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東漢末,遭受黃巾起義沉重打擊的東漢帝國,很快就因漢靈帝去世,宦官、外戚為爭權奪利而互相血腥屠殺,各種矛盾迅即激化、爆發,軍閥董卓趁機擅政,各地軍閥割據、混戰不已,而陷入分崩離析、名存實亡的狀態。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東漢末年諸侯割據

其中,割據遼東的公孫氏,“以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而滅。”在三國前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割據力量。

一、公孫度佔據遼東

公孫度(150年—204年),字升濟,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後隨父親公孫延至玄菟郡(郡域大致包括今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平原、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一帶),最初在郡裡做小吏。

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時不幸去世了。巧合的是,公孫度的小名叫豹兒,且與公孫豹同歲。因而,公孫琙將對兒子的愛,轉移到公孫度身上。他讓公孫度拜師學習,成年後又為他娶妻成家。

後來,公孫度通過察舉制度,被任命為尚書郎,遷冀州刺史,因他人造謠汙衊被免職。當時,同郡徐榮在董卓手下任中郎將之職,推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

公孫度到任後,發覺遼東大族豪傑因自己出身於玄菟小吏,而鄙視自己,於是決意殺人立威。此前,襄平令公孫昭曾讓公孫度之子公孫康為伍長。公孫度逮捕了公孫昭,笞殺於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素來與公孫度不睦,皆以法誅,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

遼東郡內安定後,公孫度又出兵,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又遣軍渡海,佔據東萊(今山東半島)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公孫度的勢力範圍

初平元年,天下擾攘,軍閥割據混戰。公孫度“天高皇帝遠”,遂有自立野心,所作所為都仿效王者禮儀,“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籠絡公孫度,就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他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詔命到達遼東後,公孫度不屑地對屬下們說:“我已經是遼東王了,永寧鄉侯算什麼東西!”於是將曹操授予的官爵印綬藏到武庫中。

二、公孫康、公孫恭統治遼東時期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死,子公孫康嗣位。

同年,曹操消滅袁紹集團。袁紹子袁尚、袁熙逃亡至烏丸,數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徵烏丸,屠柳城。袁尚、袁熙率數千騎逃奔遼東。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官渡之戰

有人勸曹操趁機征伐不肯臣服的公孫康。曹操揚言道:不煩勞師遠征,我們班師回朝即可。公孫康會主動殺袁尚、袁熙,將他們的首級送給我!過了一段時間,公孫康果然斬送尚、熙首。眾人不解,問曹操道:“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曹操回答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曹操假傳漢獻帝詔命,封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公孫康在位時,出軍擊高句麗,破其國,焚燒邑落。

公孫康死,子晃、淵皆幼少,眾臣立公孫康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曹丕稱帝后,鑑於曹魏仍無力勞師遠征遼東,只好仍沿襲曹操時的羈縻之策,遣使拜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平郭侯。

三、公孫淵在魏、吳間左右逢源、反覆無常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成年的公孫淵脅奪恭位。魏明帝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為博取更大的利益,於是開始在曹魏、孫吳二國間左右搖擺。在接受了曹魏授予的官爵後,又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痛斥曹魏待己苛刻:“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訛得行其志,……猥興州兵,圖害臣郡。”同時對孫權極盡吹捧奉承之能事:“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時不世遇。”建議孫權早定天下:“誠原神謨早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為聖代宗。天下幸甚!”

縱使孫權一世梟雄,在公孫淵不遺餘力的“忽悠”下,也飄飄然不辨真假了。“朕之得此,何喜如之!雖湯遇伊尹,周獲呂望,……方之今日,豈復是過?普天一統,於是定矣。”他不顧張昭等人勸諫,決定對公孫淵大加賞賜,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以授淵。

孫權甚至為此事,與張昭徹底鬧翻:“權與相反覆,昭意彌切。權不能堪,案刀而怒。昭曰:‘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橫流。權擲刀致地,與昭對泣。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公孫淵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彌、晏等,將其首級送至洛陽。在給魏明帝的奏表中, “謙稱”受魏朝厚恩:“臣門戶受恩,實深實重,自臣承攝即事以來,連被榮寵,殊特無量,分當隕越,竭力致死。”恬不知恥的將此前行為,自詡為“甘言厚禮,以誘吳賊”。並洋洋自得的彙報了自己的“戰果”:“斬首三百餘級,被創赴水沒溺者可二百餘人,其散走山谷,來歸降及藏竄飢餓死者,不在數中。得銀印、銅印、兵器、資貨,不可勝數。”魏明帝拜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持節、領郡如故,以示獎勵。

