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近年來,一碗始創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武漢“熱乾麵”,忽然間在蘇州便有了風行的勢頭。上了一下“百度”,發現武漢的這碗麵,不僅被稱之為“中國五大名面”,而且還在2004年正式申報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漢熱乾麵的製法大約為“鹼水生面先經水煮、過冷後上油拌勻攤開,吃時沸水中回熱,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說白了,這不就是蘇州最平常的一碗

“芝麻醬拌麵”嗎?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夏天熱銷的冷拌麵雖說是物有千種,適口為珍,但看著“熱乾麵”竟有此等的風頭,忍不住要為蘇州的“乾麵”鳴冤叫屈幾句了。雖然蘇州人對面湯的注重幾乎到了苛求的程度,但在蘇州,其實也有好幾種面式卻是一點也不用湯汁的,比如........夏天熱銷的冷拌麵、一年四季都有的熱炒麵和無湯的乾麵。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蘇式炒麵有軟、硬之分。

硬炒麵:即是大名鼎鼎的“兩面黃”,其中尤以觀振興的“蝦蟹兩面黃”最為著名。兩面黃的炒制也有兩法,一是直接將生面下油鍋氽;另一種方法即是先將生面入沸水氽後再入油鍋氽制。前者脆性重,後者則是脆中略帶韌性。兩面黃氽時,先徐徐將麵條放入五成熱的油鍋中,順向盤成圓形,氽至底面呈金黃色,翻過面來也氽至金黃色,然後濾去油,加入高湯燜燒至水乾,盛在盤子裡。原鍋加入熟豬油,先炒蝦仁,後炒蟹粉,再將蝦蟹同鍋顛勻後勾芡,倒在炒麵上,一碗鬆脆鮮嫩的“蝦蟹兩面黃”就能上桌了。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傳統的蘇式軟炒選用小闊面或棍子面(粗細約如筷子)。先將生面煮熟後撈出置於匾中冷卻,再用素油拌和後散放。上桌前,根據客人的需要,將麵條起油鍋加配料炒制而成。軟炒麵的配料品種相對多一些,常見的有蝦仁肉絲、菠菜肉絲、白菜肉絲等,甚至還有什錦炒麵也很好吃。口味以鹹鮮柔爽滑為特點,既能佐酒,也能當餐,還非常適合家庭中自制。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要是覺得這還麻煩,那也可以嘗試做一碗也不用麵湯的“糟油冷拌”面,這也是一道味道很不錯的傳統麵點之一。在唐代詩人杜甫的《槐葉冷淘》詩中就有描寫:“青青高槐葉,採綴付中櫥。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冷拌麵的製法,不算很難。生面買回後,可用上籠蒸制的辦法,不需要蒸得太熟,否則會覺得口感偏軟,也就沒有冷麵的風骨了,一般水開後再蒸十五分鐘就行了。蒸時如果覺得生面偏幹,可以適量灑一些水,否則麵條的韌勁出不來。若是掌握不了火候,也可以先蒸至六分熟後再在滾水中過一下。過去的辦法往往是麵條蒸好後先用涼水衝一下,然後用冷開水再洗一下,以使麵條迅速停止熟化,並去除麵條中鹼氣。

現在一般店家都採用風扇來冷卻,一邊將麵條挑松,一面用強力風扇吹,這樣製作出來的麵條效果也很不錯。所以,冷拌麵也因此有了“風扇冷麵”的別號。

為蘇州“乾麵” 叫聲屈

自從有了冰箱後,一次蒸製冷面坯可微多一些,將冷卻後的冷麵淋上一些食用油,拌勻後冷藏起來,吃上個一兩天應該沒什麼問題。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加調料,否則調料都滲入到麵條中,吃起來既沒有層次感,而且還會併成一坨,難看還難吃。冷麵調料的配置很隨意,香醋、麻油、生抽、花生醬、白糖、味精,各取所好,現拌現吃,只需注意醬油儘量少用些,否則黑乎乎地影響食慾。當然,味道最好的還屬糟油拌麵,不過我曾試過好多次,直接用市面上出售的糟油,不管是

上海老大同、寶鼎的糟滷,還是太倉特產糟油來拌麵,吃起來的效果怎麼也不如店家那麼好,可能這裡面還隱含有一定的門道。還有一點值得指出,吃冷拌麵時澆頭宜清淡,燜肉、燻魚、大排之類的就不是很合適,滷麵筋、炒素或者炒肉這一類口感偏重的也不是最好,以我所好,有一份綠豆芽炒青椒乾絲最為適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