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海南铁路修建史话

海南岛是除台湾省外,我国第二大岛,全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38万。岛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港湾较多,有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1988年国家批准成立海南省,实行特殊政策,加快海南的开发。

海南岛的铁路始建于1939年,是日本侵略者为掠夺岛上资源而修建的,局限于岛上西南一隅。海南岛铁路的形成,有一段惨痛、曲折和反复的历程。

1936年,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宋子文倡导开发海南。国民政府铁路部门成立琼崖铁路工程局,打算利用浙赣铁路杭江段换下的每码35磅的轻轨,先筑东岸的环岛线,由临高县的马袅港经美丰、澄迈、海口、琼山、文昌、琼东、嘉积、万宁、陵水等地达榆林港,全长361公里。另一条那大支线,从美丰经福山、东江、和舍至那大,长67.2公里,并组织四个测量队进行勘测。当时铁路部门正筹筑广梅铁路,成立广东铁路公司,拟将经营海南岛铁路及港埠特权一并赋予该公司。“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修建计划成为泡影。

1939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海南岛作为其南进的根据地,以疯狂掠夺海南资源,扩大其侵略战争的实力,并修建榆林港和三亚港为海军基地,开发石禄、田独矿山,掠夺优质铁矿资源。从1939年冬到1943年,日本侵略者在岛上共修建窄轨(轨距1067毫米)铁路五条,它们是:榆林至北黎(即昌感县)的海南铁路本线,长178.9公里;三亚至六乡的三亚港支线,长7.7公里;汐见至干沟的汐见联络线,长3.6公里;田独至安游的田独支线,长11.8公里;石碌至八所的石八支线,长52.3公里。五条铁路总长254.3公里,前三条归日本海军设施部铁道事务所管理,专为军用;田独支线由石原矿山会社经营,石八支线由日窒矿山会社经营,掠夺铁矿资源,运往日本本国。

这些铁路的修筑,都是仓促施工,急于求成,采用极残酷的手段,征集劳工,其来源有:从上海、香港、广州、江门等地招募被欺骗的工人;在岛上各地强征的乡民;从外地运来的少量英、法俘虏。先后大约使用了二三十万劳工修筑铁路。在日本侵略者的高压统治和奴役管理下,劳工们日以继夜地被强迫劳动,遭受残酷迫害,短短四年里,在200多公里铁路工地和矿山开发中,牺牲了十多万劳工的生命。

幸存的老劳工赵彦富、李杰先等人回忆当年的惨状时说:仅石八线,日本人就用合记公司名义在大陆招骗了12万多名劳工。劳工们到了公司以后就被编上日窒矿山会社的编号,住进了“猪仔仓”,上船被运往海南岛。劳工们做工时由日本工头监视,稍不遂意就要遭到皮鞭抽打。他们衣服破了无钱购买,只好用麻袋、水泥袋遮身,吃的是黑麻麻的饭团,住的是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的“猪仔铺”。炎热的气候,繁重的劳动,没有防护,没有医药,疾病流行,病了只有等死。有一次,有10多名劳工因不堪工头毒打与之论理,竟遭集体杀害。1940年8月,有2400多名劳工被赶到51公里处隧道(指水尾隧道),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在一次坍塌事故中,洞中施工的70多人无一生还。工人们称51公里隧道为“白骨洞”“升仙洞”。老劳工控诉说,从石碌到八所的石八支线是一根枕木一条人命。海南本线和田独支线,同样是用残酷迫害的手段,牺牲中国劳工的生命建成的。田独支线于1940年建成通车,石八支线于1941年通车运矿。

海南铁路是日本侵华战争时用高压手段强迫中国民工快速建成的,因此质量很差。海南本线正线坡道约占84%,最大坡度10‰,最小曲线半径600米,个别只有250米。沿线部分土壤为松散砂土,加之距海岸太近,路基标高过低,线路常受海潮及暴雨洪水的侵袭,造成水淹道床。线路所铺设钢轨的种类复杂,有每码60磅、70磅、75磅和每米43公斤、50公斤等,以每码75磅的钢轨较多,均为日本侵略者从我国大陆掠夺来的旧轨。道床仅在路基松软地段铺有少量砂石混合道砟,大部分无道砟,因此行车后枕木往往陷入泥中。海南本线及三亚、汐见两支线共有大、中、小桥梁136座。桥台、桥墩大部分为混凝土结构。桥基除宁远水桥、感恩溪桥入土较深外,其余桥基入土深度仅2米至3米,一般埋置在沙土层上,个别还采用木桩。由于桩径过细、深度不够,经洪水冲刷,造成墩身倾斜或倒塌。有的桥梁墩台完工后,无梁架设,只好修筑木便桥通车。由于线路配套设备不足,平时每天仅开一对车,甚至三天才开一对车。每列车总重仅约300吨,效率极低。

石八支线的最大坡度,轻车方向为33‰,重车方向为13.22‰,最小曲线半径为300米。钢轨为每米50公斤、43公斤、37公斤三种,以每米37公斤的钢轨居多。道床除少部分有卵石道砟外,均为碎石道砟。全支线共有大、中、小桥梁17座,基础埋入深度仅2米至3米,部分桥梁孔径小,不能排泄较大的洪水。此线专供矿石运输,每列车总重约800吨。

