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一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戏谑,如果有哪种野生动物能在地球上大量繁殖,那一定是因为它不好吃。之前大闸蟹在英国、德国泛滥成灾,也有人调侃说让他们空运到中国来。在这些玩笑的背后,有个残忍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那些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或者已经彻底灭绝的生命,是一种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

其中有一种动物,在2004年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为“易危”,2013年为“濒危”,到上个月则变为了“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这种小动物就是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种小鸟,但你很可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字——它在菜单上的名字叫禾花雀。

从1992年起,每年三水禾花雀美食节就捕杀数千只。1997年这个节日被禁,但是禾花雀黑市依然存在,佛山一个黑市一天之内就卖出了约1万只。东莞则骄傲地把“三禾宴”(禾虫、禾花鲤、禾花雀)称为本地头号美食。道理上讲,黄胸鹀作为稻田常见物种,成为饮食传统的一部分原本并无不妥;但如今,“吃禾花雀”已经异化为非理性的奢侈消费和身份象征。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真正经历的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未来的孩子,或许只能在教科书上或者博物馆的标本里,才能一窥这次曾与地球擦肩而过的物种。出了禾花雀,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还有哪些人类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鲎(学名:Limulidae)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

由于鲎的自身价值不菲,2000年以来大量出现用它的壳做原料的甲壳素加工厂;使其面临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儒艮(学名:Dugong dugon)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最大体长3.3米,成体平均长约2.7米。体纺锤形,身体的后部侧扁。皮肤较光滑,有稀疏的短毛。古时被误认为“美人鱼”的生物,事实上这一物种从四千年前就遭到人类的捕杀,现今数量十分稀少。

斑鳖(学名:Rafetusswinhoei)又名斯氏鳖。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背盘长36-57厘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这种密集的黄色斑纹是斑鳖的特点。

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卵生。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全球已知存活仅3只,其中苏州动物园2只、越南同莫湖1只。 分布于亚洲。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

穿山甲(学名:Manis)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一般生活在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穿山甲以前在亚洲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

有动物保护志愿者提请相关部门,能否沿用当年虎骨和犀角退出《中国药典》的流程,也停止穿山甲鳞片入药,以免对民众产生误导。但事实上,市场上合法销售的穿山甲鳞片,大部分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库存,如今国内对穿山甲的真正威胁,依然是餐桌上的口腹之欲。

松江鲈鱼(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松江鲈鱼名扬天下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四鳃鲈鱼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宾客,因席上无鲈鱼引以为憾。可见,它自古以来是一道中国名菜,名扬天下已有近二千年历史,曾被过度捕捞,以致于上世纪70年代后基本看不到野生松江鲈鱼,现已有"松江鲈鱼的保护"这一项目并得到了世界自然资金会(WWF)的资金支持。

最后,以这张图作为今天的结尾吧, 勿让“舌尖上的猎奇”促成第六次物种灭绝的悲剧。

舌尖上正在消逝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