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关注:点击上方蓝字“观点指数”,欢迎置顶或设为星标,即可快速获取更多专业数据资讯、研究报告、深度干货。

不寻常的年末:供给创新高,需求还不弱

4季度单季度信用债发行量创2017年以来新高。回顾过往,临近年末,资金利率波动加剧通常会联动发行成本走高,因而发行人多选择在跨年后和春节之前融资。而需求端焦点同样向资金面倾斜,套息保护空间的不足,削弱借钱打新意愿。

然而,今年却略显不同,4季度单季发行量达到2.1万亿,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高;接近6200亿的净融资亦触及高点(公司债和中票是贡献主力)。三方面原因共同铸就供需两相旺的格局:首先,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行,为发行人融资提供舒适成本空间;其次,疏通宽信用的政策保驾护航,提振融资需求,发改委下发《关于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的通知》亦是缩影;最后,商业银行配置盘的进场,强化缺资产背景的抢券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不寻常的供给高位,是否已对市场产生冲击?边际上的影响隐现。

图:信用债净融资回落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图:公司债及中票净融资表现较好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投标上限价差压缩所隐含的机构配置行为变迁。11月下旬信用债净融资骤增之后,投标上限价差拐点向下,表明中标结果与先定投标上限差值收敛。尽管如此,该指标绝对水平依旧处于40bp水平,与2014-2015年牛市时期不相上下。

认购结果的边际变化的反映的实质是机构配置行为的涌动。10月以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强劲的需求,一则与中小银行理财参与配置密切有关,二则定开基金产品的成立陡增,亦为信用一级提供增量资金。临近年末,中小银行受制于MPA考核等因素,配置力度有所放缓;非银机构资金量与银行相比悬殊,难以高价承接大规模供给。

除此之外,取消及推迟发行量又见回升,本周多与发行人不满发行成本有关,实际上也反向印证配置需求边际上的弱化。

需求和供给的相互推动,4季度新债发行规模终有点儿“牛市”的意味。近期受限于考核与资金因素,商业银行拿债热情的趋弱,非银虽有新增配置,但拿债体量难以抵补。因此,投标上限价差的收敛与取消发行的陡增在所难免。

向后看,新债供给会否持续维持高位?考虑到今年元旦假期与春节间隔不长,加之地方债提前发行和信贷抢配,商业银行配置空间将遭挤压。认购需求短期内乏力的状况可能进一步呈现,新债发行难言持续强劲。

图:取消及推迟发行个券数量回升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经济工作会议隐含的信用策略

一级联动二级,现券换手触及年内新高,低等级城投债成交量渐增。我们曾在此前的多篇报告中对一二级市场之间的联动有过探讨。本轮信用市场的走强率先出现在一级市场,二级反应略为迟钝。原因在于,当同一主体新债中标利率逐渐低于二级相近存量券收益率时,估值洼地随之出现,该部分存量券也成为市场争抢的焦点。最终,现券换手率将明显提升。与以往不一样的是,AA及AA-等级城投债成交占比趋势性增加,得益于配置主体切换至商业银行,其增持目的并非获取票面,而是低息财政存款。

低等级城投债之外,地产债亦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信用传导不畅的症结毕现,反而不断抬升托底预期。基建和地产何者将成为第四轮宽信用吸纳资金大户,成为博弈超额收益的关键。然而,相同的经济环境,却拥有迥异的微观结构。地方债务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的牵制,两者都难以承担如此重责。

本周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重提“逆周期调控”之外,对债务和地产均有定调:1)“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其中蕴含债务化解的“坚定”态度,二次置换兜底概率偏低,地方政府部门去杠杆势在必行。2)“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杜绝“炒房”意在防范房价的再次“暴涨”。针对两大核心部门的措辞凌厉,全面松绑迹象并未出现,缺资产的环境中,交易层面又会如何反应?

图:低等级城投债成交占比维持高位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地产债:松绑的预期与现实的骨感

本周以来,菏泽、广州和杭州均在楼市政策上出现微调。尤其以菏泽为代表,取消限售政策以稳定房价,掀起市场再次松绑的预期。

不过,对于菏泽和广州而言,政策边际松动有其内在的特殊性。一则菏泽近两年依靠棚改货币化“红利”大范围“造城”,明年政府购买棚改服务退潮后,仅依靠市场难以消化如此大规模的库存。放开限售目的在于抬升需求,防范房价的骤然滑落。二则广州商服类物业库存整体偏高,此次取消销售限定对象,推升此类产品价格难度较大。所以,对于部分区域政策的调整,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思想的贯彻,远未形成全面松绑地产行业。

行业预期谨慎,地产债需求偏弱。

2016年以来,依靠棚改货币化的深入,三四线城市地产需求与一二线调控形成鲜明对比,周期错位之间支持商品房销售增速。不过,“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市县要尽快取消货币化安置优惠政策”,棚改红利的逐步消散,一二线和三四线地产下行周期将重合。需求弱化向投资端的传导愈演愈烈,拿地意愿不足和投资增速的趋降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观察到。

房企今年盈利之所以普遍不差,主要来自2016年涨价周期中项目结算。楼市调控的压力将在明年显现,利润增速难以为继。同时,再融资难与现金流紧的格局,促使开发商今年加快推盘速度,杠杆率在期间同步走高。所以,2019年如若融资端没有明显放松,中小型房企面临的再融资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行业承压在即,地产债配置情绪不容乐观。一方面,8月以来,剔除当月新发地产债后,活跃成交总量及占比均回落;另一方面,房企债成交与估值间的变化多跟随市场走,并未出现独立行情,12月以来,高于估值成交的个券比比皆是。

总体而言,经济工作会议对债务和地产的定调,隐含的是对低等级城投债和地产债信用资质的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去杠杆路径的延续,意味着新增融资受限,加之专项债的放量,弱资质平台举债难的弊端将持续向风险敞口传导。低等级城投债利差虽压缩,但关键来自商业银行配置当地城投债的带动,非银期间通过提高换手率跟随配置盘进场,但年末后地方债放量挤压配置空间和信贷抢投等,弱资质城投债博预期行情可能面临结束。另一方面,本周部分城市楼市政策微调,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地产行业的全面松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难言房价再次“暴涨”。同时,考虑到三四线与一二线房企周期重合,2019年中小型房企面临的压力加剧。

图:地产债成交量占比持续下滑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图:12月以来高于估值成交的地产债不少

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行业点评|地产债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