬難民,能戰者最多一半),七拼八湊了大概3萬來人(最多近4萬人,因為當時蒙古軍斥候的報告稱匈軍是其2倍——蒙古人治軍嚴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說八道)。

可是由於匈牙利人誤殺欽察首領,導致欽察人臨陣倒戈,再加上蒙古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機(發射石彈)以及歐洲人尚未見識過的火藥武器(特別是爆炸性火箭),最終匈軍崩潰,被蒙古軍殲滅至少1萬人(別嫌少,這可是當時匈牙利的主力部隊)。

綜上所述,蒙古軍僅以4萬騎兵投入2個相距甚遠的不同戰場,就先後取得殲敵不少於3.5萬人的戰果,應該講確實很厲害,但前者並非天下無敵。別看蒙古鐵騎橫掃中東歐,然而其面對堅固設防的要塞和城市卻往往一籌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鐵蹄橫掃匈牙利期間,維斯普雷姆、沃什瓦爾等17座城防嚴密的城市均倖免於難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匈牙利人不僅在戰後加大防禦工事建設(

貝拉四世就親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為石頭構造),還訓練和僱傭了更多弩兵(弩被證明在守城戰中對付蒙古騎兵很有優勢)。

賽約河之戰結束僅4年後,重建的匈牙利軍隊就主動進攻金帳汗國,擊敗一支蒙古軍並奪取了今屬摩爾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後金帳汗國出動3萬騎兵再次進攻匈牙利時,蒙古人更是幾乎全軍覆沒,金帳汗兀剌不花僅率少數親隨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鐵騎百戰百勝的神話徹底被打破


網言軍事


不要活在夜郎自大的意淫中了!蒙古人在歐洲的戰爭並不是主觀上的征服。蒙古當時分裂為四個部分,相互制肘也相互聯合。為了擴充生存空間才向四面八方擴張侵略。這種遷移式的擴張,你說5萬人一組沒錯,其中戰士最多1.5萬人,其他的還有家眷、奴隸、僕人、匠人等等。再一個,條頓騎士哪有10萬之重!整個歐洲三大騎士團加在一起也沒這麼多。而且,重裝騎士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一般是以百人為一隊。當時的蒙古部隊也是以百人為一隊。不過蒙古騎兵的戰術是我們熟悉的游擊戰術。騎士團則是陣地衝擊戰術。最後說明一點,蒙古騎兵的弓箭主要攻擊的不是重裝騎兵,而是簡陋,緩慢的歐洲步兵。騎士團是被活活拖垮,累死的。


夜孤城61233741


10萬歐洲騎士對抗6萬蒙古騎兵,兩天後剩千人,指的是發生在匈牙利賽約河(今蒂薩河)畔的一場戰役,稱為賽約河之戰,它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帥,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先鋒速不臺率領蒙古軍西征,橫掃歐亞大陸。1241年4月,蒙古軍隊6萬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對面集結。

布達、佩斯本是兩座城,位於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達,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東的部分叫佩斯,國王的行宮就設在佩斯。


現在眾多的橋樑把兩部分緊密連接起來,才叫布達佩斯。

蒙古軍的到來,並沒有讓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慌張,因為他已經在佩斯城裡聚集了十萬匈牙利軍隊,再說他認為寬闊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擋蒙古人一段時間。

可蒙古軍還是來到了佩斯城城下,貝拉四世率領匈牙利軍死守城池,並不出戰。蒙古軍的大炮轟不開佩斯城的城牆,攻不進去,怎麼辦?


