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坐落于太湖边的苏州古镇望亭,古名御亭,曾名鹤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歇息过的地方,被誉为苏州市西大门。

望亭地产的“金香溢”大米,是苏州大米中早早有了名气的品牌。望亭也一度入选江苏农业特色小镇,被誉为稻香小镇、太湖稻城。望亭的大米好吃,苏州人长久以来已经习以为常。早在4000多年前,望亭地区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古老的稻作文化由此发轫,虽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但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农耕文化的遗迹。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在望亭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的碳化稻谷(实物保存在望亭地志博物馆内),就是望亭稻作文化发源的佐证,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碎片,印证了我们的祖先曾在望亭这片土地上生活。

对于望亭的农户来说,种水稻,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淳朴生活智慧。望亭水稻讲究适时播种、管理,选种要隔年挑选穗大、谷粒饱满、品种优良、产量较高的留作稻钟。

旧时,望亭流传一句农谚:“种田种到胡须白,不要忘记芦花白”。芦花白、老来青是当家品种,到20世纪60年代,种子逐步改良推广,如“农垦58”,亩产可至500千克。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俗话说,“娘好囡好,秧好稻好”,立夏一至,农耕开始,当地村民即把隔年的秧田块耖细,立夏前后放水,铺足基肥……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农户种植水稻要经过非常多道的工序,防水、垫肥、拔秧、插秧、除虫……到了秋收时,自然就可以收割了。望亭一带有“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的农谚。旧时甩稻是在稻床上用力甩下谷粒,后来用脚踏轧稻机、电动脱粒机,直到如今的收割机,在田里直接割下脱粒,扬净装袋了。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时过境迁,2006年望亭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在美丽的太湖之畔。2010年成功创建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是相城区现代农业的“五朵金花”之一。基地示范面积3746亩,其中优质水稻示范区2046亩。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2017年望亭镇谋求农旅融合发展,把农产园及沿太湖的生态资源打造成集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农业示范基地以“科学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现代化的稻作文化”为己任,努力生产高品质的健康绿色产品,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区。

苏州大米产地之——望亭,稻香古镇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