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的意义

我于2015年开始坚持写日志,当时更多是出于公司要求,并未觉得这件事情好于不好,纯粹是为了500块钱行动底薪。

写到后面,逐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坚持也有4年,在这些年通过日志也收货了一些东西,与大家共享。

日志能帮助训练逻辑和精准表达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般遵循这样的逻辑:聆听,吸收,整理,表达。

而大部分人都在最后两个环节做的不好,导致在于他们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欠缺逻辑感,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就是缺乏重点,言语冗长。

长久持续的训练,其实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日志,或者工作汇报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譬如当我们开始写一篇日志时,核心点不是思考我今天干了什么。而是从逻辑上思考,我的工作可以分为那几块内容,围绕这些模块,做了什么事情,细则是什么?

譬如,从我个人职责上来讲,需要汇报两个方面内容:团队情况和个人工作,这是最顶层大类。围绕大类往下细分,团队情况中可以描述:人员培训,业务梳理,目标实现,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内容;

个人工作又可细分为方案起草,会议沟通,运营规划等相关内容。围绕这些细则,又可以去填充具体的事件,参与人,结论,反思等等。

从宏观上往下来看,这样的梳理是具备一定逻辑性的,时间久了,或多或少在你沟通或者表达的同时,就清楚该如何的整理思路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日志能够帮助我们训练精准表达,如何准确简洁的表述今天工作的内容,遭遇的疑惑,需要的支持。当你自己写完,全篇通读的时候,你自己都觉得词不达意,做二次修改或者完善的时候,其实就是你做精准表达训练的时刻。

道德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简而概之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断吸收增长的过程,但是挖掘其中道理,规矩或者逻辑,是不断做减法,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刻意去这么做了,然而你的一举一动都符合自然逻辑和规律了。

日志的意义


更好的团队管理


我们都清楚,解决问题的前提来自于发现问题。

很多时候决策上的失误,管理上的失衡,很大程度来源于获取到了错误的信息或者信息获取的不充分。

我们来算算,从管理上来讲,我们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一对一沟通,开会,不定期的总结

往上去看,一对一沟通不高效,覆盖层面有限;开会你言我语,会有一些收获,但通常或多或少遗漏一些细节;不定期总结好是好,太官方化了,适用于梳理核心问题,由小见大很难。

日志相对来说,是一个很低成本的,了解团队信息的渠道。特别是隔几个层级的内容,如果用比较开放的方式做汇报,或许会发现一些不同的内容。

另一方面来讲,日志这一件事情能够很好的解决企业内部信息的不对称性。

常规上来讲,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表现有两种形式:

横向的信息不对称

通常具体表现就是协作困难,部门墙的问题严重。A不知道B干了啥,C还在犯D的错误,大家相互之间都不理解,更谈不上同理心。

纵向信息不对称

有时候领导高高在上很容易出现纵向信息不对称, 晋惠帝曰 :‘何不食肉糜’?”正是这样的表现。下面都怨声载道了,上层却感觉,繁花似锦,蒸蒸日上。

从下往上看呢,基层人员也要清楚知道公司的战略,目标,价值观,重要的调整,许多内容。否则也容易造成,最高层战略方向都调整了,中层传递不到位,或者传递变形了,最后导致执行和战略严重偏差,影响事物最终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