先鋒速不臺想出一個計策,讓主帥拔都故意率軍撤退,佯裝“我不打了”,引誘匈牙利軍出城追擊。


貝拉四世一看,沒有多少人嘛,敢挑釁我,滅了你!就帶著遠多過對手人數的軍隊追出城,幻想著一戰解決問題。


蒙古軍緩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賽約河與蒂薩河合流交匯處。

匈牙利騎手皆穿重盔甲,戰馬也披著盔甲,只有一雙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騎兵是輕騎兵,騎手沒穿盔甲,戰馬更沒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時候,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士是輕輕鬆鬆,走走停停,不時表現出馬上要被追上的樣子,還不忘回頭射上幾箭,而匈牙利騎士則一直全力追趕,人馬皆追的疲憊不堪。

蒙古軍一直退至匈牙利軍不設防的河東沼澤地駐營。貝拉四世追蒙古軍至賽約河河西駐營,派了兵士1000人守橋,以防蒙古軍進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軍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領,炮擊猛攻守橋軍,奪取橋樑;


一路由速不臺率領,從河的下游偷偷結筏潛渡,然後再迂迴到匈牙利軍隊的側後方。

4月11日黎明時分,兩路軍從四面發起突然襲擊,圍攻匈軍營地。還在睡夢中的匈牙利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匈軍左衝右突,想突圍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軍攔住砍殺;跑得快的換個方向往東,被殺了;


留住條小命的再換個方向往南跑,又被攔住一通砍殺;有的好不容易沒被蒙古人砍死,卻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軍三面伏擊,主帥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個一小缺口。聽說西邊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窩蜂往西跑,驚慌失措的匈牙利軍在逃竄過程中一片大亂,踩死踩傷無數。


從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軍,以為安全了,沒想到又鑽進了蒙古軍早準備好的另一個口袋。


這場大戰,匈牙利軍七萬餘人被蒙古軍追殺殲滅,只剩一千多人和貝拉四世一起脫逃,蒙古軍順利攻佔了佩斯城。

這場戰爭,讓我想起《狼圖騰》中寫的,蒙古人是怎麼從狼圍殲黃羊中學會的打戰。


狼會耐心等待,在黃羊吃飽喝足最放鬆的時候,才突然出現。黃羊被嚇的四散奔跑,狼等黃羊跑的精疲力盡之時,逐漸縮小包圍圈,但故意留一個缺口,把精明有戰鬥力的羊從缺口裡放跑。


然後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沒有了首領,有的被趕到雪窩裡等凍死,成了狼寒冬時的儲存糧食,其他的則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殲。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遠,以為安全了,也實在跑不動了,就鬆了口氣。可埋伏的狼又出現了,跑不動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勞的狼,再次被屠。

賽約河之戰,就像一場狼殲黃羊。10萬歐洲騎士像黃羊一樣,被狼一樣的6萬蒙古騎兵圍殲,兩天後只剩千人逃脫,為什麼歐洲騎士這麼快就被全殲了?


1、體力消耗過大


蒙軍統帥拔都與速不臺先是發揮蒙古軍的輕快優勢,不和敵人打城市攻堅戰,而是出其不意,誘敵出城,敵軍上當了。


歐州騎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裝備,使他們行動不便。在寬闊地帶,他們適於速戰速決,不宜長途奔襲。



可是他們卻被蒙古人誘惑下牽著鼻子走,錯誤的追了一天,人和馬都追得疲憊不堪,體力上已經處於下風。第二天連跑的力氣都沒有,哪裡還有力氣打?

2、兵器不如人


因為歐州騎士團人和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備了幾種兵器:長馬刀專砍馬腿,長槍用來挑戰騎士劍,當馬腿被砍騎手失去平衡跌下馬來,則用狼牙棒伺候,一錘定音了。


歐州騎兵的劍和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長一寸強,騎士們劍術再好卻夠不著蒙古人的身體,只有盡力抵擋少被捱打而已,比武器他們又輸了。

3、戰術落後呆板



歐州騎兵還習慣於面對面正面衝撞對打,靠重盔甲來衝擊敵人、保護自己。他們更想不到敵人會從賽約河下游渡河,迂迴包抄到側後方突然襲擊。


蒙古軍在敵人潰退混亂時又故意網開一面,引誘敵人再次進入伏擊圈。論戰術,打法單一落後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戰還能怎麼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個結局,那就是被屠殺!