石八支线和田独支线分别在八所港和安游港建有10米多高的卸矿石栈桥。矿石车推上栈桥,工人随车上桥并打开车底将矿石自动卸在桥上,再用推土机将矿石推入码头上的地下孔,通过皮带输送机装船,每昼夜可装1万吨。栈桥上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工人在高空车上跳来跳去作业,稍有疏忽就会跌落桥下,有致残甚至摔死的危险。

田独支线从1940年到1944年的五年间共运出铁矿石269万吨;石八支线从1941年到1944年的四年间共运出铁矿石68万吨。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的接收大员争夺铁路,争吵不休。最后由军方调解,海南本线、三亚及汐见支线由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广东区特派员接收,石八及田独支线由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

海南铁路本是日本侵占时草率修建,加之缺乏维修,接收时已残破不堪。海南本线腐烂枕木已达9万多根,机车车辆也都残破,勉强维持行车。沿线既无厂矿,人口又极稀少,客货运输均极清淡。由于机车用煤来源短缺,三五天才能开行一对列车。石碌、田独的矿山没有恢复,铁路只好停运。

1946年9月7日至9日、12月14日,海南岛连遭两次台风袭击。海南本线被暴雨洪水成段冲毁的路基有11.2万立方米,部分冲毁的路基有2.8万立方米,桥梁被冲毁18座,电杆倒伏损坏538根,其他房屋设备均遭大量破坏,线路中断,无法行车。石八支线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粤汉铁路管理局于1946年11月成立海南铁路修复工程处,翌年3月设立榆林、黄流、北黎三个工程总段,下设七个分段,采用包工方式,同时施工。正当施工期间,1947年5月13日至15日,海南又遭台风袭击,路基被冲毁数处,部分桥梁施工材料被冲走。到当年8月1日,线路只修复榆林港至崖县段,9月18日修复至北黎,全线勉强通车。

国民党政府粤汉铁路管理局于1947年10月成立海南铁路管理所,正式接管海南铁路。可是,不到一年,1948年8月23日和9月3日,海南又两次遭台风袭击,铁路路基、轨道、桥梁、房屋受到严重摧毁,无法行车,也无力修复。连续三年遭受五次台风袭击,海南本线虽经过一次修复,最终遭彻底破坏。海南本线及石八支线已全部瘫痪,仅田独支线损坏不大,从1948年3月到1950年3月海南岛解放前还继续行走,运出铁矿石36万吨。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

1955年,重工业部组织当地恢复石碌铁矿生产,当时所作规划远期年产量300万吨,急需恢复已经瘫痪的石八线,于是委托广州铁路局勘测设计,铁道兵施工,按原窄轨铁路修复。1957年5月11日全线恢复通车,增建运输、机务、工务、电务、车辆配套设施,归海南钢铁公司运输部经营管理。

195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为发展盐运,委托广州铁路局勘测设计,由铁道兵施工,按标准轨距改造海南岛本线。1960年11月1日,修复安游经黄流至岭头126.73公里线路,同时建成黄流至莺歌海盐场5.8公里专用线。从此,本线改称安黄线。

田独支线因铁矿采完,解放后停运,不久拆除。

1959年1月1日,广州铁路局成立海南办事处,接管安黄线,6月1日接管石八支线。自此,海南铁路由铁道部统一管理。

1960年安游港划归榆林军港,停办民运。1966年改建三亚支线与安黄线连接,线路改称三黄线。安游至六乡的20.2公里线路改称六安支线,由于无运输业务,于1980年8月1日封闭。石八支线因矿山产量激增,窄轨铁路已不能满足运输要求,从1961年开始抓紧进行改标准轨距的准备。改轨于1971年5月26日开始,采取封锁线路施工,于6月6日完成开通,改轨后,改称八石线。

1983年,国家立项修建岭八线,联通海南两条铁路,由广州铁路局海南办事处会同海南区政府组织修建。全线于1984年1月18日动工,由岭头经感恩至八所,全长50.844公里,于1985年9月24日建成,同时大修黄流至岭头段。至此,三亚至八所全线开通,正式改称海南西环线。

海南铁路历程沧桑,从简陋、破损、瘫痪的窄轨铁路,改造建设成国家标准轨铁路,本线四易其名,共有标准轨铁路238.2公里。线路、桥梁经过改造、加固和新建,已有较好的抗台风能力。至1990年已有116.2公里线路安装每米50公斤的钢轨,行车允许速度达到每小时50公里~70公里。线上使用解放型蒸汽机车,西环线货车牵引定数1550吨,八石线牵引定数达到1830吨。特别是由内陆运去机车和载重60吨矿石车,使海南铁路以崭新的面貌承担运输任务,促进了海南省建设的发展。1990年,海南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423万吨,其中铁矿石390万吨,已超过原定年产300万吨的规划,发送旅客全年已超过100万人。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南1988年建省以后,为促进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国家及铁道部对海南铁路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和扩建。2004年12月5日,琼州海峡铁路轮渡的开通,使海南岛铁路与内陆铁路贯通,实现了海南人民的百年梦想。此是后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