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注:此文摘自《明清瓷器鑑定(耿寶昌著)》,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及蘇富比拍賣圖錄,

深圳公正藝術品司法鑑定評估機構整理編輯分享

步入清代盛世的雍正一朝,為時雖僅十三年,但制瓷工藝卻發展到了歷史上的新水平,某些品類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前後兩朝。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紫紅地白梅琺琅彩小盅,清雍正,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時期的瓷器以精細著稱於世,其突出的特點是:瓷質瑩潔,工藝精細,器形雋秀,典雅優美,品類繁多,釉色齊備。所仿宋代五大名窯及新創的釉色品種,取得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極高。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造型,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之貌。

器型之美,可與以纖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並論,各部分之間比例協調,恰到好處。

外形上素有“線條美”之譽,確有增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之感。

造型品類中除大量的創新之作外,還有諸多的傷古款式,其中以仿宋名窯器最為突出。這些秀美端莊的器型,出神人化,高雅之至。

此時的瓷器造型之美,數量之巨,式樣之多,達到空前的境地,併為乾隆瓷的造型工藝奠定了基礎,也大大提高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和欣賞水平。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雍正時的器型,較之後來乾隆時的更局秀美。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雍正(左) 與 乾隆(右) 梅瓶 比較圖

除傳統器型外,還有器口出唇,肩腹部凸弦紋,肩飾三個圓形小繁或三雙臥犧的。見有仿官釉、仿汝釉與冬青釉品種。

此時,仿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和釉裡紅水紋白龍梅瓶之類,也很有水平。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粉彩人鹿紋梅瓶,清雍正,故宮博物院藏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賞瓶,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

撇口細頸,圖腹,圈足;頸部繪“青“花蕉葉紋,腹部為纏枝“蓮”紋, 取其"清廉"之意。

據«清檔»載:“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將賞用瓷瓶燒造些來”,故稱賞瓶。其原名見於清晚期所署的名籤,稱“玉堂春瓶”。

雍正賞瓶傳世甚少,乾隆後每朝襲,傳世的較多。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賞瓶演變示意圖 1 雍正 2 乾隆 3 嘉慶 4 道光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口部微撇,器身上圓下方呈葫蘆狀,方圈足,雍正時的下部矮扁,有別於明代的同類器型;前朝的三節式葫蘆瓶此時也少見。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清雍正 黃地粉彩《福壽萬代》圖葫蘆瓶 蘇富比2005年春拍,成交價:314.4萬元

品種有青花釉裡紅、仿官、粉青和冬青釉器(器上原有宮廷舊標籤,墨書“上上色龍泉天地瓶,價一兩”,可見是仿龍泉青釉器)等,器底均署有青花篆書官款。

自乾隆迄至道光時期,葫蘆瓶又多演變為上下雙圓造型,並有蒂形小蓋。此時新創的三孔連身葫蘆瓶,後來成為一種傳統的器型。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清雍正 鬥彩松鼠葡萄紋葫蘆瓶 蘇富比2012年春拍,成交價:1522萬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始燒於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偶有仿製,多見的是雍正、乾隆時的作品。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天球瓶演變示意圖 1 康熙 2 雍正 3 乾隆 4 嘉慶

雍正器型極似永、宣,器口微撇,短頸,腹部扁圓,比例合度,較乾隆時的秀美,假圈足處理光滑,為雍正時大器之一。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粉彩蟠桃紋天球瓶,清雍正,故宮博物院藏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其品種釉色很多:粉彩器有八桃和鵪菊、花鳥;一色釉器有霽紅、霽藍、天藍、粉青、仿鈞、白釉等。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觀音瓶演變示意圖 1 康熙 2 雍正 3 乾隆

由觀音樽演變而來。侈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外撇。

其器型始自康熙,延續至乾隆,其間造型略有變化:康熙時的敦厚莊重,寬大的淺圈足內平面砂底;乾隆時的器型規整,肩部逐漸隆起,外撇圈足較前朝的直徑略小。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清代花觚(鳳尾樽)演變示意圖 1 康熙 2 雍正 3 雍正 4 乾隆 5 嘉慶 6嘉慶

此種器型歷朝均有,大同小異。

此時有大小數種類型:大者,口面撇度較大,上頸略短,中腰肩部隆起,腹下收斂,足部外撇,器腹部稍高,風格敦實而柔和。小者,上口大,中腰細,足部外撇,類商、周青銅蕉葉紋觚。

器型特徵 丨 雍正時期瓷器鑑賞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