戰後,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勢力達到東歐。這場戰役,為拔都建立金帳汗國奠定了基礎。


幸生


客觀地補充:

說弓箭~歐洲的長弓力猛遠射祇適用在陣地戰,不適合重甲騎士馬上拉弓。蒙古複合弓短小力猛,蒙人遊獵早習慣能靈巧360度在馬上發箭。故意策馬逃退引追時突回身發箭,歐人從未見過,蒙兵鎚型箭矢針對性穿甲,騎士鮮有活命回軍告戒。

說戰馬~蒙古突"決"馬體小但靈活耐跑,歐洲馬高大但負重甲祇合短程衝刺,往往被誘追累而失戰力。

說體力~蒙人矮壯腿短自少習騎射,大草原缺木早習慣蹲,而馬上蹲射尤為出色。中世紀歐人當時已發展城堡生活,多樹木早習慣坐木椅,身型高大腿長,馬上更欠露巧。

說戰朮~蒙人世代從草原狼的圍獵中學會圍三漏一的開口袋戰朮,與歐人的傳統僵化陣地戰,優劣明顯。其他的網主已祥細分析了。一己淺見,謝謝!


眾人皆醒改名我未醉


哪有什麼10萬騎士啊?當時的歐洲都夠嗆湊出來10萬騎士啊!按當時歐洲人的配置,一個騎士陪一兩個侍從,一兩個軍士,四五個動員兵……10萬騎士那就是最起碼五六十萬大軍啊!

這個問題問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時候的萊格尼察之戰。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軍已經深入多瑙河,進入波蘭與匈牙利的境內。當時蒙古主力軍隊在拔都的率領下猛攻匈牙利地區,而北方的蒙古軍20000人則由名將拜答爾統領,在波蘭地區圍攻西里西亞首府弗羅茲瓦夫。這時,波蘭大公亨利二世集結了由“歐洲聯軍”組成的軍隊前來迎戰。

顯然,蒙古人也沒有六萬啊!

雙方軍隊於1241年4月9日在萊格尼察對陣。亨利二世的“歐洲聯軍”根據現代歷史學家估計,人數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騎士,其中有大量訓練和裝備都很差的動員步兵。

還有博萊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維亞人,以及一些“大波蘭”中央地區的徵召者,以及巴伐利亞礦工。亨利手中最訓練有素的軍隊是來源於西里西亞公爵領地的僱傭兵,及一支小規模的來自法國的聖殿騎士團。這支聖殿騎士人數非常少,根據歷史學家彼得.傑克遜指出大約是68-88名裝備良好,訓練有素的騎士。當然,這些騎士還有他們自己的侍從。另外,一支人數不明但應該數量也是極少的條頓騎士團傳統認為上也加入了聯軍作戰部隊。

一種說法,戰鬥首先由西里西亞騎兵與蒙古軍隊的先鋒騎兵交戰,西里西亞騎兵很快被擊退。“大波蘭”部的騎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騎兵開始攻擊蒙古先鋒,而蒙古軍隊撤退了,但並非真正的敗退,而是讓“佔據優勢”的波蘭騎兵繼續追擊從而與波蘭的步兵隔開。這個時候,波蘭騎兵出現了一些混亂,梅什科公爵的奧博萊騎兵突然撤出了戰場,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將他最精銳的部隊——他自己的騎士與聖殿騎士也投入戰場。

雖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誘敵的輕弓騎兵依然在波蘭騎兵的側面,同時還釋放煙霧來掩飾蒙古騎兵的行動。在波蘭騎士與本陣步兵脫離的時候,蒙古輕騎兵利用掩護兩翼張開,迂迴至波蘭騎士的兩側,在奔馳中向波蘭軍隊射出箭雨,而早已準備多時的蒙古重騎兵從正面平舉長騎矛發動衝擊。接下來的結局則是典型的蒙古騎兵殲滅戰。蒙古重騎兵與輕騎兵首先消滅了分割的波蘭騎兵,然後再對付崩潰的步兵。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統帥亨利與博萊斯拉夫伯爵陣亡,亨利企圖帶著三名護衛逃出戰場的時候被擊倒並被斬首。勝利的蒙古人將他的頭插在萊格尼察鎮前。據說,蒙古人將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來,裝載了9個口袋。