孫權聞知後,勃然大怒:“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載鼠子頭以擲於海,無顏復臨萬國。”在大臣們的極力勸諫下,才肯罷休。不過,他的誓願,最後竟由司馬懿“代勞”了。

四、遼東之戰與公孫氏集團覆滅

景初元年,魏明帝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齎璽書徵淵入朝。淵發兵,與儉等戰遼隧(今遼寧省海城市一帶)。儉敗還。淵自立為燕王,派使者授鮮卑單于璽,誘鮮卑侵擾北方。他一面遣使至吳謝罪,乞求出兵援救;一面給魏明帝上奏,歷陳祖、父功績,希冀曹魏保持自己的祿位。

或許令他失望的是,孫權雖“勒兵大出”,並信誓旦旦地表示:“必與弟同休慼,共存亡,雖隕於中原,吾所甘心也。”但雷聲大、雨點小,純粹是做做樣子而已。而魏明帝卻厲兵秣馬,命司馬懿率軍遠征。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令人不解的是,無論是《三國演義》(94版),還是《三國》(2010),對曹魏司馬懿平定遼東事,竟皆未提及;《虎嘯龍吟》也沒有對遼東之戰進行正面表現,只是用了幾句對白,就矇混而過。真是浪費了一個極好的故事題材。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公孫淵採取阻敵於襄平之外的防禦政策。他在襄平以南的遼隧,修建縱深二十餘里的圍塹,由部將卑衍、楊祚率步騎數萬守衛,以達到或阻魏軍於遼隧之外,或節節抵抗以消蝕魏軍戰鬥力。再充分利用魏軍無後方作戰,後勤保障困難之缺陷,以持久作戰之方式,拖垮、擊敗魏軍。

司馬懿針對魏軍之不利條件,制定了速戰速決的作戰策略。他遣胡遵等暫時擊敗卑衍、楊祚,但不因著眼於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遼隧與卑衍、楊祚部過久纏鬥。魏軍稍有突破後,即大膽穿插,穿圍而過,直撲公孫淵老巢襄平。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老年司馬懿劇照

這一策略,迫使卑衍、楊祚因擔憂襄平有失,不得不回軍救援、拱衛襄平,從而使公孫淵苦心費力修建、倚若天險的遼隧圍塹,瞬時廢棄。在位於襄平城南的重要天然屏障首山,魏軍再次與卑衍等部激戰,將其殲滅擊潰。魏軍趁勢直抵襄平城下,修建圍塹,包圍並攻擊襄平。經過三十餘日激戰,襄平城被魏軍攻陷,斬淵父子,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漢末遼東公孫氏,也曾威震一方,卻因子孫首鼠兩端滅於司馬懿之手

文史君曰

公孫淵貪於權利,罔顧政治家應有的基本操守與底線,首鼠兩端,背信棄義,“周旋”於魏、吳二國之間。其種種措辭與作為,可謂無恥之尤!諸葛丞相所謂“厚顏無恥之人”,豈非謂公孫淵之流乎!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後世之治政者,當以此為鑑。

就具體戰術而言,司馬懿一改其與諸葛亮對峙時的謹慎、堅守,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中心一點突破後,即大膽穿插,直搗公孫淵巢穴襄平。這主要取決於當時魏軍戰線過長,客場作戰,後勤補給困難等客觀現實,不宜分兵與敵偏師糾纏,而利在集中優勢兵力,主力決戰,速戰速決;反觀公孫淵排兵佈陣,可謂敗筆連連:一是將兵力陳列於遼隧至襄平之間,一味地被動防禦捱打;卻不知主動出擊,迂迴穿插,截斷魏軍後勤補給通道;並對魏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一是將全部兵力配置於襄平一帶。一旦被圍,竟無外援,以便與城內守軍形成內外呼應之勢。可謂非天意,實自取敗亡之道耳。公孫氏集團的覆滅,使與中原隔絕近五十年的遼東地區,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白壽彝總主編、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