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前途汽車不被資本看好?

6月30日,前途汽車下線其首款轎跑車型前途K50,對於這款離我的生活較遠的新車下線,如果不是汽車行業媒體,或許都不會特意關注。恰巧,近日與關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幾位機構投資人聊起前途,“一開始就不看好前途”其中一位直截了當說起,個人對前途還挺有好感,同時對“獨角獸”遍地的造車新勢力而言,這句話讓人產生疑惑。

前途汽車的發展

前途汽車的前身是長城華冠的電動車事業部,北京長城華冠作為國內最早的汽車設計公司,以為國內眾多車企承擔設計、研發工作為主營業務,是新三板上市企業。早在2015年的北京車展上,前途汽車就展出了其K50的量產版本。

為什麼前途汽車不被資本看好?

前途汽車是繼北汽新能源、雲度汽車、江鈴汽車、知豆汽車、長江汽車後的第6家獲得發改委和工信部雙份“準生證”的企業,一直採用的是穩健方式打造產品。

對於前途汽車的管理團隊,個人接觸較多的是其董事長陸群,在新浪時,曾以《破·立 2016造車新勢力調查白皮書》專題,針對十餘家新造車企業進行了系統採訪,其中陸群區別於其他企業,做事低調,觀點中庸,其給人印象是存在感並不強。

關於前途的發展,陸群曾在朋友圈發出“守正、出奇”的評論。“守正,就是不走歪門邪道、不走捷徑,實幹,穩紮穩打。出奇,就是不因循守舊、不慣性思維。洞察本質,勇於創新。”可見其為人與做事風格穩健。

就這樣踏實的企業負責人,和有良好起步基礎的企業,為什麼在個別幾位投資人士眼中,被“一開始”否定呢?

市場機會與產品性能匹配

在與新能源汽車研究專家交流過程中,他直擊要害提到新勢力汽車整車製造企業立足的關鍵點“市場機會”、“產品性能匹配”。

為什麼前途汽車不被資本看好?

從市場機會方面,先看看前途汽車定位:“純電動轎跑”市場,目標用戶群為“時代進取者”,官方解釋時代進取者,是那些通過個人努力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成功的人。

保時捷打造的首款純電動四門轎跑——Mission E已經路試,2019年上市;

阿斯頓·馬丁2015年發佈一款純電動豪華4門轎跑車——RapidE,2019年上市;

蘭博基尼純電動超跑車型——Vitola;上市時間未定。

國內相關企業

零跑科技首款純電動轎跑量產車型——零跑S01,2019年3月上市

綠馳汽車純電動超級轎跑——Venere,預計2019年定製化生產。

從純電動轎跑市場而言,一些老牌轎跑企業也開始入局,相信這個市場還是有機會的。不過,可以看到相對國內市場而言,蘭博基尼、 阿斯頓·馬丁、保時捷等世界級品牌的價值和轎跑製造水平與經驗,無疑讓其他參與者望塵莫及。

產品方面,前途以“駕趣”作為核心定位,先期產品價格預計60-80萬元區間。

對於純電動轎跑車型,行業共識是即便是最好的電池也不適合用於超跑之上,因為電池太過於笨重。除非將整個車身變成一個超級電池,且電池足夠薄才能跟上目前用戶對轎跑的需求和理解。當然,通過跑車打響PR宣傳牌就另當別論。

一位從事轎跑改裝的資深人士直言,純電動轎跑的問題除了動力提供的因素侷限外,更在於跑車的發動機動力和操控帶來的駕駛體驗空虛,缺乏真正的跑車操控和動力感回饋的轎跑最多算電動玩具。

在用戶對於純電動轎跑需求方面,除對轎跑的外觀需求滿足,前途定義的“駕趣”體現在哪裡?另外,對於80萬這樣級別的車型售價,如何讓“通過個人努力成功的人”接受,確實要多思考場景及路徑。

不看好前途 源於資本的逐利本性

對於眾多造車新勢力而言,基本思路是先通過立足大的消費市場,吸引產業資本支持,以圖通過汽車技術累積和產品合作發展,獲得長期生存發展機會,為後續高質量產品打下基礎。選擇產業資本合作,當然也只有產業資本能忍耐長期鉅額的投入。

為什麼前途汽車不被資本看好?

而從資本的角度而言,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帶來變革,給因鋼鐵、煤炭、房地產等產業下坡後,巨量資金尋找到的又一個好方向。事實上,從2014年顯現,國內累積的大量社會資本成為不確定因素,迴歸產業資本,為這樣的資本下一個十年尋找的出路。

從前途汽車的資本來源看,主要是長城華冠本身15年的整車研發生產技術及項目開發等業務積累的資金,另一方面,通過質押融資、定向增發等募資。

相對於其他造車新勢力,背後有在汽車行業知名車企資深技術、營銷、設計從業經驗光環的團隊,且動不動就拿出自家知名投資機構顯擺,身邊站著自帶光環的投資人站臺的企業而言,前途受“資本”光顧次數確實少,甚至連相關的投資消息都少有。

據公開資料統計,2016 年底以來,新三板企業長城華冠進行了五次質押融資,質押股份合計佔公司總股本的 32.02%。

2018年2月,長城華冠發佈公告,以10.60元/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9434萬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作為新三板電動汽車第一股,長城華冠此次投前估值僅65億元,相比其他缺乏技術,僅憑藉概念不斷融資,就達到估值10億美金以上的新勢力,前途因為更努力,才更讓人擔憂。

從產品佈局看,個別投資人認為:1、前途汽車定位是特定的群體、特殊的產品,並非大眾消費車型,投入產出角度,未來產品銷量無法支撐資本回報需求;2、風險角度,前途汽車產品選擇的市場較小,造車投入較大,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無疑投入後的風險提高。另外,前途汽車的管理團隊情況單薄,缺少開放心態接納優秀人才的動作。

另一方面,新三板市場低迷也並不是新的問題,自2015年新三板二級市場就持續低迷,2018年新三板市場更是低谷。2018年新三板市場出現的嚴重問題是鮮有增量資金進入,而存量資金數年投資難有收益,眾多機構都在紛紛收縮甚至砍掉新三板的業務。作為新三板企業的前途汽車母公司長城華冠,也難以憑藉造車概念獲得更多資本參與。

6月30日,前途汽車首款車型K50將量產下線,在經過三年的打磨,作為造車新勢力而言,似乎可以嘲笑其他早就“量產”,卻鮮見實車的同行者。對於資本而言,如果此前不看好,如今難道不是獲得寶貴投資機會的時候麼?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僅憑藉造車體系和造車工藝就能取勝,相對的傳統整車企業們,對自己企業的未來該多麼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