根據當時法國聖殿騎士大宗師向法國國王提交資料,聖殿騎士團損失了500人,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隨從人員,因為同時指出陣亡人員有3名騎士與兩名“軍士”及其他9名宗教團的戰士。

其實關於此戰的細節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說法也多。

但總體上,是蒙古輕騎兵主動後撤,誘使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主動追擊,接著輕騎兵配合重騎兵迅速反擊,將基督教聯軍的騎兵和步兵分割。由於當時基督教聯軍的步兵基本都是毫無訓練的民兵和礦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輕騎兵包圍擊潰。基督教聯軍的騎兵,之後則在蒙古重騎兵的和輕騎兵的包圍打擊下,迅速全軍覆沒。


冷兵器研究所


13世紀的蒙古軍隊應該說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軍隊了吧,橫掃亞洲大多數國家還能和東歐軍隊一比高下。10萬歐洲奇兵兩天後只剩千人,這個說法也未必全面。

蒙古是草原民族,擅長騎馬,那時候的打仗馬是很重要的工具,既能當交通工具用,又能當快速衝擊工具用。你說你站著跟一個騎著馬在你頭上的人打能累死你。

蒙古人體型屬於比較強壯的,那時的東歐人體型如何不知道,反正跟這樣的體型打還是有點吃力的,就算耐力比蒙古軍隊好,但是力量上不如別人也沒用。不是說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啥技巧都沒用嘛!

那時的東歐估計也沒見過蒙古這種打法的,初次見到蒙古這樣的軍隊估計也嚇懵了,一時想不出能有什麼戰法能有效的制止對方。

只剩千人這種說法,也不一定都是戰死的,也包括退縮跑了的!


數碼視聽娛樂


從兩個方面來看,先看裝備再看戰略戰術。雙方裝備差異和各自作戰特點:蒙古軍複合弓,馬蹬,火藥。以高機動大縱深作戰為主,強調的是機動性,象今天的武裝直升機集群。充分利用了蒙古馬的耐力,可以長時間大距離的連續作戰。二,歐洲重騎兵,輕騎兵,步兵;其作戰思想是人馬披重甲的重裝騎兵衝擊,在一些電影中有重現,手持長槍策馬飛馳,撞擊對方,目地在於破陣,打亂對方的陣形,然後步兵跟進砍殺,輕騎兵追擊擴大戰果。歐洲馬高大,速度快,但是耐力極差,在人馬都披重甲的前題下,馬甲一百斤,人甲一百多斤,再加上人的重量一百多斤,你知道馬的感受嗎?歐洲騎士團是職業軍人,一個騎士至少要兩人服務,為啥?那重甲自己是穿不上去的!得有人幫忙!還得穿幾層,最後一層從後面扣上的!穿上了還上不了馬,不信你就試一下,將一包一百斤的水泥背身上直接上你家桌子。所以得踩在一人背上還要另一人護著才能上馬,還得把兵器給他!那時的歐洲人騎馬是沒有馬蹬的,挾著長槍帶著劍衝擊是能不從馬上掉下來就很不錯了,所以他是一錘子買賣,時間不能太長,只起衝陣破陣的作用,還必須速戰,時間長了馬會受不了累死的!這一對比就明白了,歐洲重甲騎兵象今天的坦克集群衝鋒,在二戰時期非常管用。裝備複合弓,馬蹬,火藥的蒙古騎兵象今天的帶精確制導彈藥的武裝直升機群,你打我夠不著,我打你逃不掉,不用給你正面作戰,利用超機動能力就能把你困死!


易木7


歐洲騎士這種重甲騎兵遇到這些騎馬射箭的主別說10萬對6萬。就是10萬對1萬也死的很難看。蒙古騎兵都是騎射見常。就距離你,200-300步射你的馬。光落馬被自己人踩死就得佔一多半。剩下落馬沒死的人家衝回來幾馬刀就歇菜了。這些騎士落馬後跟個烏龜差不多。人家蒙古人打的是不對稱戰爭。


青雅閒人


以寡擊眾、以弱凌強,以少勝多這樣的戰例在軍事史中並不少見,蒙古軍以六萬之眾擊潰匈牙利十萬大軍,且斬首七萬以上,確實是一大軍事勝利。筆者認為蒙古軍能取得勝利的原因有三點:其一、蒙古軍正處在巔峰時代;其二、歐洲正處在黑暗的中世紀實力弱小;其三、速不臺使用了奇計,一奇謀可抵數萬精兵!假使元末明初的蒙古軍遠征歐洲,那麼必然失敗而終;假使蒙古軍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或者在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入侵,那麼失敗也是註定的。

蒙古軍崛起起於成吉思汗祖孫三代時間,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後,以十萬之眾擊潰大金國百萬雄師,又西征中亞強國花剌子模,且戰而勝之!西征歐洲也是為了追殺花剌子模餘部,不想遇到不堪一擊的歐洲軍隊,於是蒙古軍再次西征,打敗了無數歐洲小國,建立了強大的金帳汗國!當時蒙古軍兵鋒正盛,他們兵精器利,儘管軍隊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十分強悍,正符合孫子說的兵貴在精不在多。蒙古軍先後擊敗了金朝、宋朝、西夏、朝鮮、花剌子模等亞洲國家,然後才開始遠征歐洲諸國!

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被歐洲史學家稱為黑暗中世紀,當時的歐洲羅馬帝國式微、教會盛行、小國林立且相互征伐不斷,還有疾病橫行,十字軍東征等等。13世紀的歐洲經濟凋敝、軍事孱弱、思想保守,遠遠沒有希臘時代的繁華,也沒有羅馬帝國時代的赫赫武功。希臘時代強大的波斯帝國以百萬大軍入侵歐洲,卻被希臘各城邦聯合起來擊敗了,更有亞力山大遠征諸國,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羅馬帝國時代,對於各入侵的蠻族,羅馬軍隊都能戰而勝之,且威震四海!歐洲中世紀各小國除了內部征戰頻繁外,還多次發起了十字軍遠征,遠征多數以失敗而終。

公元1241年4月,蒙古軍第二次西征的一支蒙古軍隊與匈牙利軍隊相戰於賽約河;蒙古軍約六萬騎兵,統帥是拔都,速不臺;匈牙利則聚集了十萬騎士,統帥是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賽約河之戰前,蒙古軍已以擊滅了基輔羅斯大公國,另外還擊滅了西里西亞國王亨利二世的三萬波蘭、日爾曼、條頓騎士團。可憐的亨利二世被蒙古軍捕獲,他拒不投降,被拔都下令斬首示眾!擊敗亨利二世的騎士團已經讓蒙古軍掌握了打敗歐洲軍隊的方法,知道了騎士團的缺點所在。

貝拉四世原本據城堅守,他堅守首都布達佩斯,不出城作戰,給蒙古軍沉重打擊。後來速不臺出奇計誘使匈牙利軍出城作戰,也就是假裝敗退,兵分兩路伏擊,其中一路假裝渡河撤退,最後來了一個回馬槍圍攻匈軍。匈牙利軍在蒙古軍圍攻下傷亡慘重,匈軍突圍,拔都放西面一條路,匈軍向西逃竄,蒙古軍三面伏擊,蒙古軍以圍三缺一的方式令匈牙利軍在逃竄過程中一片大亂。在數日的追殺過程中,匈牙利被殲七萬餘人,貝拉四世單身脫逃。

根據《元史》的記載:速不臺出奇計,誘其軍至漷寧河。諸王軍於上流,水淺,馬可涉,中復有橋。下流水深,速不臺欲結筏潛渡,繞出敵後。未渡,諸王先涉河與戰。拔都軍爭橋,反為所乘,沒甲士三十人,並亡其麾下將八哈禿。既渡,諸王以敵尚眾,欲要速不臺還,徐圖之。速不臺曰:"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禿納河馬茶城,不還也。"及馳至馬茶城,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還。史書中記載的漷寧河就是賽約河,諸王是指的拔都等蒙古王,馬茶城是指布達佩斯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